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们为了再现历代帝王的生活,拍摄了一大批帝王题材的影视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在宏大的构想、巨额的投资和逼真的形象演绎之下,观众、演员、投资人、媒体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近年来,一些学者也从书斋中走出来另辟蹊径,将受众从戏说的故事引领到正说的史实中来,电视热播,书市热卖,大有逢人必说史、洛阳又纸贵之势。
然而,冷眼观潮,人们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众多的影视剧,对帝王的塑造唯恐形象不高大,连那些昏君暴君都得以平反昭雪;向观众灌输的还是天子至尊、臣民低贱的思想。学者们的讲解固然普及了历史常识,敞开了学术圣坛大门,但以史说史,让人难以折服。须知,中国封建历史几乎都是官家所修,虽然出现过司马迁等春秋之笔,但那些御用文人们不能也不敢违背圣上旨意秉笔直书;而借用野史说事,一己之见难以释疑解惑,廓清迷雾。艺术家毕竟不是史学家,用不着拘泥于史实,史料太多体现不出艺术创造,戏说历史既能发挥想象,还能大大提高收视率;艺术家也不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需按传统的思想编导故事,顺着观众的思维杆子爬过去,既用不着动脑子,又不冒任何风险,何乐而不为?而走向大众讲坛的学者们只要把自己掌握的史实讲清楚,并且将学术的门槛降低些,来一点下里巴人,自然能受欢迎。
其实,再现帝王形象也好,研究皇帝课题也罢,遭受尴尬的还在于选择角度的艰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前者任用贤能,从善如流,励精图治,使经济社会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后者文治武功兴盛一时,出使西洋,扬威四海。但以正统思想而论,他们都是以极不光彩的手段荣登大宝、称雄天下的。又比如,从勤政和处理内政的手腕来看,清朝十二帝除未成年的孩子外,都可以评个优秀;而明朝十七帝,除朱元璋和朱棣,大多数不能及格。但恰恰在明朝统治的中后期,由于帝王的怠政无为,在东南方一些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如果满人入关后,仍保持当时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的经济弱国。相反,清朝诸帝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几乎把所有的才智谋略都用在加强专政极权上,他们闭关锁国,南面不能下南洋,郑和开通的西洋海道被关闭,根本不知道外贸为何物;在东北,柳条边政策限制了国人向东北发展,将几亿国人控制在中原、东南和中南的土地上;永不加赋的政策,使全国人口暴涨。直到清朝中后期,东南一带的经济发展始终没达到明末的水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次次地错过了关键性的机遇。
一
“皇帝”一词,起源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即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君主的专有称呼。
在国外,皇帝之名开始是指军队司令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就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是在战场上战士对胜利的将军欢呼时叫出来的。后来这称号由元老院赠与凯撒和奥古斯都。可知欧洲古代的皇帝本是指军事首长。欧洲罗马时代还是奴隶社会,公元前27年,屋大维即帝位时,就有元老院和议院。公元590年开始有教皇。他们的封建社会是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的1649年1月30日,英王查理一世被人民处死,当时已有议会两院,还有宪法。而中国的皇帝是东方式的,是最典型的个人专制独裁者。它既无教皇,也无元老院、议院等的限制,更无宪法。中国皇帝亡国时,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根本不会像英王查理一世和法王路易十六被公开宣布罪状,在广场面对群众被处死。因为“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皇帝。今天英国还有女皇,日本还有天皇,但是他们实际的权利很小,性质与中国的皇帝完全不一样。
作为天下最大的地主和最高的军政首领,中国皇帝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从秦始皇到溥仪,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沿袭了二千一百多年,产生了四百零六个皇帝。如果加上农民起义、封建割据、少数民族和一些王朝更替时短暂的重复称帝,所出现的皇帝当在五六百人之众。这些人中,既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明君,也有昏聩无能、荒淫无道、鱼肉百姓的昏君和暴君。即使是那些所谓明君,也有其残暴荒淫的一面。正像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中国人的心中自有众多不同的刘邦朱棣、杨广乾隆。
二
偶像崇拜是一种内容深邃的文化,也是人类精神的悲哀。人们亲手用木头或泥巴雕塑神像,而后虔诚地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是十分古老的事情。而帝王崇拜本是历代皇帝用来麻醉人民的一种手段。他们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是上天之子,有的还虚构一套君权神授的神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所述的是商代早期的传说。刘邦也据说是其母亲与天龙交合所生,所以他当皇帝是承受天命,谁敢不服就是违背天命。武则天想当皇帝,授意伪造了一部《大云经》,说她是弥勒佛转世。连陈胜、吴广和洪秀全这些农民起义领袖都深谙此道,全都成了装神弄鬼的高手。帝王们遵从导演韩非子的教导,一个个把自己扮演成至圣完人,而所有的人间罪恶都归属于臣下。在专制文化经年累月的摧残下,人们很少想到皇帝的罪恶。即使是当代还十分风行的古典戏剧、帝王影视和皇帝传记,也大多把他们描述得高大伟岸、尽善尽美。电视剧《汉武大帝》片头曲的歌词这样赞美汉武帝刘彻:“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为灰烬。”在封建帝王的统治下,人民过着何等幸福的生活,的确令人神往。台湾作家李敖甚至说,他最希望生活在唐朝。
