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光天线相关论文
约25亿年前蓝藻进化出现了生氧光合作用,逐渐改变了空气组分;如今,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地球生态系......
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是生长在潮间带的大型绿藻,涨潮时藻体处于以蓝绿光和绿光为主的弱光环境中,并能够完成吸能、传能......
本文利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技术和时间分辨差异吸收光谱技术对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中色素分子间的传能动力学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内......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首次解析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机器”的高精度三维结构 据科学网2016年5月21日报道,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柳......
为了理解紫色光合细菌LH1和LH2的可能的光谱性质,解析地研究了二聚物环状链的激子能级结构.在叶绿素分子间偶极子-偶极子相互作用......
近日,加拿大科学家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装置——捕光天线中汲取灵感,研制出了新一代纳米捕光“天线”,它能控制和引导从光中吸收的能量......
以蛋白亚基复性技术和皮秒级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海洋红藻多管藻中R-藻蓝蛋白(R-PC)单体和三聚体内能量传递过程.利用亚基复性技......
采用飞秒泵浦探测技术研究了紫细菌外周捕光天线LH2中的超快光动力学过程.从B800蓝侧的激发态动力学中观察到B800到B850的能量传递......
文章主要介绍了紫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光合作用原初过程中的两种重要的功能体--捕光天线和反应中心的超快光物理研究,利用......
利用包括了系统中色素分子间所有的相互作用的环形链模型,计算了紫色光合细菌LH1和LH2的激子态的振子强度和圆二色性(CD).LH1和LH2复合......
<正>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推动了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太阳能以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
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研究了PSⅡ中捕光天线LHCⅡ内Chla分子和 β Car分子传递光能到反应中心的时间特性 ,实验测得Chla分子用......
解析LHCⅡ在437nm和470nm激发下的稳态荧光光谱,分别得到多个谱带,与吸收光谱对比,认为437nm激发下受激的一部分色素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能源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其工业化应用不仅要求选育得到优良藻种具有高代谢产物量,更需要较高生物量,而生......
本论文包含了我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论文主要内容是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结合其它一些有......
本论文对高等植物外周捕光天线复合体LHCII(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的传能动力学进行研究。论文采用F(o|¨)rster传能机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