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货:资本市场的革命性变革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dWE4R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8日,国务院原则同意推出股指期货。目前,证监会将统筹股指期货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发布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等工作。上述工作预计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以确保股指期货的平稳推出。应该说,具有做空机制的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一个金融产品创新时代。集价格发现、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宏观功能与套期保值、套利、投机等微观功能于一身的股指期货的诞生,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交易机制,表明了我国在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也将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模式和市场交易行为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股指期货自诞生以来,便以其低成本、高收益、高风险等特征吸引了大量资金的参与,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衍生产品之一,被公认为是股市上最为有效的分散风险的工具之一。截至2008年底,全球股指期货占全球交易量的比重已经高达36.76%(见表1)。
  


  
  股指期货发展历程回顾
  
  自1982年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推出首支股票指数期货以来,股指期货己经在全球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初始发展阶段、相对停滞期和蓬勃发展期三个阶段。
  初始发展阶段(1982~1988年)。20世纪70年代,股市危机频繁出现,接二连三的暴跌给股民与机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虽然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投资组合管理以规避股市的非系统性风险,但对于齐涨共跌的系统性风险仍是束手无策。因此,创造类似于外汇期货和利率期货等可用于规避系统性风险的股市避险工具便显得日益迫切。有鉴于此,KCBT在1982年2月24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股指期货产品——价值线指数(Value Line Index)期货合约。同年4月21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了标准普尔500(S&P500)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紧接着纽约期货交易所(NYSE)也于同年5月6日推出NYSE综合指数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一诞生,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上市当天交易量近1800张,当年就成交了35万张。S&P500股指期货的成交量则更大,上市当天的交易量就达到3963张,当年达到150万张。
  股指期货的成功,不仅大大促进了美国期货市场的规模,而且也引发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交易热潮。1983年2月,澳大利亚的悉尼期货交易所(SFE)推出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普通股价格指数(ASE)期货交易。1984年1月加拿大多伦多期货交易所(TFE)推出多伦多证券交易所300种股票价格指数(TSE300)期货交易。1984年5月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推出金融时报—证券交易所100种股票价格指数(FTSE-100)期货交易。1986年5月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推出恒生指数(HSI)期货交易。1988年9月大阪证券交易所(OSE)和东京证券交易所(TSE)分别推出日经225指数(Nikkei225)期货交易和东证股价指数(TOPIX)期货交易。
  相对停滞期(1988~1990年)。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票暴跌重创了全球股市。美国政府在分析股灾形成原因时认为,如同导致了1929年股灾的卖空机制一样,股指期货也是导致本次股灾的罪魁祸首。布兰迪报告得出了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上的组合保险与指数套利交易策略最终导致了市场崩溃的结论,股指期货不幸成为了替罪羊,因而全球股指期货市场发展陷入低谷之中。
  蓬勃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国际化,股指期货的发展速度更为迅猛。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推出了以自己国家或地区的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比如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瑞士、西班牙、俄罗斯、菲律宾、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更是首开交易国外股指期货之风,于1986年9月推出了Nikkei225期货交易,2006年9月推出了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1990年9月,CBOT也推出了日本的TOPIX期货交易。CME和新加坡交易所衍生产品部(SGX-DT)于1997年初都抢先上市了以台湾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指数期货合约(见表2)。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讲,衍生品市场与原生品市场本质上是一种互补关系,原生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融资和投资,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分散风险,使得原生品市场的运作更为流畅和有效。虽然股指期货作为期货市场的一种创新品种,但由于其以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指数作为标的物,因而其价格的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现货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国外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来看,股指期货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对整个股票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好比一把“双刃剑”,对股票市场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
  
  价格发现与烫平股票市场的波动
  从国外股指期货经验来看,股指期货价格的变动领先于股票现货市场价格的变动。股指期货市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流动性和交易成本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因而对信息反应更为灵敏,期货交易者大都熟悉某种资产的行情,有丰富的经营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渠道以及分析、预测方法,其结合自身的成本、预期收益对资产的价格走势进行分析的判断,因而能够反映供求变动趋势。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越来越完善,期货价格将在更大范围内综合反映更多的供求影响因素,更准确的预测未来价格变化的趋势。从理论上来说期货的价格和现货的价格在到期日将趋于一致。
  从长期看来,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减缓市场价格的剧烈的波动。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沪指最大跌幅高达70%,而作为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则为50%,远低于沪指。究其原因在于西方证券市场有股指期货作为风险对冲工具,投资者可以迅速构建股指期货头寸以对冲股票市场上的风险。
  
