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23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郭丽, 来源:黑龙江大学 年份:2022
朱熹作为中国儒学之大家,思想主要源自于孔孟之学术传统,是儒学思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朱熹通过对传统的“心”“性”“道”等儒学核心概念的诠释,作《中庸章句》阐发了心性论思想。...朱熹的心性论思想经历了不断重建与丰富的过程,在“中和之悟”后提出了“心统性情”的主要论点,标志着朱熹心性论思想的基本成熟。...本文以朱熹的《中庸章句》心性论为目标,对其阐述的“心”“性”“已发”“未发”等重要范畴和思想进行论...
[期刊论文] 作者:王瑞, 汪娟, 来源: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2022
徽商的儒学信仰主要体现为对朱熹的圣人崇拜,主要表现为将朱熹理学的精髓融入传统的家规、家训、楹联等媒介中代代相传。...徽州商人也从朱熹理学的思想中体会出“诚信”和“义”等长久经营的经商之道,并将其注入到商训行规中作为行业规则严格信守。...
[期刊论文] 作者:朴炫贞,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22
朱熹与阳明的体用观的差异导致朱、王思想的根本分歧。本文将朱熹的体用观下界定为“划分性体用观”,而王阳明的体用观界定为“连续性体用观”。本文又以朱熹与王阳明的体用观为基调,对于两者的中和说进行探究。...朱熹明显地区分未发与已发的境界,其要点便是“先涵养,后察识”。与此相反,在王阳明的体与用、中与和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状态,而不是异质异层的关系。...简单地说,在比较而分析朱熹与王阳明的哲学特色时,以体用观可以把握...
[期刊论文] 作者:吕欣, 来源:现代哲学 年份:2022
朱熹所谓“文”主要是指经典及经典解释之文,是“道”之所寄处。“为文”则是“文”实现其价值传承的关键路径。无“文”载道,学者对圣人之道便无从把捉。不学“为文”及实践“为文”,理学家的传道事业亦无法实现。...朱熹所论“为文”,要求学者规避“作文害道”的风险,在学习圣贤文章与为文之方后,由心所发,自然为文,非刻意造作,如此为文才能传递圣人之道。朱熹通过带有述作兼具性质的经典诠释工作以传道,实践了“为文”以承...
[期刊论文] 作者:胡青, 来源:当代江西 年份:2022
位于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之所以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朱熹和他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功不可没。...朱熹(1130-1200),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一生创办书院20余所,门生几千人。...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今属九江庐山市),率百官造访白鹿洞书院,只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深感惋惜,决定修复书院。在知南康军任上两年,朱熹为兴复...
[期刊论文] 作者:庞子文,崔波,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22
学界对朱熹、戴震“理欲之辨”的研究颇多,学者多认为朱熹之理欲观截然分理欲为二、以理杀人,与戴震之理欲观截然对立.实际上,包括戴震在内的诸多古今学者,由于未对朱熹不同语境下“天理”的适用主体及“人欲”的具体内涵细加分辨...,进而夸大了朱熹、戴震理欲观的歧异.如若对朱熹、戴震二人“理”“欲”的概念、“存理去欲”的一致性及其主体进行分殊,可知二者理欲观殊途同归:朱熹、戴震理欲观的主要差异在于适用主体及路径不同,朱熹去“君子”...
[期刊论文] 作者:张政江, 吴文清, 来源:晋中学院学报 年份:2022
朱熹作为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性思想,如果说“理”是其宇宙论的核心,那么“仁”就是其道德学说的核心。...朱熹的仁学德性思想,远承孔孟以爱说仁,近绍程颐性理言仁,后启阳明感应论仁,在中国德性伦理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和推陈出新的深远影响。朱熹通过“理一分殊”...
[期刊论文] 作者:孙桂平,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22
朱熹认为苏颂“道学渊深”,就是肯定苏颂具有深厚的理学修养,这可从苏颂“不过分”的人生守则、奉行公理的政治原则、深究物理的科学精神、伦理为本的价值准则等方面得到证实.朱熹基于《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和...《中庸》“中和”思想而大力推崇苏颂的理学素养.朱熹可能从苏颂的人生经历和为官品格中发现了理学确切的实践价值,从而坚定了“专事道学”的人生志向.不过苏颂并非职业道学家,并不从事道学理论问题的教学和研讨,因而朱熹未将苏颂引为同道...
[期刊论文] 作者:管仁杰, 来源:文献 年份:2022
文章以朱熹楚辞三书即《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为研究对象,在揭示楚辞三书遗稿面貌的同时,论证朱熹的撰作过程,并尝试解答楚辞三书遗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考述早期刊本,交代楚辞三书遗稿演变为今传本面貌的经过....其二,梳理《楚辞后语》未完稿中保存的诸多细节,揭示出朱熹撰作过程的无序性.其三,考证论定今传本中已被删减的《楚辞集注》所附《反离骚》为未完稿.其四,进一步论证认为《楚辞集注》虽形成过初稿,但并未最终完稿....其五,论证朱熹去世前曾更定《楚辞集注》初稿篇目,因此导致《楚辞集注...
