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科生学生干部对高校学生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化的重要性,分析了学生干部制度化的现状,对本科生的主体意识与心理特征以及本科生学生干部职责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干部制度化的方法。
关键词:本科学生干部;制度化;方法
一、本科生学生干部制度化管理是促进其学习、成才的重要保障
合理化的制度与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团体实现最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社会法制化进程中,高等学校本科生学生干部的管理应该根据其主体意识、心理特征,探索一条适合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以及促进本科生学习与科研的道路。
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通过“分粥”规则给我们讲述了规则的重要性,结合现在社会法制化的进一步加速,我们可以看出社会需要法制化,一个团体同样需要制度化。制度化与个人素质的提高并不矛盾,加强制度化并非是因为个体素质的下降,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样不排斥制度化的加强。两者的关系应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
在这里要区分“制度化”与“制度”这两个概念。制度化的进程与个体素质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制度化的加强是以个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同样可以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制度在与个体素质的关系上并不具有这样强的关联性。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制度化”与“制度”在内涵上来讲有着不同,或者说制度化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有效的制度的综合体;而在外延上两者的表现同样存在着差异,制度化强调过程的制度,而强调结果的制度则仅仅能够称其为制度。从效果上来讲,制度化强调的是互动性,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而制度则更强调强制性,本质上说这是一种短暂的行为。加强制度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干部的“能做”直接付诸实际;加强制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将学生干部的“能做”转化成“想做”后付诸实施。因此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在进行本科生学生干部的管理方面我们是加强了制度,还是加强了制度化?
二、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生干部主要在“能做”与“想做”之间走极端,主要特征是本科生学生干部或者是进行例行公事性的工作,或者是根据个人的意愿突发奇想,而很难把握一个符合本科生培养方向的“想做”的尺度,即本科生学生干部“想做”的事情偏离了正确的轨迹。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点:日常管理过程缺乏制度化或者说制度化的倾向性不够。经过对多所重点高校的调查,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 以制度的倾向性为重点考核目标
考核制度的指向性追求短效性、全面性、程序性。本科生学生干部的考核制度已经相当普遍,但这种考核制度过多地侧重考核,不是从过程中下工夫,而是仅仅从目标要求上提条件,这种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制度。如某高校将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仅仅定义为学生干部考核制度,这很明显地将管理制度偷换为考核制度。我们不否认任何的活动都期望一个好的结果,但是这种把管理仅仅归结为提出口号和目标的制度是很难实现预期效果的。因此,只有在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过程,而非简单地强调结果,才能够实现制度化的目标,实现制度化与个体素质提高之间的良性循环。
2. 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
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干部搭建一个发挥能力、体现价值的平台,在于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管理,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考核。并且目前这种考核制度的指标还有待更新,可以说是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更新。
3. 本科生学生干部与研究生学生干部在管理上的差异
从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上来看,研究生学生干部与本科生学生干部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表现为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本身默认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共同指导范围。所以针对教育的对象在年龄及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干部的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完善。
三、本科生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及职责
1. 本科生的主体意识与心理特征
概括起来本科生有以下几个特征:生活方式的独立性、学习研究的探索性、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行为目的的多样性、年龄阶段的不稳定性。对于本科生的了解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情况的了解,更主要的是精神与生活上的了解。
2. 文科与理工科本科生主体意识与心理特征的差异
在上述主体意识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文科与理工科本科生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文科生不仅有学业方面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有在活动方面的要求,因此在管理上应该侧重一个“引导”,引导文科本科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能够从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组织使多数文科本科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对于理工科本科生来说,则强调一个“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有时是范围非常广的,必要时要与活动的每一个个体进行充分地沟通,来实现活动教育或锻炼的目标。
3. 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干部的职责
正如上面所说,文科与理工科本科生之间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就要根据不同学科类别本科生的特点赋予其不同的职责,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就不能实现从“能做”到“想做”的转化。
四、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化的方法分析
任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客观事实存在着的需要改变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制度是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探索管理过程制度化的前提是努力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正如分粥的制度之所以能够起到效果,是因为这种制度是一个过程的制度,而不是一个考核的制度。所以本科生学生干部的过程制度化管理是我们考虑的出发点。
就以我的工作为例来探讨这种管理过程制度化的方法。学生干部制度化管理是管理者间接掌握所有本科生精神、性格、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特征的中介手段。如果由学生干部去泛泛地了解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话,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因而要有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教师可以达到了解并反馈本科生整体精神面貌信息的目的。这个载体就是“学习”,通过围绕“学习”环节展开一次活动,就可以了解全体的目标。下面就结合我们的工作来阐述这一思想:
学院2006级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开展“标齐”活动展示
“标齐”释义:与班级标齐、与理想标齐。
开展目的:①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科研积极性;②促进由个体学习向班级学习转变;③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④健全班干部的评价机制,明确其职责、增强意识。
开展时间:2006~2007学年秋季学期。
工作进展:现在是2006级“标齐”活动正在进行的初期,初期的工作是:①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②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③明确监督者的义务;④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形式;⑤明确考核的目标机制。
开展形式:关于形式的定位是“细雨标齐”,即本次活动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原则,杜绝大张旗鼓地搞形式。
