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庸相关论文
1933年初,年仅22岁的徐懋庸以他犀利的笔锋,独特风格的杂文走上文坛,引起人们关注,受到鲁迅先生的器重,鲁迅为他的《打杂集》作序,并介绍......
我有幸从少年时期就接触上鲁迅著作,是受了表哥刘光(刘光甫)的影响。他是我大舅的三儿子,比我大5岁。1946年我和弟弟去成都考初中,他......
1978年9月5日,中组部的一位干部写信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云,反映文艺界的部分同志,由于过去的一些隔阂,对上世纪30年......
一封由史沫特莱转交的特殊信件/鲁迅将信辗转交给周扬/萧三的意见实际上是王明强加的/“文委”扩大会议认为解散左联一定要取得鲁迅同......
岁月悠悠,江水滔滔。回想起我们从母校毕业,离别美丽的珞珈山校园,已经60多年。漫长的岁月不知不觉,就这么快从身边流逝了。但在我......
<正>弄成这样一本书的想法已有些年头了。记得2004年岁尾,席扬先生的《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甫一上市,......
徐懋庸的《理水》注释董大中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宣传鲁迅、研究鲁迅是文化出版界重要任务之一。1943年,华北书店(这个书店是由生活书店、......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十年代的文学以一种全面繁荣的姿态令人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对文学艺术性的追求,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不......
<正> 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荣。浙江省上虞县下管西堂人。一九二一年高小毕业,从族兄读书习文,开始接触鲁迅作品,受到古今......
<正>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界的革命时代,杂文、小品文、随笔极为风行。《论语》《人间世》提倡幽默、谐谑、趣味,《新语林》《太......
从周扬的“两面派”谈起“文革”期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出版物上,刊登有大量的文艺批判文章。今天看来,有点“学术含量”、还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