[期刊论文] 作者:陈必应,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2022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其中关涉朱熹及其学说的内容颇多,《总目》中仅“朱子”一词出现就达一千七百馀次....《总目》对于朱熹的学术批评呈现总体认同而局部批判的局面:一方面在理学占据学术话语统治权的历史语境下,《总目》对于朱熹的评价坚持着“集大成”观点下的总体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学术话语的争夺和清学的不断发展,《...总目》对于朱熹及其学术亦有着局部的批判....《总目》中的这种学术批评现象,体现出朱熹及其学说在清代的地位与处境....
[期刊论文] 作者:雷达,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朱熹在阐述心性情关系时常引述程颢“易-道-神”的思想,陈来先生将其称为“易-道-神”模式.历史地看,张载曾在宇宙论意义上讨论了“道”“神”“易”三者的关系,构成了该模式的雏形.程颢提出“易-道-神”思想...,将三者的意义从宇宙引向人生,奠定了“易-道-神”模式的基本架构.朱熹将“易”“道”“神”分别与“心”“性”“情”相对应,完成了“易-道-神”在人生论上的落实.朱熹界定了“易”“道”“神”三者的关系,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期刊论文] 作者:陈必应,聂飞,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2022
书院具有图书馆的功用,朱熹一生丰富的书院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部辉煌的书院图书馆建设实践史.朱熹在书院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中有其独特原则:一是坚持书院与图书馆二者在功用上的一体,尤其注重图书典籍的置办;二是借助官方...、民间、社会等多方背景进行书院图书馆的建设,而在学术思想上则坚持理学定位;三是因为各书院主持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朱熹尤其关注整体,并注重书院及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朱熹以书治教、以教治学、以学治人的书院图书馆创办理念始终贯穿其间...,这是朱熹书院教育能够取得重大成效的重要保障....
[期刊论文] 作者:向美琳,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2022
要保证一个道德理论的完整性,必然要研究道德个体的动力机制.如果道德理论没有动力来源,那么理论便会因为缺乏活跃性成为死理.朱熹的道德理论包含了以内在动力为主的道德自愿和以外在动力为主的道德自觉两种道德动力....这两种动力使得朱熹的道德理论更具兴发性....
[期刊论文] 作者:宋志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22
朱熹理气论发扬中国哲学重行务实传统,包含尊重工具理性的合理内核。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继承和发展张载的气学思想,吸收朱熹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建构新气学,达到了新的理论深度。...
[期刊论文] 作者:王闻文, 来源: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22
朱熹虽常被认为是理学家,但其并非不言心。朱熹之“心”具有形上与形下两种内涵,即心脏之心与虚灵之心,并认为二者不可或缺。在心与理的关系上,朱熹认为可分为两种形态,即“心具理”与“心即理”。...前者意味着此心含理,但并非心就是理;而后者则是心与理的合一,是朱熹心学的旨要,也是其所追求的境界。而要想实现由“具”到“即”的转变,就需要通过心之修养工夫来达到。...要言之,朱熹之言“心”是有一发展历程,即从“心具理”...
[期刊论文] 作者:乐爱国,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朱熹、张栻解《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程颐的天理人欲概念讨论义利之辨,大致源于胡安国讲“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朱熹进一步讲仁义为天理之公,利心为人欲之私,讲仁义之心与利心的对立。因此,朱熹与张栻的解读,并没有讲义利对立,而且朱熹讲“仁义未尝不利”,与张栻讲“仁义之行,固无不利者...
[期刊论文] 作者:王增军, 霍玮, 来源:书法 年份:2022
——朱熹《大学章句集注》释义:真正的君子宁愿散尽自己的财富,也不忍心损害百姓的利益。解读:此文出自《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大学章句》。...
[期刊论文] 作者:高伟,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朱熹思想中“欲”和“人欲”是不同的范畴,其讲“灭人欲”“去人欲”并非要人“灭欲”“无欲”,而是主张克制不合于理的过分欲望。...虽然朱熹人欲说在中国后世也招致了误解,但日本近世对朱熹人欲说的漏读与误读却呈现体系化的特征。...这一现象酝酿于藤原惺窝、林罗山等所谓朱子学的“忠实介绍者”当中,至古学派兴起后,其内部各家儒者开始对宋儒人欲说进行猛烈抨击,然而观点不尽相同:山鹿素行区别了周敦颐和朱熹无欲说的差异,贬...
[期刊论文] 作者:乐爱国,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朱熹推崇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既讲“正其谊,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又讲“无欲利之私心”,既就心性而言“仁义未尝不利”,又就现实而言“仁义未必皆利”,既反对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又反对把利与义混为一谈...,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是,董仲舒所言以及朱熹的推崇多被误解为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否定功利.康有为赞同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并进一步提出“取利而和,则谓之义”,超越了朱熹,但仍需作更为深入的理论贯通和阐释...
[期刊论文] 作者:刘飞,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佛教“体用一致”原则认为体用不能相离,所以体和用在根本特征上必须保持一致.如体是唯一、恒常,那么用不离体,用也必须保持唯一、恒常的特征,而不能是非一、无常.朱熹亦赞同体用不可相离.通过分析发现,朱熹哲学中的...“理一分殊”其实是“体一用殊”.朱熹认为天地间只存在一个理,因为如果理是不同的多,那么格不同的物理将无法贯通....“理”除了具备“一”的特征,还具有无计度、无造作——“常”的特征,但朱熹认为理在万物之用却可以是“多”和“无常”.从体用一致的角度来看,理之体的“一”、“常”与理之用的“多”、“无常”具有相违性...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