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朝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数量占据全国同类的四分之三,分布比较广且集中,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关中地区在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民众信仰、政治变迁等社会状况,这些造像碑均属于国家级保护文物,在历史、文学、美术、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书法研究的价值看,北朝关中地区造像碑题记书体在北魏时期形成的以“平画宽结”的“长安书体”和以“斜画紧结”的“洛阳体’’共同构成了“魏碑体”书法的两大主要特征。长安书体”结体宽博,横平竖直,书风疏朗纯厚,简朴超逸,更具有民间性和普遍性,对西魏、北周的造像题记书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演进过程与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紧密相关,从北魏早期的“以隶写楷”到“以楷写隶”,再到最后的规整、圆润、秀美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表现,也是民族大融合和南北朝书法融合的表现,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为隋代书法的统一和唐代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目前北朝关中地区出土的造像(碑)能辨认的约有二百多块,但多数碑面已经漫漶不清,字体难以辨认。本图谱依据《北朝佛道教造像碑精选》、《药王山北朝碑石研究》、《碑林全集》(第一0五卷、第一0六卷、第一九七卷)等有关出版资料以及本人亲自考察的图片,从中选出有纪年,且碑上造像题记文字相对比较清晰的八十多造像碑,共约有170幅图片,以年代为序,进行编排,这些图片均注明来源出处。在此,对以上有关资料的作者致以真诚的谢意。
另外,依据上述资料和能辨认清楚字体,在不改变原字体的基础上,以拼音字母为序,编写了北朝关中地区造像题记书法字谱,共1100多种字体,接近70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