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28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朱分清,, 来源:建筑技术开发 年份:2018
针对公路工程建设占地日趋增大的问题,从公路路基设计工作入手,提出在路堤高度设计、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支挡设计、路桥(隧)方案比选中可行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以此为实......
[期刊论文] 作者:朱分清, 来源:西部探矿工程 年份:2002
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整治铜黄公路K149边坡,工程治理是成功的。同时,提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设计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朱分清,陈群,, 来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6
利用应力和孔隙水压力耦合的方法对路堤填筑过程中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分布进行研究。在分析地基中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方法对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探讨了...
[期刊论文] 作者:朱分清,陈群, 来源:路基工程 年份:2002
运用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比分析了某高路堤加筋和未加筋两种情况下的位移及应力水平,结果表明加筋能够较大幅度地减小堤身侧向位移及竖向沉降,有效地抑制塑性区的开展,说明高路堤......
[期刊论文] 作者:朱分清,陈群, 来源: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份:2021
施工期重车和运营期行车荷载会影响填土路堤的沉降变形,可能导致路面病害的产生.采用数值模拟对某高速公路坡残积土地基上的不同压实度的黏土填方路堤在施工期重车和运营期行车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期重车作用后路堤最大沉降量增大80.8% ~1......
[期刊论文] 作者:朱分清,陈洋洋, 来源:交通科技 年份:2021
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深厚层强风化页岩路堑高边坡分别在天然状态和暴雨状态下的变形规律及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强风化页岩路堑高边坡坡脚处的位移最大,且易出现应力集中;暴雨降低了路堑边坡的稳定性,明显增大了塑性区发展范围;采用锚杆锚......
[期刊论文] 作者:陈群,唐岷,朱分清,, 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年份:2008
目前对土石坝坝坡的稳定性,主要是在坝料特性的确定参数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方法求出的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来评价。但实际的坝料特性参数往往是具有一定变化范围的变量,因...
[期刊论文] 作者:陈群,张利民,朱分清, 来源: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5
本文利用非饱和土渗流理论,对沟后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进行瞬态渗流数值模拟.通过对均质坝体和坝料明显分层后坝体的渗流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种情况下坝体渗流场随时间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陈群,彭君,朱分清,, 来源:岩土力学 年份:2016
渗流作用下土层之间的接触面是较易发生渗透破坏的薄弱环节。在开展砂砾石渗透破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砂砾石与砂的接触面渗流及渗透破坏特性,利用大型竖向渗透仪和自主研...
[期刊论文] 作者:陈群, 朱分清, 何昌荣,, 来源:岩土工程技术 年份:2003
概括了加筋土理论计算的分析方法 ,对采用复合模型进行研究所必须的加筋土本构模型的进展进行综述 ,综合分析了各种加筋土本构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 ,提出了今后加筋土本构...
[期刊论文] 作者:陈群, 何昌荣, 朱分清,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 年份:2004
In this paper, field measurements and pullout tests of a new type of reinforced earth retaining wall, which is reinforced by trapezoid concrete blocks connected...
[期刊论文] 作者:陈群,刘黎,何昌荣,朱分清,, 来源:岩土力学 年份:2009
利用大型渗透变形仪,对不同最大粒径和细粒含量的缺级粗粒土的渗透破坏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缺级粗粒土在细料含量小于30%的情况下都发生管涌型渗透破坏,...
[期刊论文] 作者:陈群,戴光清,朱分清,杨庆, 来源:水力发电学报 年份:2003
为了探求提高阶梯溢流坝消能率的措施,本文首次采用紊流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阶梯溢流坝消能率的一些主要因素,如单宽流量、坝坡、阶梯高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能率随单宽...
[会议论文] 作者:陈群,彭君,朱分清,常利营, 来源:第八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5
坝基、堤基等天然土层在渗流作用下土层之间的接触面较易发生渗透破坏.针对砂砾石与砂的接触面渗流及渗透破坏特性,利用大型竖向渗透仪和自主研制的环状径向水平渗透仪,研究了竖向和水平渗流作用下接触面渗流和渗透破坏的影响因素及接触冲刷的发生、发展过程.试......
[会议论文] 作者:陈群[1]彭君[2]朱分清[2]常利营[1], 来源:第八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5
  渗流作用下土层之间的接触面是较易发生渗透破坏的薄弱环节。针对砂砾石与砂的接触面渗流及渗透破坏特性,利用大型竖向渗透仪和自主研制的环状径向水平渗透仪,研究了竖向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