  增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及交易量
  从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来看,股市的流动性和规模都将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股指期货的交易量的提高也会提高股票市场的交易量。虽然,股指期货的市场规模有可能超过股票市场的规模,但这并没有影响股指对股市流动性的长期推动作用。
  而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大量频繁套利也将增加对股票指数成份股票的交易量,同时也会缩小买盘和卖盘之间的价差,从而提高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例如:CME推出S&P500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后,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大大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现货的成交量。香港在1986年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后,股票现货的交易量当年就增长了60%。
  
  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
  股票市场缺乏规避系统风险的工具一直是机构投资者控制入市资金量的重要因素。股指期货上市后,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对冲股票市场的风险,实现符合其资金性质的风险收益。这将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投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增加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比例,促进市场健康稳步发展,从而完成市场持有结构由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结构向机构投资者的转变。从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来看,其高速发展的阶段正值推出股指期货之后,这一现象在美国更加的明显。此外,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大量进入,股票市场的容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优化股票市场结构
  伴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和发展,指数中对股指有较强影响力、基本面较好、流动性较高的权重蓝筹股必将会受到更多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而一些基本面较差的中小盘股的活跃程度将日渐萎缩。股市的结构将逐步两极分化,主要的蓝筹股群体决定了大盘的方向,蓝筹价值型投资理念将占剧市场主导地位。而这种股票市场结构两极分化的格局,也正是目前国外股票市场的现状。
  
  消极影响
  
  交易转移
  长期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活跃了市场气氛,增加了股市交易量。但由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对于股票现货交易有着低交易成本、低保证金、高杠杆等优点。因此,在股指期货推出的初期,那些投机者和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会将大部分资金由股票市场转移至期货市场,以获取更高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资金从股市转向了股指期货市场,从而导致股市成交量下滑。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出现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超过现货市场的情况,从而减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比如日本在1988年9月推出股指期货后,股指期货的交易量大大超过了现货市场,最高时曾高达现货市场的10倍,而在同一时期作为股指期货标的的现货交易日见萎缩。
  
  市场间价格波动的传递
  虽然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和价格平抑的功能,因此推出股指期货后长期内有利于股市稳定股市的价格。但由于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信息反映机制和灵敏程度的不同,而且由于股指期货是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股指期货的价格波动一般比现货市场更为强烈。鉴于两个市场的关联性,股指期货的价格波动往往通过套利交易或其他渠道,又会迅速影响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加大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见图1)。而由套利交易,市场操纵等交易者市场行为和现金结算制度所造成的“到期日效应”对股价的影响则更大,例如2009年11月24日我国股票市场的大跌便是受新加坡新华富时中国A50股指合约交割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股市自身的运行规律及价格走势(见表3),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还主要取决于公司业绩、资金的流动性及宏观经济形势。因而,股指期货的规避市场风险之作用仍然是主流。
  


  
  市场风险的传递效应
  由于股指期货天然联结着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因此,股指期货市场风险将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到股票市场,而且这种风险的传递效应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一是股指期货交易机制不够完善带来的风险传递。主要是交易所各项交易规则和制度不完善。如涨跌停板制度、保证金制度、交割结算制度等不完善。据研究分析,香港期货交易所的相关结算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是造成香港股市1987年股市暴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造成我国“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交易规则不完善,过低的保证金比例(保证金大概只有合约市值的1%)、未实行涨跌停板制度、未实行持仓限量制度等。
  二是市场运行失灵产生的风险。在1987年全球股市大崩盘后许多报告均认为风险的源头是程序交易。虽然后来许多研究发现程序交易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程序交易却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由于股市下跌,风险规避者卖出股指期货以降低持股比例,期货卖方的压力使得期货合约的价格低于期货的理论价格,计算机程序认为有套利机会,进而买进股指期货的同时卖出股票,致使股市再度下跌,继而又触发了风险规避者的期货卖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使得股市大跌。
  三是可能产生不公平的交易行为以及操纵市场的情况。由于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客观的存在某种联系。这就使一些大投资者可能在交易中以牺牲小投资者的利益来运用股指期货交易来操纵市场,以谋取高额利益。此外,由于运用股指期货的投资者通常也是股票自营商或者是股票经纪商,这就使得他们在经营自营业务时,抢在客户之前交易为其自营账户下单以赚取利润,从而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产生了不公平的行为。
  