应当承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发展的帝王。但是,在整个帝王群体中,这些人所占比例很小。即使是所谓的明君,其暴行也是触目惊心,不胜枚举。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始见于《诗经·小雅》的古诗,虽然说的是奴隶社会时的情形,却也是对封建时代君权统治最恰当的概括,它一语道破了帝王专制霸道的本质。既然国即是家,皇帝的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就是一种必然。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诱因,就是戍边误期一律斩首。封建王朝加在人民头上的王法,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汉武帝讨伐匈奴,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导致民变四起。为了控制局势,他严令地方官员以全家人性命担保,迫使基层官员大开杀戒,以致整县整乡百姓被杀光。清朝皇帝入关后,颁布剃头令,强迫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发,宣布留发者不留头,留头者不留发。从秦始皇开始,历朝皇帝都重视皇陵建造,为了保守机密,几乎所有修建陵墓的民工都被封闭在墓中;而那些皇帝的嫔妃们,在皇帝死后大都为死去的帝王殉葬,真正是惨无人道。
历史上越是有作为的皇帝,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就越深重。秦始皇登基后建阿房宫、造骊山墓、修长城和驰道,每年服役的人数达到三百万。到秦二世时,百姓承担的赋税超过其收入的三分之二。隋炀帝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修御道、筑长城、建东都洛阳,动用人力无数。特别是修造大运河,虽然为后世的漕运带来便利,但其目的仅仅是为满足自己游乐的欲望。为了赶工期、抢时间,他诏令全国公民,凡年十五岁至五十岁男丁都要上阵,如有藏匿者斩三族,如此调用民工五百余万人。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民工死亡过半。他第一次游江都,造大小船只数千艘。皇帝坐的叫龙舟,船高四层,上层有正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房间一百二十间,皆以金玉装饰,雕刻奇丽。最下层为侍卫宦官所居,其设施也十分齐备。皇后乘坐的叫翔璃舟,比龙舟小但装饰无异。嫔妃乘的是浮景舟,贵人和美人乘的是漾彩舟。一路上舟舻相接二百余里,骑兵沿运河两岸而行,旌旗蔽空,极尽豪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进献美食,吃不了的全都埋掉。康熙皇帝为了享乐,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乾隆帝又大兴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颐和园和圆明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只得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人们津津乐道的乾隆六下江南,其实都是用民脂民膏满足帝王的淫乐。乾隆历次南巡,都是正月十五左右从北京出发,经直隶、山东到江苏清口渡黄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石门抵达杭州,回京时绕道江宁,祭明孝陵,然后返京。每次都历时四个多月。乾隆帝经过的御道,中心路宽一丈六尺,两边各宽七尺,路面必须平整坚实,不得随意弯曲,以致许多良田被毁、坟墓被挖。每隔几十里,必建专供休息的行宫,当地官员都要敬献山珍海味、金银珠宝。每次南巡,乾隆都会带上大批的妃子和王公大臣,车船连绵数十里。所到之处,官员叫苦,民不聊生。
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将门虎子、黎民俊秀,还是先天不足的庸常之辈,一旦成了皇帝,必然要改头换面,脱胎换骨。对帝王生活的迷恋,和对失去这种生活的恐惧,使之始终处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由于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帝王们普遍患有怀疑、仇恨和残忍的综合症,不论是边塞外族、手下臣民,也不论你是否对其地位形成挑衅,只要他认为是一种障碍,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原始也最管用的杀戮手段。清朝皇帝强令汉人剃发,1645年夏天,江苏江阴百姓认为这是奇耻大辱,紧闭城门,坚决抵抗。清统治者调集二十万军队围攻县城,结果近十万百姓全遭屠杀。即使是和平年景,皇帝滥杀无辜也是寻常之事。女皇武则天在杀人方面丝毫不亚于别的皇帝,她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对大臣乱用酷刑,制造了无数冤案。和平时期杀人最多、手段最为残忍的当属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为有效地施行暴政,他们成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使各级官吏动辄得咎、人人自危。朱元璋借肃贪肃反之名,将左丞相胡惟庸、开国功臣蓝玉杀害,受牵连处死的官员达五万人之众。朱棣在夺了其侄子建文帝皇位后,将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和所有服侍过建文帝的宫女、太监杀掉。大学士方孝孺不肯效忠,朱棣令人将方孝孺磔杀,同时将与其有联系的十族八百七十三人全部处以极刑,创造了株连十族的记录。明清皇帝大兴文字狱,朱元璋对臣下奏章中凡有损帝王尊严者一律处死;康熙朝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吕留良案,都牵连了数百人。这些文字狱不仅刑法残酷,而且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皇帝杀人,动手之前往往有自己的理论。汉武帝喜欢结交士大夫,许多奇才能为己所用。但他性格暴躁,为人刻薄,不能容忍别人小过,稍不留意就要杀人。大臣汲黯进谏说:“陛下爱才乐士,求之不倦,每得一人,劳心苦神,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资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于陛下,欲谁与为治乎?”汉武帝却笑着说:“夫才为世出,何时无才?且所谓才者,犹可用之器也,才不应务,是器不中用也,不能尽才以处事,与无才同也,不杀何施?”这是多么可怕的杀人理论!
