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测定性、验证性、研究性和探究性实验中,我们往往依据实验原理,巧妙地设计一系列实验,测量出某些物理量的数据,科学地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理量;也可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某些物理原理或规律,探究几个相关联物理量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正确获取并处理好实验数据是物理实验的关键环节。
  [获取数据的途径]
  1. 直接从测量工具上读取.除了基本读数的方法外,对于微小量,通常还会采用“积少成多”的方法——累积法。如在“用双缝干涉测波长”的实验中,相邻两亮条纹间距[Δx]很小,可以先测量多级条纹的间距,再用[Δx=xn-xmn-m],求出[Δx]。
  2. 改变实验条件,测出多组数据。如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从0开始,测出多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在探究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外力关系的实验中,是不断增加钩码的个数,来测量对应的伸长量[Δx]。
  3. 从轨迹图上获取数据。(1)从纸带上获取数据。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测自由下落物体运动的重力加速度”等实验中,纸带上记录的是运动物体(或者质点)在不同时刻所在的位置,因此,可以从纸带上测量出不同时刻的位置坐标。(2)从坐标系上获取数据。如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中,通过描迹的方法,得到了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只要把描出的轨迹图线放在坐标系内,就可以读出几个特殊点的坐标,从而分析平抛运动的特点,计算出测物体的初速度。
  4. 辅助方法。如在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为了得到油膜的面积,采用近似的思想,用数小格子的方法,估测油膜的面积。
  [处理数据的方法]
  1. 作图法。(1)作力的图示:如在“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用作力的图示法,比较[F1]与[F2]的合力[F]的图示与实验中测量出来的[F测]的图示之间的位置和大小关系,从而验证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2)描迹法:如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描绘等势线”实验中,通过描绘轨迹的方法来处理数据。(3)画光路图:如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测定,最终都要作光路图,找到两个角(入射角和折射角)以及计算这两个角的正弦的有关线段。
  2. 解析法。解析法就是从实验原理出发,把得到的数据代入相应的物理公式、定理或者定律,列方程求解,最后得出结论。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利用公式[vn=xn+1-xn-12T]求某点的瞬时速度,利用逐差法[Δs=aT2]求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a。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由比较减少的重力势能[mgΔh]与增加的动能[12mv22-12mv21],转化为比较[gΔh]和[12v22-12v21],要是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两个量相等,便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3. 图像法。如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实验中,处理多组实验数据时,总是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作出相应的图像(一般是直线),再从图像上获取信息(直线的斜率,坐标轴上的截距等)并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归宿。创造思维能力的特点是不满足于现成答案和结论,也不按别人走过的路子寻求解决问题的捷径,而是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找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
<正>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其专业术语理解非常困难,尤其是很多词句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句方面,造成以偏概全、误译、漏译、知识错位等。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词语意义、跨文
摘 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认真地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实际进行各种探索,使创新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扬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并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健康的实验心理,加强实验设计,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主动;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