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什么要关注技术问题?(笔谈):“我思故我在”与“我造物故我在”——认识论与工程哲学刍议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kcyk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也就是人之谜。哲学不是神话,但哲学家继续了对人之谜的探索,使人成为了哲学的首要主题。
其他文献
中江兆民初识西方政治及哲学思想时深有“欲究泰西之政法家,泛泛乎不知所归,徒兴望洋之叹”的感受,后来才逐渐领悟“谛观”、“中国君子式的政治道德”与“伴随欧美议院的道德”,“只因时势稍异其迹”,而其中的“大权略”与“大作用”并无二致。
期刊
期刊
自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在欧洲就发展成为一种以自然为对象化课题的数学化的科学。但在19世纪,这种自然科学却受到了一种“理论研究的无根基性”(Hussed,1962,S.302)或一种“基础危机”(海德格尔,1999年,第11页)的威胁。而这一处境正是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要克服自然科学的这种危机,就必须回到在直接经验中被预先给予的“实事本身”。
我的著作《逻辑的观念》和文章《论我国的逻辑教学》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包括一些批评。我欢迎批评,也仔细阅读了这些批评。我认为有必要对一些批评做出回答。
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 ,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 ,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一、“道法自然”老子论“道” ,并未把“道”悬设为某种类似泰勒斯的“水”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实体 ,也从未在《道德经》中有过“什么是道”或“何谓道”式的发问。他不仅对“道”未作任何落于言筌的界说(定义 ) ,甚至对这“不知其名”者勉强“字之曰道”也要分外申明乃是出于不得已 (见《老子》二十五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
期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共同主办、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协办、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政治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4月 2 7-2 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世界 1 3个国家和地区的 1 0 0多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大会由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院长邢贲思教授担任主席 ,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戈尔丁爵士 (SirMarrackGoulding)担任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 ,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英方委员会主席、英国牛津大学的布宁博士(Dr.Nicholas
期刊
二、从知觉到身体———现象的本体论诠释众所周知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悬搁 ,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先验的“构成性的”本质域 ,它使“现象学科学”成为可能。 而梅洛 庞蒂对于知觉 现象场的分析所达到的现象学“剩余” ,却是一个非构成性的、暧昧的存在。所共同的只是 ,它们都意味着一种事物的起源。梅洛 庞蒂的分析依然是从传统的问题开始的 :我们如何知觉事物为客体 ?如何知觉自己的身体 (corps)使之区别于一般事物 ?如何知觉“自我” ?这一分析引导我们在所有这些种类的知觉中 ,均无例外地发现了那样的剩余。尽管存在
期刊
如果哈姆雷特是一个宇宙学家,他大概会提出:“有限,还是无限,这是一个问题。”
在多主体认知系统中,每个主体都是一个推理者。多主体之间互知推理的复杂性在于,这种推理的对象中,不仅包括对象世界的知识,而且包含系统中其他的同样正在进行推理的主体;推理者对其他主体的思考及其结果进行推理,这些主体同样对推理者的思考及其结果进行推理。这使得推理的素材是弹性的,动态的,随着推理的过程不断变化的。这种推理,是对人的日常思维能力的挑战,也是对逻辑学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