自古帝王少长寿。有史记载的皇帝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六七岁,年过八十的只有乾隆、萧衍、赵构、武则天和吴越王钱等少数人,执政五十年以上的仅有汉武帝刘彻,辽圣祖耶律隆绪,西夏崇宗李乾顺,西夏仁宗李仁孝和清乾隆、康熙等六人。他们或是有志有为之君,或是善于诗词书画、喜好修身养性的清静皇帝。而沉溺酒色、过早死亡的皇帝则居多数。常言说,帝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其实许多皇帝的嫔妃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毫无节制地贪恋女色,使之过早断送性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宫女据为己有。汉成帝刘骜内宠无数,常效仿商纣王,与赵飞燕姐妹日夜淫乐,终至纵欲身亡,年四十二岁。明光宗朱常洛虽重病在身,却视死如归,在赵妃进献的八大美女环绕下姿情淫乐,不久即倒在温柔乡中,年仅三十七岁。北齐文宣帝高洋五毒俱全,嗜酒成性,三十岁即暴卒。明朝灭亡后,小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大敌当前,他不顾小朝廷的风雨飘摇,大肆在民间选美。消息传出,百姓十分恐慌,不论贫富贵贱,都急忙把女儿嫁出去。咸丰帝自幼体弱多病,常以鹿血救命。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他逃到承德山庄避难,虽国难当头,仍纵情声色,因一时难以采到鹿血,终于吐血而死,仅活了三十一岁。女皇武则天的荒淫也不让须眉。她登基时已年过花甲,却设置了类似后宫的机构控鹤府,据说有面首三千,所任职的官员大多是女皇的男宠。
三
历史上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上至王公大臣、龙子龙孙,下至贫民百姓、将帅士卒,哪一个不是先天的帝王坯子。但是龙椅只有一把,能当皇帝的毕竟是极个别。于是,围绕帝位的争夺,自然成了旷日持久的死亡游戏。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其实,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又有几场正义的战争呢?除抵御外侮的一些必要作战外,数以千计的大小战争,几乎都是为了争夺帝位而战。从刘项争天下、三国鼎立、安史之乱、太平天国,到宋元明清的改朝换代,哪一次战争不是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诗句中描写的长期战乱造成的惨景。史载:公元156年全国人口为五千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到221年,人口下降到九十万。成吉思汗更以无休止的杀戮征战为乐,蒙古人的铁骑所到之处,汉人九成以上被诛灭。
翻开厚重的帝王史,哪一处不是血淋淋的生死博弈,哪一页不是阴谋与勇气的尖峰较量?
在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内部,这种争夺的惨烈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
秦王嬴政亲政之前,朝廷出现两大政治集团。相国吕不韦不仅是百官之长,拥有制度化的权力,还是秦庄襄王的师傅,有定国立君之功,是庄襄王的托孤大臣。他同时又是赵姬的前夫和情人,是嬴政的亲生父亲,凭着这些特殊的地位,吕不韦一时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假宦官嫪毐因为受宠于太后赵姬,被封为长信侯,恣意享受着许多特权,还参与军国大政,行为愈加骄狂。一批高官显贵投身门下,大有后来居上、压倒吕不韦之势。两股势力此消彼长,搅得秦国一片混乱。加之嬴政的弟弟成蟜叛乱、“河上大鱼”和彗星出现等灾异事件,无不昭示着秦国将有大乱发生,要么出现兵祸造成国家易政,要么臣下弑君使秦国灭亡。身处极其复杂的斗争环境,嬴政临危不乱,在刚刚亲政不久即痛下决心,先将密谋篡位的嫪毐集团一举歼灭,接着废除吕不韦相国之位,逼迫吕氏自杀,最后将太后从雍宫赶出,使之抑郁而死。正是嬴政果断坚毅,铁腕出击,仅用两年时间,解决了两大敌对势力,让太后、吕不韦和嫪毐退出权力舞台,才将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统一帝国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矫诏杀了太子扶苏。胡亥踏着长兄的尸体称帝,随即大开杀戒,先后杀死自己的二十个兄弟姊妹,拉开了历代皇位争夺战中骨肉相残的序幕。自此,这种自相残杀愈演愈烈。皇帝的子孙既是权力的受益者,又是最大的受害者。当老皇帝在世时,他们尽享荣华富贵;一旦老皇帝归天,夺得皇位者权倾天下,其他的人则命若悬丝、朝不保夕。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诗人曹植被兄长曹丕所逼,情急之中所作的诗句。盖世枭雄曹操纵横天下数十年,夺得汉朝天下,为儿子称帝铺平了道路。但曹丕称帝后,颇有盛名的胞弟曹植却成了心腹之患。虽然一首诗救了一条性命,但争霸龙椅过程中你死我活的规则却无法改变。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皇朝,立国六十年,争夺皇位的骨肉相残丑剧也上演了六十年。从第一个皇帝刘裕到最后一个皇帝刘准,八人就有四人不到二十岁即被杀死,连子孙都没留下一人。这种丧尽天良的杀戮,在前废帝刘子业和明帝刘彧身上表现得更为残酷。刘子业不仅杀了弟弟刘子鸾、刘子师,还把叔祖刘义恭及其四个儿子全杀掉,并且剖腹挖眼、肢解四肢。刘彧杀刘子业当上皇帝,首先把兄长刘骏的二十八个儿子杀尽,接着又将仅存的宋文帝的儿子、宋孝武帝的儿子和救过自己性命的弟弟刘休仁杀掉。不仅皇子皇孙被杀,文武大臣也惨遭株连。
世人皆知的昏君隋炀帝,弑父、鸩兄、灭弟自不必说;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宗赵光义、元文宗图帖睦尔、明成祖朱棣、清世宗胤禛,哪个不是踏着亲人的鲜血登上殿堂?
