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奎斯不是教室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期(一年以内)
  自带设备 翻转课堂
  走在高校,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步入课堂,你会发现,肯定有学生正对着自己的电脑奋笔疾书——也许是在记录老师的讲课要点,当然,也有可能正在进行QQ聊天。如果你参与过时下流行的慕课,教学视频里,当镜头对准学生时,或许你也会注意到一台台笔记本电脑上发出微光的苹果标志。
  自带设备学习(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BYOD),是高校中正在发生的现实。
  这一概念来自IT企业。员工们不再死守着公司配备的电脑,而是带着自己的智能设备接入公司网络办公,并使用企业的内部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学生带着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进入课堂,已经是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当然,如果打开平板电脑打算在课上玩一次消消乐,就实在违背了BYOD的初衷——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课程报告、完成作业,进行个性化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记录,或者让自己的设备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成为类似于教室黑板或者投影仪那样的存在。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IT安全问题和技术鸿沟问题,认为自带设备的风潮会将那些买不起智能设备的学生边缘化。不过,一些土豪大学大手一挥,买买买,干脆给学生和教师集体配备平板电脑。
  另一项将在一年内成为主流技术的,也在2014年的《地平线报告?大学》里出现过,它就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简单来说,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翻转,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更为主动的、项目制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和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而教师传授知识的这套规定动作则被放到了课外,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看电子版教材等方式来自学。
  翻转课堂正在全美蔓延。数字教育中心的调查显示,29%的高校教师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授课形式,另外还有27%的老师也打算在一年之内步入翻转课堂大军。现在的高校学生,都是正儿八经的互联网原住民。对他们来说,进行网络学习简直毫无压力。相反,翻转课堂是对老师几十年教学经验的颠覆。康奈尔大学的卓越教学中心在网站上挂出了一系列资源,为愿意进行翻转课堂的老师提供贴心指导,告诉教员们要如何翻转课堂,可以采用什么形式的学习和评估方式,或者可以联系谁寻求帮助。
  美国的维拉诺瓦大学已经尝到了甜头。他们在2013年试点翻转了4个工程学入门类课程, 2014年他们将翻转课堂数量增加了8个。统计显示,同样是成绩排在末尾1/3的学生,翻转班的表现比传统班的好上7个百分点。
  中期(2~3年)
  创客空间 可穿戴设备
  哈佛大学布伦南教授的课堂显得乱糟糟的。
  助教们爬上趴下,在墙上贴上巨大的空白表格;学生们则是哪里都有,在教室里笑着聊着,有些还干脆手舞足蹈;一张桌子上放着多纳圈和星巴克咖啡,讨论累了的学生可以来这里补充能量。这间教室的原名是阿斯奎斯讲堂,但现在,它不用来讲课了。布伦南教授说,让我们占领阿斯奎斯,它是实验室,是咖啡馆,是游乐园,但不是讲堂。
  嗯,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某种意义上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被看作提供实现人们创意所需工具的工作坊,它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2014年《地平线报告?大学》里,其被列入加速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关键趋势的中期趋势条目,然而那时,创客空间和创客的概念远没有现在火爆。2014年,白宫举办了首次创客嘉年华,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来嘉年华溜达了一圈。据报道,他观看了一只5米高的长颈鹿机器人、一座12平方米的随身携带小房子、一个3D煎饼打印机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发明。他呼吁美国全国都努力开发项目、举办活动,让新一代的设计、创新、制作先锋有更广阔的空间,复兴美国制造,烧旺美国的创新之火。
  在创客空间,学生们不再只是课堂内容的消费者,他们还是创造者。他们是设计师,是工匠,更准确的说,他们是创客——不以盈利为目的,努力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并加以分享。除了安安静静做一个读书郎,大学生们还得努力实现(get)创造力,设计能力和工程能力。创客空间的支持者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投入通过设计、动手制作和迭代,投入到富有创造性的、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创客空间里,通常会有3D打印机,这种技术大大降低了物品制作的门槛,其他的常见设备,还有激光切割机、电烙铁、乐高、开源单板机控制器和电路产品等玩意。
  另一项能在2~3年内改变高等教育模样的,就是可穿戴设备。2013和2014年,它都亮相《地平线报告?大学》,只不过2014年,它还被归类为五年左右的变革性技术。如今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广应用的步伐也加快了。
  有数据显示,21%的美国成年学生在使用可穿戴设备;而在16~24岁的学生中,有71%希望使用类似智能手表、手环和眼镜之类的可穿戴产品。这是一个蓬勃发展且大有潜力的市场。最近,苹果也加入了可穿戴战局,推出Apple Watch,又为可穿戴概念再烧一把火。
  可穿戴设备可以解放学生的双手,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过去学生在电脑屏幕前观看模拟画面,如今可以更加入戏地亲身体验。戴上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器,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置身一个虚拟的工地现场,他们可以在没有人身安全风险的情况下找到画面里那些不安全的区域;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老师架在鼻梁上的谷歌眼镜获得第一人视角,更清楚地观察到老师的具体操作过程。
  长期趋势(4~5年)
  物联网和自适应学习
  那么,可穿戴设备加上物联网,会擦出什么火花?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杰妮芙正忙着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她把化学物质混合到了一起,一些暗藏危险的烟气慢慢在实验室蔓延开来。不过不要紧,实验室器材自带监控设备,它们发出警报,传递给杰妮芙手腕上的智能手环,手环震动,杰妮芙发现情况不对,迅速撤离。   物联网,通俗来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彼此沟通,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一些大学搭建起了小型的物联网。圣十字学院在他们的生物实验室冰柜上安装了传感器,当需要调整温度时,就会自动发送警报邮件;想要洗衣服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来查看宿舍的公用洗衣机是否有人使用。还有更有意思的呢。当你拿着你的智能手机在北京二环内闲逛,如果城市里也有一张物联网,那么那些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就会向你的手机发送信息,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告诉你它们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历史故事。只要你愿意,整座城市都成了你的教室,你边走就能边学,你周围每一个静默的建筑都可以当你的免费老师。
  随着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老师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体贴了。这就要提到“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 Technologies)”。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软件或者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它可是懂得察言观色颇为善解人意的智能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每一阶段的学习表现,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资源,布置能直击学生软肋的作业。
  所谓因材施教,终于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让所有的学生跟上同样的学习进度,完成一模一样的作业,实际上是对理解能力超出或低于平均水平学生的一种不公平。但是,在那些人数众多的入门类介绍性课程上,教师确实没有余力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自适应学习为个性化教学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一种解决路径。
  自适应学习和在线或者混合学习(hybrid learning)能有更完美高效的配搭。
  在这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被追踪类应用记录下来。自适应学习技术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发展,它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推测出他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打个比方,如果学生在某页对弦理论的总结材料上花费了明显比阅读其他材料更多的时间,那么通过某种算法,自适应学习系统就会告诉后台,喂,快给这位学生推送更多弦理论的相关资料,他好像还没懂呀!
