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碑相关论文
陕西耀县北魏时期的造像碑数量二十八通,分别包含佛教造像碑、佛道混合造像碑、道教造像碑等,这些材料基本保存于耀县药王山碑林博......
本文对20世纪南北朝(420~589年)佛教考古研究作了系统地述评。南北朝的石窟寺是20世纪中国佛教考古研究的重点所在,主要针对各重要......
成都万佛寺出土的WSZ49号造像碑,因其碑阴面的弥勒经变浮雕而显得弥足珍贵.图像内容反映了弥勒经变的早期形态,是研究弥勒经变产生......
北魏是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艺术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面貌,其表现之一就是宗教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各地宗教造像艺术蔚然成风.......
佛教作为异域宗教文化,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可谓是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佛教艺术也相应地在中国广泛传播,国内现存无数的早期佛教艺术......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数量占据全国同类的四分之三,分布比较广且集中,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关中地区在北朝时......
晋东南北魏干佛造像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了山西早期造像碑的主要特色。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这批造像碑的图像与铭文进......
2009—2011年,山东博物馆对山东临沂地区佛教造像碑进行了多次调查,与相关金石文献对比,可判断这批佛教造像碑多数为北齐遗物,少数......
北朝关中承载了中国历史从动荡走向统一的历史变化,具有控扼丝路腹地枢纽,连接贯通凉州、云冈、龙门三大佛教艺术模式,以及延续六......
北魏《王子悦等造像碑》,1998年在陕西泾阳文庙前约300米处清理水渠时出土,碑出土时断为两截,后经粘合,现保存于泾阳文管所。碑高2.1米......
印度在9-12世纪为波罗王朝统治时期,此时期印度的佛教已经逐渐趋于衰落,佛教出现经院化与密教化的特征.本文以印度波罗时期那烂陀......
1996年10月30日,位于白水县城西南部的白水中学在取土基建时偶然发现夯土建筑基础一处,并在距地表约4米的夯土层中发现残缺不整的......
万佛堂在义县西北大凌河北岸,是辽宁境内最大的佛像石窟群。传说这里曾经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佛像,万佛堂因此得名。这座石窟开凿于......
本文是对永乐宫所藏一件西魏道教造像碑的调查与研究,在实地考察和对比早先拓本的基础上,对该碑的文字和造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校......
<正> 新乡市解放初期曾为平原省省会所在地,当时,平原省文管会收集了众多的文物,许多珍品皆荟萃于此,其中石刻的精华共达百余块。......
摘 要:造像碑艺术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宗教造像艺术,是佛教造像与民间石刻雕刻技艺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耀昙药王山佛教造像碑韩伟阴志毅耀县药王山小碑林共藏佛教造像碑23通,有纪年的17通。其中北魏碑5通,西魏碑3通,北周碑3通,隋碑5通,唐碑1通,厥失纪......
本文是对一件被忽视的老材料的详细观察和解读。《谢永进造像碑》现藏于陕西耀县药王山博物馆(图一),具体出土时间和地点不详,原存耀县......
【正】 隋开皇元年(581年)李阿昌造像碑(图版捌:1、2),现陈列于甘肃省博物馆,碑高146、宽50、厚16厘米,是一件内容丰富的多龛高浮......
【正】 1972年,陕西省长武县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其中有长武县马寨乡司家河村出土的北魏造像残碑4通;长武县昭仁寺内出土的北魏、......
在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石雕艺术精品展展厅内,有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作品—唐代皆公寺造像龛碑。该造像碑通高50.5厘米.石质坚硬,呈黄褐色,......
陕西华县新发现的清代“玄天上帝”造像碑记载了清初该地民间以血缘宗亲和地域乡党为纽带结成香会尊奉玄帝的事迹。该香会因限于战......
四川汶川县出土的唐代造像碑与经幢,以及佛教石刻造像数件,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以来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
芮城县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近年来,芮城县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出土的北周、隋唐佛道造像碑刻,这批造像碑大多有......
<正>陕西省耀县博物馆所藏魏文朗造像碑,为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所作,因其成于太武帝灭佛之前的北朝初期,而格外引人注目.更因......
古印度佛教偶像有可能起源于1世纪早中期,其代表是卡特拉坐佛造像碑和斯瓦特布特卡拉一号寺院佛像。秣菟罗《四天王奉钵图》《帝释......
本文介绍的皇唐三阶大德禅师碑,以三组佛造像为碑的主体,且造像主尊不是三阶教徒口念的地藏菩萨。文章意在说明佛教其他宗派的造像......
陕西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遗存已发现400余处,远少于其前后的秦汉和隋唐时期.遗存分布也很不平衡,陕南地区最多,约占总数的48%,关中和......
在道教方面,氐羌民族与五斗米教关系密切。随着魏晋北朝时期氐羌民众的内迁,他们的五斗米教信仰也被带到了关中地区。在一段较长的......
北朝《雷氏造像碑》现藏于陕西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由于没有纪年,对其像主和年代有不同意见。从风格上看应为北魏,而从某些文字内容......
六世纪的伪经与僧团整顿李静杰六世纪即南北朝后期与隋前期,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西土佛经大部分已翻译成汉文流通。与此同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沙可乐捐藏一件唐造像碑。刻有观音化现众生形貌。其下所刻《高王观世音经》是早期经本,于此经校勘很有意义。......
This figure stele was unearthed from the late 1970’s and was now broken into three pieces.On the face of the table, th......
药王山北朝造像碑因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但是对其保护和发展力度及措施还需要进一步......
永安二年造像碑为北魏后期佛教兴盛的产物。流失海外后于1923年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造像碑上刊刻的佛本行、佛因缘故事,反映当......
本文选辑上海博物馆典藏有明确纪年的佛教造像共40尊,上起北魏,以迄唐代,不仅反映了中国佛教造像几个主要发展期的创作特色,而且在......
北齐天保八年刘碑寺造像碑,以形体硕大、雕制精美、书法绝妙、保存完好,而独领风骚。碑阴佛龛并合邑造像题记拓本,完整精美。其魏......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是一通流失海外的名碑,它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珍贵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
本文是对永乐宫所藏一件西魏道教造像碑的调查与研究,在实地考察和对比早先拓本的基础上,对该碑的文字和造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校......
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