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新认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leard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我省普通高中全面展开。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下面我谈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素质
  1.精湛的专业技能。
  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理性思维,注重科学方法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学知识综合技能的巩固、完善和更新。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学技能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娴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推陈出新的实验改革技能;加强微型实验研究,熟悉多媒体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要勇于改革,勇于钻研,炼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研究型教师。
  2.广博的知识素质。
  化学是应用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对学生从数学、物理、生物、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能用数学、物理等手段解决化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完善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
  3.现代的创新素质。
  现代的创新素质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方面,即应有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有顽强的意志和人格,勇于创造勇于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教科书的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要积极探究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策略,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探索,真正成为创造型的高中化学教师。
  二、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1.化学学科发展与前沿知识。
  本专题培训内容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更新化学科学知识及观念,了解和掌握各个分支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进展及应用。教师要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了解现代化学在科学、技术中包含的生态资源、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化学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专题培训,可使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更深入了解化学的学习过程及认知建构的过程,探讨优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3.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本专题培训,可使高中化学教师了解现代化学仪器实验的原理、各种化学实验的典型仪器的使用,并能将现代实验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中。对中学化学实验与创新的研究,可培养教师设计新实验和化学活动实验的能力。
  4.化学学科与教育课题研究方法。
  本专题主要培训内容为学术研究与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化学学科专业课题研究指导;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培养科研习惯,进行科研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熟悉选题立项、确立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5.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本专题主要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化学多媒体教学与制作技术。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学会化学工具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掌握网络及远程登录和教学资料下载的方法与技巧,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
  6.化学教育的评价与测量。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们应努力实践探索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学生练习,让学生走出题海
  学生作业是传统教学中唯一的学生实践活动。在应试教育中,这一实践活动被过于强化,以致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新课程的改革及其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教学,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加以继承,改革达以优化。我们在充分利用学生作业这一实践活动时,首先,从作业的数量上来控制,不搞题海战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其它的化学实践活动;其次,用作业的质量来保证学生应该达到的训练要求,因此,我们对作业进行了优化,从高一到高三,都是教师根据本校当时学生的实际精心选题和组题,并同学生参与编题,一般不直接沿用资料上整套的习题;再次,对学生做题进行规范,规范思维,规范表述,弄清题目的出题意图,所巩固的知识点与应该运用的方法,不盲目,要做到先析而动掩卷后思,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强化教师对作业的评讲与学生对作业的改错,通过作业的评讲进行知识联系、分析比较,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并能运用,通过对作业的改错来澄清知识,调整方法,训练习惯,宁可少做十道题,也不能少改一道题,否则就会强化错误。
  四、探索并进实验,让学生认识生活
  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教师应让学生随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实验手段与原理和生产实际、日常生活问题相联系,使学生感到“学与做”不空洞,科学就在身边。因而在知识学习与实验设计时,教师应力求将实验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根据化学教材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独特作用,寻找实验代用品或利用微型仪器、改进装置等多种办法,进行一系列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并进实验”教学,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有用,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与实验兴趣。如学习《卤素》时,我在并进实验中增设了“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测定”的生活科学实验;《乙烯》的教学,在并进实验教学中增设了“果实催熟”的趣味性实验;《乙醇》的教学,在并进实验教学中增设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测定”的探究性实验;《葡萄糖》的教学,在并进实验教学中增设了“糖尿病人尿糖的检验方法”的(病理检验)实用性实验;《蛋白质》的教学,在并进实验教学中增设了“纯棉纤维、纯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检验方法”的与生活用品相关实验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课程改革也已向全国推广。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三维目标的教育。  站在知识的码头上,遥望能力的彼岸,过程与方法就是连接两地的桥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前言第一句话就指出,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课程性质”中又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
摘 要: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地理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许多高中学生都难以适应,部分学生对地理甚至存在惧怕心理,因此对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高三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角度,尝试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高中物理知识和初中物理知识相比在衔接上坡度大;初中物理直观的知识多,高中物理推理,论证部分多;高中物理应用的数学知识面宽,难度也大;同时在学习方法上,高中与初中也有所区别。那么,如何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意识地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注意到,是否相研究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乐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关注“学术性”,“以学科为中心”,向重视“社会性”,“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掌握知识”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
学生进入高中后,在求学的道路上跨了一大步,感到兴奋,可面对突如其来的八九门功课,又会觉得措手不及。随着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学生必须寻求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高中阶段的学习。那么,怎样学好高中物理呢?我在这里提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首先要吃透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首先,课本是根据全日制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也是联系师生的重要媒体。尤其是物理教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实验,包括
摘 要: 面对选修课,利用传统、单一的汉语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学生很难从已有的文献中查取较为前沿的知识。采用双语的教学模式可以使现有的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观,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在接受绿色化学知识的同时比较顺利地学习外文文献。  关键词: 《绿色化学》 双语教学 作用    一、立足学生学习现状,提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的选修课,在大部分学生的眼里只不过是修一
鸡鲍氏志贺氏菌病是近年所发现的鸡的一种新发传染病,该病是由鸡鲍氏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使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发生腹泻,并可引起幼雏大批发病和死亡。且有
2009年10月份,著名教育专家张载锡老师来我校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其中谈到了中学物理教学如何改进实验可视性,增强试验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消除学生思维障碍的问题。他认为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本质的因素隐蔽着,不易被学生认识,这给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设法使本质的东西显现出来。实践证明放大是使本质得以显现的一种途径,可以用直接放大和模拟放大的方法,从而达到实验现象“可视”的目的,消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