  除了收集的学生的行为数据,自适应学习技术还能将这些数据在页面上进行可视化展示,老师们能随时查看,学生们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里有数。它还能找出那些徘徊在挂科边缘的学生,及时伸出援手。
  自适应学习很可能是高等教育的变革者,不过,目前它还停留在少数学校的试点当中,没有大规模铺开。毕竟,搭建相关的平台耗资不菲,对技术的要求也颇为苛刻。且看它在几年之后,要怎么搅动高等教育吧。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在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凉山腹地,有一座“悬崖村”。村里通向外界的必经之路是17條藤梯,其中连接村庄的两条藤梯几乎是垂直上下。
2015年末,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在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内种下了6株百日菊(拉丁名:Zinnia elegans Jacq),2016年1月,第一朵太空花在ISS中悄然盛开。下一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准备在ISS中
我正想去发现一个远离欧洲的国家,在那里人们有着与法国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信念,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惊喜,而中国正是这样的地方。现在,我在中山大学读MBA已经半年了,在这里的学习非常快乐,非常美好。  真正来到中国后,我发现同法国相比,中国还是那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让初到中国的我感觉到慌乱和不安。初到广州需要做的一些必要的事情,如找公寓、开银行账户、买手机、了解如何在广州城出行等让我很有压力。幸好
看完这部剧,镇定之余,我对人生看开了许多。在国内传统舆论中,女人30岁不嫁,仿佛这辈子就很难找到什么好男人了,而绫的故事告诉你,人生处处峰回路转。  无论是剧中的场景还是人物的精神风貌,《东京女子图鉴》都堪称一部拥有都市精神的现代电视剧。他告诉你:让“知足常乐”都见鬼去吧!其实,既然是知足常乐的人,待在老家就好,何必来东京闯荡呢?  绫的运气十分好。刚到东京,一迷路,就遇到一个暖男老乡。被同事叫去
小月是前不久来我这咨询的来访者,“我读了十几年书,一直是好学生,现在要毕业了,但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她的开场白。  其实我大概能猜到她要和我说什么,对于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未来焦虑是个老套的故事,一般来说在收到一份offer之后就会自动解除。当然这话我没直接告诉她,而是摆出个职业的微笑:“能不能仔细说说疑问在哪里?”  考试成绩第一却没获得保研资格  “我一直努力读书,成绩也好,但总觉
China Campus 馬桶。这款马桶与手机连接,按下手机键就能冲水。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不同国家的名字由来挺有意思的。比如朝鲜,这个国名是早有的。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想了两个国号,一个就是高丽的古名“朝鲜”。他拿去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定了“朝鲜”。我看到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很多外国国家用地名命名。那么中国呢?“中”不是地名,中是个位置。  中国人特别讲究位置“中间”。引申说来,是公正、公允、持中。  其实,最早的“
出生于越南河内的黄侠,注重文化的严谨,崇尚礼仪,在云南师范大学做越南语兼职教师时,讲课毫不放松,任何发音都要帮助学生做到字正腔圆,遇到学生发音错误的地方,他会在黑板上列出无数个相同音词便于区分,重复再重复的练习力求做到精准到位。课堂上,他还经常鼓励学生张口,只要学生们愿意发言,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只要用自己学到的越南语表达出来就行,不管造句是否准确,语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曾经有学生随意地对他说:老师,
她获得过校内几乎所有最高奖学金,是院学生会主席,学业成绩院第一,甚至还业余学习吐火罗语……  这只是姚思宇“学霸”的一面。  她还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和男朋友一起走过的六年,字里行间都是小甜蜜。  姚思宇的大学生活就像她给自己打的恋爱学分一样,全五分。  满分不是因为无可挑剔,而是因为她没有留下遗憾,在尝试中遇见更真的自己。  焦虑,这是大学必修课  姚思宇打小就喜欢文学,2009年,她如愿考进了中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专长环境催化。兼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学术专著Heterogeneous Gold Catalysts and Catalysis编辑及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编委、“科技职场”栏目主持人。  很多本科生对读研的期待是:导师能管得“松”一点,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以便参加社团活动、实习和找工作。  可真正读了研究生,就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