皇位争夺战不仅在父子兄弟之间进行着,在家族中间也是如此。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整个西晋只有五十三年,而八王之乱竟占去了三分之一。帝王争霸,百姓遭殃,国破不堪。司马衷还都洛阳时,浩荡的队伍只有一辆牛车供皇帝乘坐,大臣们只好徒步跟随。
据史料记载,在皇权争夺战中,因政变、兵变、战乱等,或为部将所诛,或为权臣废黜,或为乱兵所杀,或为皇族所害,有五十余名皇帝在位不到一年。金朝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于战乱中为兵士所杀。
夺帝位如此,保皇位亦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从思想上铲除异己;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功臣,从军事上消灭忧患;汉宣帝刘询族灭霍家,是为了独揽大权;武则天重用酷吏杀宰相、大将和亲生儿子数百人,在血腥中坐收渔利;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口上喊着杀一男人如杀我父,杀一女人如杀我母,俨然如来佛祖下凡。但他为保住皇位,杀起人来从来毫不手软。特别是眼看长子朱标病逝,长孙朱允炆又年幼慈善,他担心自己死后皇权不稳,即寻找各种借口大杀无辜。功臣中只有耿炳文、郭英以及早早交出兵权的汤和能得以善终。清朝皇帝忧虑难于控制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汉人,便大兴文字狱,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在精神层面打压臣僚及学者,一个泱泱大国竟是万马齐喑。
四
秦朝末年有三位风云人物,他们对帝王发表过富有特色的议论。雇农出身的陈胜在和同伴劳作之余,石破天惊般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强秦,他没有为统治者的淫威所屈服,却对人的命运作出富有挑战性的抗争。贵族子弟项羽第一次见到出游的秦始皇,便对叔父项籍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快人快语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小官吏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车队煊赫的声势,喟然长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骨子里透出了羡慕与向往。陈胜文墨不多,却是天生的思想家,有了他的启迪,后世很多人找到了皇帝轮流做的理论依据。项羽是浪漫主义的英雄,他没有太多的理论,想当皇帝,夺过来就是了。相比之下,刘邦就有些猥琐而现实,流氓地痞垂涎大富显贵的形象栩栩如生。
客观地说,这三个人对帝王的议论都很独到,表达了不同类型人的心声。尤其是陈胜的精辟论断,在专制统治下的民众中起到了振聋发聩、开辟鸿蒙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思维毫无例外地陷入了一个狭隘的圈子,即人人可做皇帝,我也能做皇帝,做皇帝的确是件美事。他们之所以怀有同样的梦想,无非看好皇帝不受任何制约的特权。如果站在芸芸众生的角度,如果跳出想当皇帝这个思维定势,可能也应该找到一条分权和限权的办法,从而在体制上彻底解决权力来源于谁,以及权力为谁所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孟子和荀子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阐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还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这朵民本思想的奇葩,在远古中国绽放得极为绚丽。它告诉人们,君权的根本在民;立君的目的在保民;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判甚至反抗。这是中国古代关于人民与统治者关系思考中最进步的认识。
秦灭亡之后,人们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重新提出了民本思想。汉初思想家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这种民本思想,对于古代高度膨胀的皇权无疑构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制约。
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政治。
在古希腊实行民主制的城邦,是不允许有君主存在的。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首席执政官梭伦施行改革,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其后的执政者克利斯梯尼建立了五百人会议,规定所有年满三十的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当代表;五百人会议,除了为公民会议准备议案外,还握有最高执政权和行政权。到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雅典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约公元前500年,罗马人开启了独立城邦的历史。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罗马成为了早期的共和国。虽然在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称号后,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但是罗马帝国崩溃后,再未建立起帝国组织,民主政治的星火在中世纪的黑暗中并未熄灭。
而在中国,与罗马帝国几乎同时期的汉代并未放弃法家思想,却将中庸的儒学肆意曲解,作为统治者治国的基本理论,并在后世发扬光大。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一次很有名的学术争论。汉景帝时,儒学博士辕固生同道学学者黄生在景帝面前辩论。黄生说:商汤周武不是承受天命,而是犯上作乱。辕固生说:不对。夏桀商纣因为暴虐淫乱,天下民心都归向汤武。汤武顺从天下民心而诛杀桀纣,他是不得已而登位的,这难道不是受了天命吗?黄生说:帽子破了,也要戴在头上;鞋子是新的,还是要穿在脚上。这是因为有上下的分别。虽然桀纣无道,但总归是君上;汤武虽是圣人,可毕竟是臣下。君上有过错,臣下不但不劝说,反而因为他有过错去诛杀他,并取而代之称王,这不是做臣子的应该做的。辕固生显然说不过黄生,情急之下,就拿汉代的历史反驳黄生:如果按你的道理去推测,那么我们的高祖刘邦取代暴秦,是不是错误的呢?这个问题还真是个两难选择。汉景帝听到清楚,就说:“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这场辩论便不了了之。此后学者们都不敢再讨论汤武是受命还是弑君这个问题了。
既然汤武革命不能讨论,限制皇权与建立预防机制更无法谈起。
