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遗址相关论文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最复杂、最富于动态性的区域。位于此区位的大遗址,受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的影响,不断遭受侵蚀与破坏,......
<正>昙石山遗址发现于1954年,昙石山文化的提出却在1961年,但当时对它的内涵、面貌、分期及年代的认识还很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大规......
一、“昙石山文化”之界定及其文化内涵rn“昙石山文化”因20世纪50年代最早发现于闽江下游流域的昙石山遗址而得名.昙石山遗址是......
长期以来,由于土遗址保存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一直是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界的难点,至今尚没有成熟的......
阐述了昙石山文化遗址概况及其发掘背景,调研、分析了昙石山遗址的现状和开发条件,并借鉴国内著名的遗址博物馆开发和保护的成功经......
<正> 闽侯昙石山遗址,是福建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处较为重要的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先后经华东文物工作队,厦门大学历史系和福......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人类或古生物遗骸中所遗留的DNA分子为材料的古DNA研究正逐渐成为国际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
<正>一、遗址概况昙石山遗址是福建境内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福建省自建国以后首批发现和发掘的原始社会晚期人类居址......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塔式壶"是用于随葬的冥器。本文通过对昙石山"塔式壶"研究中一些观点的辨析,首次对江浙地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昙石山遗址目前尚保存有10余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和动物骨骼遗骸,为更加全面长久地保护这些骨质文物,在充分了解自身病害原因和......
昙石山文化,是中国东南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类典型文化遗存,以本世纪50年代发现的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而命名.该遗址已先后发掘......
<正> 闽侯昙石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认识这个地区原始文化的面貌,探索福建古代社会的历史,都有其重要意义。遗址先后曾进行了七......
昙石山遗址发掘的民俗遗迹表明,4000多年前,生活于靠山面海的优越环境中的昙石山人,不仅过着捕鱼、狩猎、拾贝的经济生活,而且园圃......
<正> 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重要的遗址有闽侯昙石山、庄边山、溪头、福清东张等,以昙石山遗址命名,这个命名已在学术界取......
<正>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其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却尚无定论。《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镫(灯)错些",这是目前......
<正> 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1954年发现的,随即进行试掘,至1963年止,前后经过五次发掘,共掘探沟三条、探方十个,揭露面积......
<正> 昙石山遗址发现于1954年,但昙石山文化这一考古学的文化名称的提出却是在1961年。当时对它的内涵、面貌、分期及年代等的认识......
昙石山遗址是福建新石器时期主要的文化遗址之一。本文选择昙石山遗址为研究对象,主要选用沉积物粒度、磁化率这两种环境代用指标,......
昙石山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已经九次科学发掘,是福建地区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9年5月,为配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保护和......
<正> 溪头遗址位于闽侯县城西南约12公里,白沙镇东北约2公里的溪头村南台地上。台地高出地面约1.50—2米,北临溪头村,南靠溪头溪(......
对武夷山脉以东地区史前文化聚落形态研究的几点思考吴春明近10年来,随着田野资料的充实和比较研究的深入,福建考古工作者已初步建立起......
<正> 1985年以来,福建省文物工作队对闽南漳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大量古代文化遗址。其中商周时代的遗址达200多处......
闽江下游的青铜时代文化陈龙(一)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多山地丘陵,有"东南山国之称",由于交通闭塞,"僻处东南一隅",成为先秦时代最缺历史......
昙石山遗址“塔式壶”的用途及命名长期存在争议,文博界先后有“灯具”说、“陶盉冥器”说以及“原始魂瓶”说等观点。本文通过对以......
<正>1954年,福建省闽侯县农民一次偶然的修坝取土工程,使得昙石山遗址露出了神秘的面纱,经过60年的岁月,这个遗址先后进行了10次考......
《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报告》由福建省文物局主编、福建博物院编著,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4月出版发行。该书16开精装本,128页,......
2005年5月,拙作<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出版,此后分别寄给海内外的有关学者.2005年6月初,日本木下教授收到书后,从熊本大学发来......
<正>福建地区的考古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7年,任教于厦门大学的林惠祥曾组织部分在校师生,对武平县城郊的小径背遗址作过......
<正> 前言闽侯昙石山,居于闽江下游,距福州22公里,是一个高出江面约20余米的长形山岗,周围为闽江冲积地(图版壹,1;图一)。从1954至......
与其他类别博物馆相比,史前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有着一些特别之处。它立足于历史时期某一阶段,以遗址本体及其出土文物为中心,向......
【正】 福建南部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从林惠祥先生于1937年到武平调查与发掘开始、迄今已经历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大量......
<正>昙石山遗址自1954年初发现以来,已先后经历八次正式考古发掘[1]。2004年,为配合昙石山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省文物局决定组成昙......
我国的大遗址保护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还未有成熟经验。正确认识大遗址的整体价值才能对其实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在......
<正> 民俗作为下层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众所周知,司空见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它不追求创新,而在于遵循,约定俗成,形成从众心......
在1996年福建昙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形态特殊的陶器,在目前国内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学界对其的认识也......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
<正> 一、引言昙石山遗址是福建境内保存比较完整、遗物相当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在福州以西22公里的闽侯县内。位于闽江......
<正> 本报告发表的年代数据有考古标本38个,地质标本6个,是1973年2月—4月,1973年11月—1974年1月和7月间测定的。1973年11月以后......
昙石山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内发现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存,目前该遗址尚保存有10余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和动......
镂孔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陶器装饰现象,这种纹饰尤其是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