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子相关论文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学样式之一。它不仅具有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劝勉、评论、庆贺、哀悼、咏叹、讽刺等广泛的实用价值......
1932年夏清华国文入学试题“对对子”,引起很大争议.对陈寅恪来说,出题是由于很偶然的原因促成的,但这一偶然却使一个学术人格突然......
2012年的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能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深造是许多学子的梦想。在民国,考大学也是学子们拼命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到......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家乡的老百姓们听后,惊愕不解。打......
<正>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古人常玩的高雅游戏——对对子,好不好?(依次投影上联各词)我说"昨日",你们就说——生(齐声,兴奋......
陈寅恪认为,汉语的特点通过对对子可以得到集中的表现,对对子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实际上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以及中......
北平《世界日报》曾于1935年10月对周作人进行过一次专访,访谈内容丰富,关涉周氏生平事迹、居所状况、思想轨迹的历史信息颇多。此......
重点考察陈寅恪所拟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试题所引发的社会争议,通过搜集与整理以北平《世界日报》相关报道为中心的多篇史料文......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训练。张志公先生在系统研究了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之后,曾经把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概括为......
知识点描述:初步感知对韵歌中对对子的对应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对韵歌中对对子的方法;过程和方法:通过创设情境、......
<正>对联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具有多种功能,在宣传、社会交际、教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调节......
<正> 对对子,是我国传统的训练写作的一种方法。旧社会上私塾,私塾先生在正式教授作文前,先要教会学生对对子,以此来开启学生智力,......
<正>2012年6月8日《华西都市报》以"耳目一新:对对联"为题报道今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不少考生反映,语文试题整体上不难,也没有偏题......
<正>一、笑话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板书课题。师:同学们,看到大屏幕知道我们这节课学什么吗?生:对对子。师:先来看老师带给大家的一副......
1932年8月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以对对子作为国文考试题引发争议,他本人也在事后提出完整的"对对子"理论,指出对对子可以测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