当然,从理论上讲,也有许多机制可以监督或者限制皇帝。譬如天谴说,即受上天的监督。董仲舒提出,皇帝是天子,自然要受到上天的监督。人间施政的错误,会从天灾人祸中体现出来。这种说法没有针对性,所以算不上有效的监督。还譬如言官、史官的监督。周代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历代王朝设有御史、谏议大夫、左右拾遗等,都是法定监督皇帝的职官。但是这些言官面对绝对的皇权,所谓的监督自然苍白无力。这种在皇权专制政权建立时就设计好了的机构运作起来,无异于想用自己的左手管住右手。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变革,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清末的百日维新只是在专制框架下的修修补补,丝毫没有触及到政权体制的根本。只有辛亥革命的炮火,只有天下为公的呐喊,才从根本上摧毁了皇权制度,将高高在上的皇帝从宝座上撵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呼唤千年的民主政治。
时至今日,皇帝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已近百年。然而,两千多年的精神压迫、肉体残杀和思想扭曲,专制体制的流毒仍在,皇帝崇拜的阴魂未散。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没有凤凰涅槃的超越,“皇帝”这个特殊的名词真正成为历史还为时尚早。
然而,冷眼观潮,人们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众多的影视剧,对帝王的塑造唯恐形象不高大,连那些昏君暴君都得以平反昭雪;向观众灌输的还是天子至尊、臣民低贱的思想。学者们的讲解固然普及了历史常识,敞开了学术圣坛大门,但以史说史,让人难以折服。须知,中国封建历史几乎都是官家所修,虽然出现过司马迁等春秋之笔,但那些御用文人们不能也不敢违背圣上旨意秉笔直书;而借用野史说事,一己之见难以释疑解惑,廓清迷雾。艺术家毕竟不是史学家,用不着拘泥于史实,史料太多体现不出艺术创造,戏说历史既能发挥想象,还能大大提高收视率;艺术家也不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需按传统的思想编导故事,顺着观众的思维杆子爬过去,既用不着动脑子,又不冒任何风险,何乐而不为?而走向大众讲坛的学者们只要把自己掌握的史实讲清楚,并且将学术的门槛降低些,来一点下里巴人,自然能受欢迎。
其实,再现帝王形象也好,研究皇帝课题也罢,遭受尴尬的还在于选择角度的艰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前者任用贤能,从善如流,励精图治,使经济社会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后者文治武功兴盛一时,出使西洋,扬威四海。但以正统思想而论,他们都是以极不光彩的手段荣登大宝、称雄天下的。又比如,从勤政和处理内政的手腕来看,清朝十二帝除未成年的孩子外,都可以评个优秀;而明朝十七帝,除朱元璋和朱棣,大多数不能及格。但恰恰在明朝统治的中后期,由于帝王的怠政无为,在东南方一些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如果满人入关后,仍保持当时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的经济弱国。相反,清朝诸帝尤其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几乎把所有的才智谋略都用在加强专政极权上,他们闭关锁国,南面不能下南洋,郑和开通的西洋海道被关闭,根本不知道外贸为何物;在东北,柳条边政策限制了国人向东北发展,将几亿国人控制在中原、东南和中南的土地上;永不加赋的政策,使全国人口暴涨。直到清朝中后期,东南一带的经济发展始终没达到明末的水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次次地错过了关键性的机遇。
一
“皇帝”一词,起源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即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君主的专有称呼。
在国外,皇帝之名开始是指军队司令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就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是在战场上战士对胜利的将军欢呼时叫出来的。后来这称号由元老院赠与凯撒和奥古斯都。可知欧洲古代的皇帝本是指军事首长。欧洲罗马时代还是奴隶社会,公元前27年,屋大维即帝位时,就有元老院和议院。公元590年开始有教皇。他们的封建社会是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的1649年1月30日,英王查理一世被人民处死,当时已有议会两院,还有宪法。而中国的皇帝是东方式的,是最典型的个人专制独裁者。它既无教皇,也无元老院、议院等的限制,更无宪法。中国皇帝亡国时,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根本不会像英王查理一世和法王路易十六被公开宣布罪状,在广场面对群众被处死。因为“刑不上大夫”,更何况是皇帝。今天英国还有女皇,日本还有天皇,但是他们实际的权利很小,性质与中国的皇帝完全不一样。
作为天下最大的地主和最高的军政首领,中国皇帝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从秦始皇到溥仪,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沿袭了二千一百多年,产生了四百零六个皇帝。如果加上农民起义、封建割据、少数民族和一些王朝更替时短暂的重复称帝,所出现的皇帝当在五六百人之众。这些人中,既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明君,也有昏聩无能、荒淫无道、鱼肉百姓的昏君和暴君。即使是那些所谓明君,也有其残暴荒淫的一面。正像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中国人的心中自有众多不同的刘邦朱棣、杨广乾隆。
二
偶像崇拜是一种内容深邃的文化,也是人类精神的悲哀。人们亲手用木头或泥巴雕塑神像,而后虔诚地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是十分古老的事情。而帝王崇拜本是历代皇帝用来麻醉人民的一种手段。他们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是上天之子,有的还虚构一套君权神授的神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所述的是商代早期的传说。刘邦也据说是其母亲与天龙交合所生,所以他当皇帝是承受天命,谁敢不服就是违背天命。武则天想当皇帝,授意伪造了一部《大云经》,说她是弥勒佛转世。连陈胜、吴广和洪秀全这些农民起义领袖都深谙此道,全都成了装神弄鬼的高手。帝王们遵从导演韩非子的教导,一个个把自己扮演成至圣完人,而所有的人间罪恶都归属于臣下。在专制文化经年累月的摧残下,人们很少想到皇帝的罪恶。即使是当代还十分风行的古典戏剧、帝王影视和皇帝传记,也大多把他们描述得高大伟岸、尽善尽美。电视剧《汉武大帝》片头曲的歌词这样赞美汉武帝刘彻:“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为灰烬。”在封建帝王的统治下,人民过着何等幸福的生活,的确令人神往。台湾作家李敖甚至说,他最希望生活在唐朝。
