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季风相关论文
甘肃河西龙首山地区一带二叠纪地层保存完好,植物化石丰富。本文于该区采集了一种蕨类化石,且进行了详细研究。所得蕉羊齿化石保存......
对甘肃灵台的一套约7.0 Ma以来的风成沉积进行了游离铁/全铁值测量.结果表明: 此指标在第四纪黄土沉积中,其变化同黄土-古土壤层的......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 ,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 ,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
由于其同时具有的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东亚季风边缘研究有利于加深认识季风以及生态系统在过渡带上的特性,而且它对于国家的西......
中原邙山赵下峪剖面出露S10以上黄土地层,厚度大于172.1m.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厚15.7m,末次冰期L1黄土厚达77.3m,其中晚冰阶L1LL1黄......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8.0 Ma,这比灵台剖面......
随着技术进步和多方位研究进展,第四纪古环境研究向着多元古环境替代指标、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气候变化的多种驱动因素等方面发......
本文详细研究了陕西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的含量变化及其在不同粒级与不同相态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Rb在粘粒中含量高,基本只存在......
晚更新世期间鄱阳湖北部地区,九江、湖口、彭泽一带发育风沙-黄土-湖沼相交互地层序列。本文通过对该序列5个露头剖面多环境代用指标分......
甘肃灵台县任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中国北方连续的风成堆积可下推到705MdB.P。第三纪红粘土的粒度组成从上到下......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
文章通过SHl9034岩芯氧同位素曲线、AMS ^14C测年、浮游有孔虫组合及其所反映的温盐变化特点,并与爪哇海北部的SHl9006岩芯对比研究......
长期以来 ,一直认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气候在波动中向干旱方向发展。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然而......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含有末次间冰期一次期东亚季风演变的大量信息,经外地学界十年来的探索,初步揭示了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本文......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的基础上,笔者对高原泛湖区形成时间、范围和古气候进行了......
运城盐湖是在盆地内部断块自北向南阶梯性沉降背景下形成的. 7.1~3.6 Ma红 土堆积期湖泊范围较今为大,古季风已形成; 3.6 Ma因青藏高原隆升的辐射效......
为重建巽他海峡区古季风活动历史,通过对BAR9442岩心氧同位素、AMS14C测年、陆源碎屑标准偏差区间粒径分布,以及上升流种Globigeri......
<正>从第四纪冰期起步的古气候学,历来将北半球冰盖作为研究的核心,大洋钻探的古气候学、古海洋学研究也不例外;然而,近20多年来低......
本文从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现代季风形成和地貌三大阶梯分异的影响方面分析了青藏高原在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
青藏高原隆起最终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地形特点,我国现代季风环流的建立与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季风与第三纪末的古......
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在黄土高原中部、南部和北部选择了地层连续稳定、出露良好的晚新生代风尘序列或第三纪红粘土序列共5个剖......
东亚季风的变迁可视为太阳辐射条件下,全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系统相互作用在东亚地区的表现.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优势期的相互......
本论文通过对取自南海的62个站位的表层样品和3个柱状岩芯进行了硅藻、沉积物粒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合14C测年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
云南丽江地区宝相寺组(E2b)下部(原美乐组)一直被认为是水成沉积,本文认为其属于风成沉积。宝相寺组下部巨厚砂岩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
现今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可以作为辨认古季风气候记录的线索。文中着重阐述最近130ka东南季风区的各种古季风记录,它们主要是:历史......
作为中—低纬地区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季风的形成演化和未来变化趋势一直是古气候和现代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第四届地球......
放射虫是海洋微体古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广泛分布于从赤道至两极的各种海域,同时垂直分布于从表层到上千米深的水层中,其分布格局......
本文作者主张:古气候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应从动力因子和动力过程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比东亚冬季风、夏季风、印度季风及全球冰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