  推出正当时
  
  笔者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日臻成熟。
  第一,股票市场将进入全流通时代,已经满足推出股指期货的要求。经过近些年股权分置改革,我国股票市场全流通纷至沓来。截至2009年12月21日收盘,两市流通市值与总市值比为63.35%,2010年底有望达到90%,市场正加速向全流通时代过渡。从国际经验来看,成为股指期货标的物的资产的指数必须具备交易活跃、覆盖率高等特点。要建立稳定的股票指数期货体系,股票指数就要满足上述的两个特点,不能受到人为的操纵。截至2009年12月21日,沪深300成分股的总市值已经达到20.8万亿元,占全部A股总市值的75.93%,沪深300成分股对整体市场的代表性较强。因此,以沪深300为标的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第二,机构投资者有对股指期货的诉求。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壮大,缺乏对冲机制已成为制约其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推出股指期货是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共同愿望。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做空工具,仅靠单边做多的投资操作必然面临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经历了2007年的暴涨和2008年的暴跌行情后,其对风险对冲机制的需求更为强烈。一旦股指期货推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运作中引入股指期货套保,将引领A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回归。
  第三,操纵沪深300指数可能性不再。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的阴影,一直影响着股指期货的推出。由于当年国债量小,在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债期货很容易通过操纵现货市场的走势来达到逼仓的目的。而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国A股总市值已达23.6万亿人民币(折合3.4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值市场,位居美国(14.64万亿美元)和日本(3.52万亿美元)之后。其中,上海和深证交易所分别列全球交易所市值排名第6位和第16位,市值分别为2.62万亿美元和0.84万亿美元,而沪深300成分股的总市值占全部A股总市值的75.93%。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的操纵已不可能出现,推出股指期货已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
  第四,目前股指期货推出的各种制度和技术准备已经基本就绪。从2006年7月份股指期货规则草案意见征求会在沪举行,到2007年8月份股票和股指期货跨市场监管体制确立,再到2008年9月份底28家券商获得IB业务资格,再到2009年11月30日的期市统一开户顺利完成,标志着股指期货筹备过程中的各项基础工作已经完成。另外,中金所开展了三年多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及各年度的应急演练也为股指期货的推出铺平道路。
  总之,推出股指期货品种,是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将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也将为加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丰富证券交易方式、完善市场功能、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征信处)
其他文献
2008年底以来中国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非常之策。为了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确保马到成功,力度过大可以理解。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力度在2009年度对资产泡沫膨胀作出的调整有限,却在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上回归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状态,因此2010年的货币政策很可能会等到经济过热、通胀高企的时候才被迫急刹车,从而加深经济V型调整。与这个结果相比,货币政策及时点刹车能够获得一个更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保持了持续、稳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银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四大矛盾,这些矛盾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否则我国银行业难以持续发展。    银行盈利的信贷依存度偏高与非信贷依存度不足    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过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过低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在银行
本文分析了危机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指出了当前对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阐明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建设,改善小企业融资状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危机后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相关资料,2008年下半年至今,中小企业融资先抑后扬,中小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总量中实现同比例增长。  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因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采取宽松
健康是个人充分发挥其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前提,而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预防各种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在实施健康教育方面还存
期刊
银行发展集团客户业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集团客户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资源优势而成为各家银行业务合作和争先恐后追捧的重要授信对象;另一方面,集团客户由于存在成员较多、组织结构复杂、经营范围较广、关联交易复杂、集团管理方式不一、集团下属成员客户信用状况参差不齐,以及授信额度较大等因素,一旦发生风险,将直接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巨额损失,所以集团客户授信业务一直是各银行管控的重点
养老发展政策既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如家庭养老方式、孝道文化、慈善行为,也包括正式制度安排,如基本养老保障、补充养老保障、商业养老保障等三大支柱体系建设,以及围绕正式制度安排的所有配套改革政策。  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已经认识到:养老发展政策已经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工业化国家的核心经济政策,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人口大国,与成熟市
自2010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于2011年9月5日起,将商业银行的承兑汇票、信用证和保函等三类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加强了银行流动性管理,抑制了信贷过快增长。虽然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管理,农信社存款准备金率低于商业银行,但也是连续上调,达到14.5%,流动性趋紧给信用社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影响。从目前国外经济形势看,我国仍处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弗格森的“中美国”    最近全球经济失衡的流行词是“中美国(Chimerica)”,或者说是“中美互补”。这个词最先是由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格森提出,之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但中国高层似乎对这个词并不感冒,因为这个说法常常被华盛顿利用作为推卸危机责任的借口,比如大肆攻击中国的高储蓄。客观上讲,如果抛开一些政治的干扰,这个提法基本上还是成立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中美国”理解成为中国的实力已经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