应当承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发展的帝王。但是,在整个帝王群体中,这些人所占比例很小。即使是所谓的明君,其暴行也是触目惊心,不胜枚举。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始见于《诗经·小雅》的古诗,虽然说的是奴隶社会时的情形,却也是对封建时代君权统治最恰当的概括,它一语道破了帝王专制霸道的本质。既然国即是家,皇帝的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就是一种必然。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诱因,就是戍边误期一律斩首。封建王朝加在人民头上的王法,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汉武帝讨伐匈奴,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导致民变四起。为了控制局势,他严令地方官员以全家人性命担保,迫使基层官员大开杀戒,以致整县整乡百姓被杀光。清朝皇帝入关后,颁布剃头令,强迫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发,宣布留发者不留头,留头者不留发。从秦始皇开始,历朝皇帝都重视皇陵建造,为了保守机密,几乎所有修建陵墓的民工都被封闭在墓中;而那些皇帝的嫔妃们,在皇帝死后大都为死去的帝王殉葬,真正是惨无人道。
历史上越是有作为的皇帝,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就越深重。秦始皇登基后建阿房宫、造骊山墓、修长城和驰道,每年服役的人数达到三百万。到秦二世时,百姓承担的赋税超过其收入的三分之二。隋炀帝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修御道、筑长城、建东都洛阳,动用人力无数。特别是修造大运河,虽然为后世的漕运带来便利,但其目的仅仅是为满足自己游乐的欲望。为了赶工期、抢时间,他诏令全国公民,凡年十五岁至五十岁男丁都要上阵,如有藏匿者斩三族,如此调用民工五百余万人。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民工死亡过半。他第一次游江都,造大小船只数千艘。皇帝坐的叫龙舟,船高四层,上层有正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房间一百二十间,皆以金玉装饰,雕刻奇丽。最下层为侍卫宦官所居,其设施也十分齐备。皇后乘坐的叫翔璃舟,比龙舟小但装饰无异。嫔妃乘的是浮景舟,贵人和美人乘的是漾彩舟。一路上舟舻相接二百余里,骑兵沿运河两岸而行,旌旗蔽空,极尽豪华。所过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进献美食,吃不了的全都埋掉。康熙皇帝为了享乐,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乾隆帝又大兴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颐和园和圆明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只得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人们津津乐道的乾隆六下江南,其实都是用民脂民膏满足帝王的淫乐。乾隆历次南巡,都是正月十五左右从北京出发,经直隶、山东到江苏清口渡黄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石门抵达杭州,回京时绕道江宁,祭明孝陵,然后返京。每次都历时四个多月。乾隆帝经过的御道,中心路宽一丈六尺,两边各宽七尺,路面必须平整坚实,不得随意弯曲,以致许多良田被毁、坟墓被挖。每隔几十里,必建专供休息的行宫,当地官员都要敬献山珍海味、金银珠宝。每次南巡,乾隆都会带上大批的妃子和王公大臣,车船连绵数十里。所到之处,官员叫苦,民不聊生。
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将门虎子、黎民俊秀,还是先天不足的庸常之辈,一旦成了皇帝,必然要改头换面,脱胎换骨。对帝王生活的迷恋,和对失去这种生活的恐惧,使之始终处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由于缺乏起码的安全感,帝王们普遍患有怀疑、仇恨和残忍的综合症,不论是边塞外族、手下臣民,也不论你是否对其地位形成挑衅,只要他认为是一种障碍,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原始也最管用的杀戮手段。清朝皇帝强令汉人剃发,1645年夏天,江苏江阴百姓认为这是奇耻大辱,紧闭城门,坚决抵抗。清统治者调集二十万军队围攻县城,结果近十万百姓全遭屠杀。即使是和平年景,皇帝滥杀无辜也是寻常之事。女皇武则天在杀人方面丝毫不亚于别的皇帝,她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对大臣乱用酷刑,制造了无数冤案。和平时期杀人最多、手段最为残忍的当属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为有效地施行暴政,他们成立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使各级官吏动辄得咎、人人自危。朱元璋借肃贪肃反之名,将左丞相胡惟庸、开国功臣蓝玉杀害,受牵连处死的官员达五万人之众。朱棣在夺了其侄子建文帝皇位后,将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和所有服侍过建文帝的宫女、太监杀掉。大学士方孝孺不肯效忠,朱棣令人将方孝孺磔杀,同时将与其有联系的十族八百七十三人全部处以极刑,创造了株连十族的记录。明清皇帝大兴文字狱,朱元璋对臣下奏章中凡有损帝王尊严者一律处死;康熙朝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吕留良案,都牵连了数百人。这些文字狱不仅刑法残酷,而且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文化的正常发展。皇帝杀人,动手之前往往有自己的理论。汉武帝喜欢结交士大夫,许多奇才能为己所用。但他性格暴躁,为人刻薄,不能容忍别人小过,稍不留意就要杀人。大臣汲黯进谏说:“陛下爱才乐士,求之不倦,每得一人,劳心苦神,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资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于陛下,欲谁与为治乎?”汉武帝却笑着说:“夫才为世出,何时无才?且所谓才者,犹可用之器也,才不应务,是器不中用也,不能尽才以处事,与无才同也,不杀何施?”这是多么可怕的杀人理论!
