潘耒相关论文
《日知录》是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之作,“积三十余年”始成(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首顾炎武自记)。现在行世者,为三十二卷本,系由......
顾炎武与《日知录》 顾炎武(1613—1682)是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顾......
日本德川时代的儒学家皆川淇园解说的《唐诗通解》一书,在日本曾产生一定影响。该书并非以李攀龙《唐诗选》为直接底本,而是以《唐......
潘来晚年究心《周易》之学,此学虽师承于顾炎武,然其治《易》之路径与模式则殊不同归。潘氏《易》学除讲求修己治身之实用性以外,尚包......
屈大均是清初著名的明遗民之一,早年曾与岭南僧人石濂大汕交往密切。两人后来由于政治理念上的严重分歧及以往积怨的加剧遂反目成......
清初潘耒以"史才"鹤立于词科。其求学与成才之路固然受到家学传统之影响,但论及师承关系,潘氏乃集众家史学之长于一身。其师如顾炎武......
诗僧石濂曾长期是屈大均过从甚密的一位朋友,是明末清初岭南诗僧群体中的重要一员,他的作品具有摆脱酸笋、气近儒者、性灵主导、摹......
康熙十七年(1678)诏举的博学宏词科,许多"逸民"名列荐牍,不得不面临出处问题的抉择,李因笃、潘耒属于特出的类型。李、潘二人家世......
本文据有关资料考证了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抄稿本<遂初堂诗>,为清代诗人潘耒未刊诗稿,它的发现补充了潘耒已刊诗集<遂初堂诗集>中......
对于《明史》修纂,清初史家潘耒在《修明史议》中提出八条主张,即“搜采欲博,考证欲精;职任欲分,义例欲一;秉笔欲直,持论欲平;岁月欲宽,卷帙......
顾炎武一生足迹未尝履及湖南,但有一首长诗《浯溪碑歌》言及湖湘之地。后人对于这篇长诗多有佳评,并有详注,对其寓意明朝中兴的思......
吴江地处江南,濒临太湖,旧称笠泽。古吴淞江引具区之水贯穿东西,故名吴江。因邑人西晋文学家张翰有“莼鲈之思”的典故,又雅号鲈乡......
潘耒是清初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位著名学者。顺治三年(1646),他出生于江南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县)的一家书香门第。父亲潘凯、长兄潘柽......
潘耒是清初一位重要学者,较好地继承了顾炎武之学术。清代考据学实由顾炎武启其端,作为顾炎武的弟子,其之治学范围并未出经世与考据之......
本文以康熙朝江浙籍“博学鸿儒”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一学人群体中典型人物的思想特质、治学方法之分析,揭示清初知识界与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