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相关论文
陈范是旧中国的一位绅士,他早年追求的是读书求仕的生活,在多次落榜后,捐资买了个知县的头衔,就任江西铅山知县。他与上司关系不睦,终因......
本文由一个疑问开启:五四运动时期成熟的革命青年群体,与传统士儒之间,经历了怎样的身份形象跨越?于是,我们回到了晚清那个时局动荡的年......
《苏报》以大量的学堂报道构筑起清末的"学生社会"。以"中等社会"的学生为构成主体,"学生社会"体现为近代学生的社会参与以及对社会关系......
任何革命都需要革命舆论,革命的新闻事业,是革命舆论导向的主要工具.辛亥革命时期,上海革命派的新闻事业的经历,在全国具有代表性......
《苏报》原为“营业性质之小报”,后在追踪时代潮流的过程中转成“善造风潮之报”。通过对各地“学界风潮”的持续报道,《苏报》充......
辛亥革命时期,湘籍志士同全国各地革命志士一道,在以孙中山、黄兴为轴心的同盟会领导下,参与了多次武装起义,并且撰写和编辑了不少宣传......
1903年的苏报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对于这起事件,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苏报》的馆主陈范,更......
思潮之所激荡,风雷之所趋驰。1903年前后民主革命思想的急湍奔涌,宗仰上人正以跳踉跃搏的姿态,实现了从爱国到革命的飞跃。本文从具体的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蜕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主权渐失的角色。1845年,英美法三国要挟清政府签......
主动投案英雄入狱巡捕房其实,清政府当局对《苏报》早有关注。3、4月份在张园演说议事的蔡元培、吴稚晖,5、6月间回国参与抗俄运动......
本文通过史料的排比和综合,阐明《苏报》从主张维新转变为反康、排满、宣传革命的因由,探讨“苏报案”前后中国思想界的情形,并以......
秩序观体现为每一个社会共同体的行事规则、社会角色定位等。本文以《苏报》"学界风潮"专栏的文本为考察基点,分析清末学堂风潮中的......
20世纪初 ,《苏报》主人陈范 ,在革命派的影响下 ,与立宪主义决裂 ,走上反清革命之路。《苏报》也高举革命之旗 ,成为革命团体的机......
<正>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各种宣传新思想的报刊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在上海出版的《苏报》就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正> 晚清中国最大的一次文字狱——“苏报案”,曾在“国中之国”的上海租界七次公开审理。起诉方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清......
<正>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8月4日:章太炎在狱中作诗悼念沈荩遇害。诗云:“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魑魅......
<正>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序章鲁迅所谓的《自题小像》诗①,是在写作之后的大约三十......
"媒介化政治"包括媒介在政治沟通中的中介作用,又着意媒介自身逻辑是如何改变并形塑政治的。以这一视角考察1903年《苏报》的实践,......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打开中国的国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上海成为中国的通商口岸,在......
中国近代舆论的兴起与报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参与以及报刊读者面的扩大,使得报纸体现民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
...
“苏报案”是辛亥革命前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于今整整100周年。《苏报案百年祭》一文,在将这史实全景展现时,从法制理念的角度予以......
陈范是晚清时期民间报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对报业发展富有远见卓识,而且在主掌<苏报>期间,展现出过人的报业才智.陈范......
<正>清末,一些进步女子提倡女权,因此刊行了女子报。女子报中有名的是《女学报》和《中国女报》。《女学报》是中国第一张女报,由......
<正>110年前,一本《革命军》如雷霆之声,响彻中国。它的作者——邹容,也因此成为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写下革命篇章的重庆人。1903......
<正>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又名威丹、慰丹、绍陶,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1901年负笈日本留学,1903年写出著名的《革命军》。......
1903年,在辛亥革命走向高潮的过程中,中国报业界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苏报》案,这起事件的背后有一位虽不甚为人瞩目但......
俞明震与“《苏报》案”颜廷亮《鲁迅研究月刊》今年第5期所刊《关于俞明震史料的一点辨正》,就俞明震是否因在办理"《苏报》案"时"很不......
清末革命风潮,以1903年为一高峰,这一高峰的形成,又与"《苏报》案"的推动密不可分。作为《苏报》的主笔,章士钊与这次事件的关系究......
《苏报》是晚清历史上一份重要的革命报刊,其革命宣传影响了清末社会舆论的走向。笔者从媒介与舆论建构的视角,探讨《苏报》建构革......
本文由一个疑问开启:五四运动时期成熟的革命青年群体,与传统士儒之间,经历了怎样的身份形象跨越?于是,我们回到了晚清那个时局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