自古帝王少长寿。有史记载的皇帝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六七岁,年过八十的只有乾隆、萧衍、赵构、武则天和吴越王钱等少数人,执政五十年以上的仅有汉武帝刘彻,辽圣祖耶律隆绪,西夏崇宗李乾顺,西夏仁宗李仁孝和清乾隆、康熙等六人。他们或是有志有为之君,或是善于诗词书画、喜好修身养性的清静皇帝。而沉溺酒色、过早死亡的皇帝则居多数。常言说,帝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其实许多皇帝的嫔妃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毫无节制地贪恋女色,使之过早断送性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宫女据为己有。汉成帝刘骜内宠无数,常效仿商纣王,与赵飞燕姐妹日夜淫乐,终至纵欲身亡,年四十二岁。明光宗朱常洛虽重病在身,却视死如归,在赵妃进献的八大美女环绕下姿情淫乐,不久即倒在温柔乡中,年仅三十七岁。北齐文宣帝高洋五毒俱全,嗜酒成性,三十岁即暴卒。明朝灭亡后,小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大敌当前,他不顾小朝廷的风雨飘摇,大肆在民间选美。消息传出,百姓十分恐慌,不论贫富贵贱,都急忙把女儿嫁出去。咸丰帝自幼体弱多病,常以鹿血救命。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他逃到承德山庄避难,虽国难当头,仍纵情声色,因一时难以采到鹿血,终于吐血而死,仅活了三十一岁。女皇武则天的荒淫也不让须眉。她登基时已年过花甲,却设置了类似后宫的机构控鹤府,据说有面首三千,所任职的官员大多是女皇的男宠。
三
历史上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上至王公大臣、龙子龙孙,下至贫民百姓、将帅士卒,哪一个不是先天的帝王坯子。但是龙椅只有一把,能当皇帝的毕竟是极个别。于是,围绕帝位的争夺,自然成了旷日持久的死亡游戏。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其实,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又有几场正义的战争呢?除抵御外侮的一些必要作战外,数以千计的大小战争,几乎都是为了争夺帝位而战。从刘项争天下、三国鼎立、安史之乱、太平天国,到宋元明清的改朝换代,哪一次战争不是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诗句中描写的长期战乱造成的惨景。史载:公元156年全国人口为五千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到221年,人口下降到九十万。成吉思汗更以无休止的杀戮征战为乐,蒙古人的铁骑所到之处,汉人九成以上被诛灭。
翻开厚重的帝王史,哪一处不是血淋淋的生死博弈,哪一页不是阴谋与勇气的尖峰较量?
在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内部,这种争夺的惨烈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叹为观止。
秦王嬴政亲政之前,朝廷出现两大政治集团。相国吕不韦不仅是百官之长,拥有制度化的权力,还是秦庄襄王的师傅,有定国立君之功,是庄襄王的托孤大臣。他同时又是赵姬的前夫和情人,是嬴政的亲生父亲,凭着这些特殊的地位,吕不韦一时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假宦官嫪毐因为受宠于太后赵姬,被封为长信侯,恣意享受着许多特权,还参与军国大政,行为愈加骄狂。一批高官显贵投身门下,大有后来居上、压倒吕不韦之势。两股势力此消彼长,搅得秦国一片混乱。加之嬴政的弟弟成蟜叛乱、“河上大鱼”和彗星出现等灾异事件,无不昭示着秦国将有大乱发生,要么出现兵祸造成国家易政,要么臣下弑君使秦国灭亡。身处极其复杂的斗争环境,嬴政临危不乱,在刚刚亲政不久即痛下决心,先将密谋篡位的嫪毐集团一举歼灭,接着废除吕不韦相国之位,逼迫吕氏自杀,最后将太后从雍宫赶出,使之抑郁而死。正是嬴政果断坚毅,铁腕出击,仅用两年时间,解决了两大敌对势力,让太后、吕不韦和嫪毐退出权力舞台,才将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统一帝国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矫诏杀了太子扶苏。胡亥踏着长兄的尸体称帝,随即大开杀戒,先后杀死自己的二十个兄弟姊妹,拉开了历代皇位争夺战中骨肉相残的序幕。自此,这种自相残杀愈演愈烈。皇帝的子孙既是权力的受益者,又是最大的受害者。当老皇帝在世时,他们尽享荣华富贵;一旦老皇帝归天,夺得皇位者权倾天下,其他的人则命若悬丝、朝不保夕。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诗人曹植被兄长曹丕所逼,情急之中所作的诗句。盖世枭雄曹操纵横天下数十年,夺得汉朝天下,为儿子称帝铺平了道路。但曹丕称帝后,颇有盛名的胞弟曹植却成了心腹之患。虽然一首诗救了一条性命,但争霸龙椅过程中你死我活的规则却无法改变。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皇朝,立国六十年,争夺皇位的骨肉相残丑剧也上演了六十年。从第一个皇帝刘裕到最后一个皇帝刘准,八人就有四人不到二十岁即被杀死,连子孙都没留下一人。这种丧尽天良的杀戮,在前废帝刘子业和明帝刘彧身上表现得更为残酷。刘子业不仅杀了弟弟刘子鸾、刘子师,还把叔祖刘义恭及其四个儿子全杀掉,并且剖腹挖眼、肢解四肢。刘彧杀刘子业当上皇帝,首先把兄长刘骏的二十八个儿子杀尽,接着又将仅存的宋文帝的儿子、宋孝武帝的儿子和救过自己性命的弟弟刘休仁杀掉。不仅皇子皇孙被杀,文武大臣也惨遭株连。
世人皆知的昏君隋炀帝,弑父、鸩兄、灭弟自不必说;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宗赵光义、元文宗图帖睦尔、明成祖朱棣、清世宗胤禛,哪个不是踏着亲人的鲜血登上殿堂?
