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无己相关论文
"和法"是中医常用八法之一,在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然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其认识颇多争议,其中公认为和法代表方的小......
《伤寒明理方论》是宋金时代医学家成无己所著,成氏对仲景的制方理论,言不离《素问》,以《内经》理论发《伤寒杂病论》组方用药之......
中医治病,遣方用药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中记载:"流变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缓......
<正> 汗为心液,是津液代谢的产物。《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见汗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人体在生理情况下,可有......
<正> 《伤寒论》264条中指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8条中指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正> 上一讲里,重点探讨了太阳中风证的主证及其治法、桂枝汤的运用和应用桂枝汤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主证及其治法,就有兼证及其......
<正> 张仲景,名机,南阳邓县人,生于后汉末年政治黑暗、兵戈扰攘的桓帝(公元147年)、灵帝(168)、献帝(190~219)三朝,正是著名的党锢......
<正> 学习《伤寒论》,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有人说,《伤寒论》是后汉张仲景所著,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是过时的、无现实意义的......
<正> 凡是学习过張仲景伤寒论的,对“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这个问题,大概沒有人会感到陌生。但因这是一个为历来注家所......
<正> 历代以来,对《伤寒论》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问世到庸代,该书从秘传到流传。此期医家以研究伤寒病为主论......
因林校本流传不广,其他版本,如<千金>、<外台>等收载<伤寒论>文又不够系统、完整,是以尚无其他版本能代替戍注本,故成注本为明清诸......
<正>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约撰于金·皇统三年(1144年)。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文注解本。《伤寒论》经王叔和整理......
本文对成无己故乡聊摄何时陷入金国、成氏入金后居于何地、<伤寒论注解>及<伤寒明理论>何时撰成、何时刊刻、成无己生卒之年为何,......
通过研究,指出《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为据经释论,经《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思想。首提“半表半里证”;首提太阳府病说;首次详......
<正>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
<正> 我在早年学习伤寒论时,是以徐灵胎伤寒类方,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论翼和附翼为主要读本;对于成无己是"知其人而未尝读其书"的.1......
<正>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研究者不乏其人,然而对它进行注释,成无己推为第一家,诚如清·汪琥所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正>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
成无己在阐释<伤寒论>时,成功的运用平脉辨证法、分型辨证法、症状比较辨证法、除外辨证法等辨证思维方法,对医理作了进一步阐发,......
成无己生于北宋卒于金,考证其生卒年代;金宋正式签约宋将淮河以北地区割让金国聊摄沦为金国领地;成无己被绑架到金首府临潢行医随......
<正> 《伤寒論》是中医学习辨証施治較有系統的书,是后汉张仲景的傑出著作。学习中医,必須要讀《伤寒論》的重要意义,已經为大家所......
<正> 五治《伤寒论》持错简一派的学者们,无论他们之间的不同见解怎么样,其驳斥王叔和,讥议成无己则一.但是,与他们相反,尊奉王叔......
<正> 明代方有执侈言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编次,本来就失去了仲景原貌,加上年移代革,今非古是便是必然的了,所以必须对王......
<正>有关发热的机制,乃是一个复杂和存有歧见的问题,而要探讨发热的机制,又必须首先弄清发热的实质。为此,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结合现......
<正> ①亦称苏恭,主编《新修本草》,公元659年由唐政府向全国颁行,流通使用,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又称《唐本草》②《外台秘要》......
<正> 《伤寒贯珠集》是清·尤在泾先生所编著。先生学验俱精,著作亦丰,屡起沉痼,煊耀一时。特别对仲景之说,独标心得,连目空时人的......
<正> 《伤寒论》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可知葛根汤证之项强乃由外感寒邪,侵入太阳经输,经气不利,......
<正> 余读仲景之《伤寒》、《金匮》五十载,体会颇多,现拾遗归集为《伤寒论》心要与《金匮要略》汇言两部分,以就正于同道。......
宋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于"格物致知"的解读与诠释。这种诠释与当时经学研究中的疑古疑经、重义理等学术风气相得益彰。可......
经考证提出《注解伤寒论》并非约撰成于1144年,至少在1140年以前即已成书;成无己当生于庆历末年——至和初年(1044—1052),而非嘉、治平年间(1056—1065);张孝忠所......
方剂配伍,由来已久,但能以处方学原理来阐发前人方剂者,实自成无己释仲景方为始.成无己,宋@聊摄(山东阳谷县)人,后划入于金,故又称......
<正> 【因致衄】语出55条。“衄”即鼻孔出血。此“因致衄”就是太阳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而发生鼻孔出血。程知曰:“不发汗而致衄,......
成无已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构成成氏伤寒医学三种。其中......
宋代成无己撰写的《伤寒明理论》《注解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成氏作为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也是伤寒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