皇位争夺战不仅在父子兄弟之间进行着,在家族中间也是如此。晋朝的八王之乱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整个西晋只有五十三年,而八王之乱竟占去了三分之一。帝王争霸,百姓遭殃,国破不堪。司马衷还都洛阳时,浩荡的队伍只有一辆牛车供皇帝乘坐,大臣们只好徒步跟随。
据史料记载,在皇权争夺战中,因政变、兵变、战乱等,或为部将所诛,或为权臣废黜,或为乱兵所杀,或为皇族所害,有五十余名皇帝在位不到一年。金朝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于战乱中为兵士所杀。
夺帝位如此,保皇位亦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从思想上铲除异己;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功臣,从军事上消灭忧患;汉宣帝刘询族灭霍家,是为了独揽大权;武则天重用酷吏杀宰相、大将和亲生儿子数百人,在血腥中坐收渔利;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口上喊着杀一男人如杀我父,杀一女人如杀我母,俨然如来佛祖下凡。但他为保住皇位,杀起人来从来毫不手软。特别是眼看长子朱标病逝,长孙朱允炆又年幼慈善,他担心自己死后皇权不稳,即寻找各种借口大杀无辜。功臣中只有耿炳文、郭英以及早早交出兵权的汤和能得以善终。清朝皇帝忧虑难于控制人数占绝大多数的汉人,便大兴文字狱,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在精神层面打压臣僚及学者,一个泱泱大国竟是万马齐喑。
四
秦朝末年有三位风云人物,他们对帝王发表过富有特色的议论。雇农出身的陈胜在和同伴劳作之余,石破天惊般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面对强秦,他没有为统治者的淫威所屈服,却对人的命运作出富有挑战性的抗争。贵族子弟项羽第一次见到出游的秦始皇,便对叔父项籍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快人快语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小官吏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车队煊赫的声势,喟然长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骨子里透出了羡慕与向往。陈胜文墨不多,却是天生的思想家,有了他的启迪,后世很多人找到了皇帝轮流做的理论依据。项羽是浪漫主义的英雄,他没有太多的理论,想当皇帝,夺过来就是了。相比之下,刘邦就有些猥琐而现实,流氓地痞垂涎大富显贵的形象栩栩如生。
客观地说,这三个人对帝王的议论都很独到,表达了不同类型人的心声。尤其是陈胜的精辟论断,在专制统治下的民众中起到了振聋发聩、开辟鸿蒙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思维毫无例外地陷入了一个狭隘的圈子,即人人可做皇帝,我也能做皇帝,做皇帝的确是件美事。他们之所以怀有同样的梦想,无非看好皇帝不受任何制约的特权。如果站在芸芸众生的角度,如果跳出想当皇帝这个思维定势,可能也应该找到一条分权和限权的办法,从而在体制上彻底解决权力来源于谁,以及权力为谁所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孟子和荀子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阐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还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这朵民本思想的奇葩,在远古中国绽放得极为绚丽。它告诉人们,君权的根本在民;立君的目的在保民;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判甚至反抗。这是中国古代关于人民与统治者关系思考中最进步的认识。
秦灭亡之后,人们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重新提出了民本思想。汉初思想家贾谊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这种民本思想,对于古代高度膨胀的皇权无疑构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制约。
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政治。
在古希腊实行民主制的城邦,是不允许有君主存在的。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首席执政官梭伦施行改革,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其后的执政者克利斯梯尼建立了五百人会议,规定所有年满三十的男性公民都有资格当代表;五百人会议,除了为公民会议准备议案外,还握有最高执政权和行政权。到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雅典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约公元前500年,罗马人开启了独立城邦的历史。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的统治者。罗马成为了早期的共和国。虽然在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称号后,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但是罗马帝国崩溃后,再未建立起帝国组织,民主政治的星火在中世纪的黑暗中并未熄灭。
而在中国,与罗马帝国几乎同时期的汉代并未放弃法家思想,却将中庸的儒学肆意曲解,作为统治者治国的基本理论,并在后世发扬光大。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一次很有名的学术争论。汉景帝时,儒学博士辕固生同道学学者黄生在景帝面前辩论。黄生说:商汤周武不是承受天命,而是犯上作乱。辕固生说:不对。夏桀商纣因为暴虐淫乱,天下民心都归向汤武。汤武顺从天下民心而诛杀桀纣,他是不得已而登位的,这难道不是受了天命吗?黄生说:帽子破了,也要戴在头上;鞋子是新的,还是要穿在脚上。这是因为有上下的分别。虽然桀纣无道,但总归是君上;汤武虽是圣人,可毕竟是臣下。君上有过错,臣下不但不劝说,反而因为他有过错去诛杀他,并取而代之称王,这不是做臣子的应该做的。辕固生显然说不过黄生,情急之下,就拿汉代的历史反驳黄生:如果按你的道理去推测,那么我们的高祖刘邦取代暴秦,是不是错误的呢?这个问题还真是个两难选择。汉景帝听到清楚,就说:“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这场辩论便不了了之。此后学者们都不敢再讨论汤武是受命还是弑君这个问题了。
既然汤武革命不能讨论,限制皇权与建立预防机制更无法谈起。
当然,从理论上讲,也有许多机制可以监督或者限制皇帝。譬如天谴说,即受上天的监督。董仲舒提出,皇帝是天子,自然要受到上天的监督。人间施政的错误,会从天灾人祸中体现出来。这种说法没有针对性,所以算不上有效的监督。还譬如言官、史官的监督。周代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历代王朝设有御史、谏议大夫、左右拾遗等,都是法定监督皇帝的职官。但是这些言官面对绝对的皇权,所谓的监督自然苍白无力。这种在皇权专制政权建立时就设计好了的机构运作起来,无异于想用自己的左手管住右手。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变革,北宋王安石的变法、清末的百日维新只是在专制框架下的修修补补,丝毫没有触及到政权体制的根本。只有辛亥革命的炮火,只有天下为公的呐喊,才从根本上摧毁了皇权制度,将高高在上的皇帝从宝座上撵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呼唤千年的民主政治。
时至今日,皇帝在中国退出历史舞台已近百年。然而,两千多年的精神压迫、肉体残杀和思想扭曲,专制体制的流毒仍在,皇帝崇拜的阴魂未散。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没有凤凰涅槃的超越,“皇帝”这个特殊的名词真正成为历史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