辅助形式:通过发邮件的形式,接受辅导员的指导意见与建议。
具体操作:①填写记录表:每一个活动小组长合理搭配自己的队员,队员以3~6人为宜,准备一份记录表记录每个人的目标;②两周一次组长例会,交流日常生活中在思想、学习方法上是怎样处理的,期间有问题的及时沟通;③学期末对每组队员的总体精神面貌(思想、学习、科研、纪律)进行评价,并将组课程平均成绩作为考核班委的一个指标(结合平时的表现)。
基本目标:①首先抓学校公共课的学习,达到全部通过;②专业课程无不及格现象;③保证上课的出勤率,提高学习成绩。
这次活动从始至终学生干部抓的是学习,怎样去抓学习即通过什么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是由干部自己发挥能动性来完成的,干部可以根据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处理问题,包括聊天、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共同上课或者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等。这一制度是一个过程,贯穿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中,学生干部指导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等待上级交待任务。这是转变“能做”到“想做”的第一步。
这项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可以达到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这是针对目前班里同学之间相互了解较少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思想的火花往往是交流中迸射出来的。本科生一年级非常重要,这一阶段是打好基础、寻找方向的阶段,是为了以后的科研做准备的阶段。
第三个特征是学生干部通过“学习”这个载体反馈的信息是全面的,包括学生生活、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只要学生干部努力了,即使没有在学习上达到我们的目标,但从反馈的信息上来看,就已经达到了我们的要求,即全面了解学生的总体特征。这是制度合理性的一个表现,即无论每一个组里的同学的基础条件如何,只要负责人的工作做到位,成绩是可以衡量和肯定的。
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干部要及时反馈信息,而不是积累信息;及时反馈问题,而不是积累问题。及时的反馈有助于集中班级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如果是把问题都积累到学年末统一反馈的话,则失去了我们活动的意义。
这项活动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促进学生学习,实际上潜在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管理者,了解学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第一的前提,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出发点。针对这些信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所有学生在心理、思想、生活、学习上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归纳出我们活动的目的应该是积极的范围内保持多样化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我们所进行的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汲广运.谈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教书育人,2001,(22) .
[2] 谢勇志.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5) .
[3] 黄朝新.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若干思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 谷 驰.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 韩士军.高校学生管理之我见.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5).
关键词:本科学生干部;制度化;方法
一、本科生学生干部制度化管理是促进其学习、成才的重要保障
合理化的制度与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团体实现最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社会法制化进程中,高等学校本科生学生干部的管理应该根据其主体意识、心理特征,探索一条适合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以及促进本科生学习与科研的道路。
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通过“分粥”规则给我们讲述了规则的重要性,结合现在社会法制化的进一步加速,我们可以看出社会需要法制化,一个团体同样需要制度化。制度化与个人素质的提高并不矛盾,加强制度化并非是因为个体素质的下降,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样不排斥制度化的加强。两者的关系应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
在这里要区分“制度化”与“制度”这两个概念。制度化的进程与个体素质的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制度化的加强是以个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同样可以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制度在与个体素质的关系上并不具有这样强的关联性。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制度化”与“制度”在内涵上来讲有着不同,或者说制度化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有效的制度的综合体;而在外延上两者的表现同样存在着差异,制度化强调过程的制度,而强调结果的制度则仅仅能够称其为制度。从效果上来讲,制度化强调的是互动性,有利于各方面的发展;而制度则更强调强制性,本质上说这是一种短暂的行为。加强制度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干部的“能做”直接付诸实际;加强制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将学生干部的“能做”转化成“想做”后付诸实施。因此我们可以思索一下,在进行本科生学生干部的管理方面我们是加强了制度,还是加强了制度化?
二、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生干部主要在“能做”与“想做”之间走极端,主要特征是本科生学生干部或者是进行例行公事性的工作,或者是根据个人的意愿突发奇想,而很难把握一个符合本科生培养方向的“想做”的尺度,即本科生学生干部“想做”的事情偏离了正确的轨迹。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一点:日常管理过程缺乏制度化或者说制度化的倾向性不够。经过对多所重点高校的调查,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 以制度的倾向性为重点考核目标
考核制度的指向性追求短效性、全面性、程序性。本科生学生干部的考核制度已经相当普遍,但这种考核制度过多地侧重考核,不是从过程中下工夫,而是仅仅从目标要求上提条件,这种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制度。如某高校将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仅仅定义为学生干部考核制度,这很明显地将管理制度偷换为考核制度。我们不否认任何的活动都期望一个好的结果,但是这种把管理仅仅归结为提出口号和目标的制度是很难实现预期效果的。因此,只有在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过程,而非简单地强调结果,才能够实现制度化的目标,实现制度化与个体素质提高之间的良性循环。
2. 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
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干部搭建一个发挥能力、体现价值的平台,在于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管理,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考核。并且目前这种考核制度的指标还有待更新,可以说是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更新。
3. 本科生学生干部与研究生学生干部在管理上的差异
从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上来看,研究生学生干部与本科生学生干部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表现为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本身默认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共同指导范围。所以针对教育的对象在年龄及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干部的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完善。
三、本科生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及职责
1. 本科生的主体意识与心理特征
概括起来本科生有以下几个特征:生活方式的独立性、学习研究的探索性、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行为目的的多样性、年龄阶段的不稳定性。对于本科生的了解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情况的了解,更主要的是精神与生活上的了解。
2. 文科与理工科本科生主体意识与心理特征的差异
在上述主体意识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文科与理工科本科生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文科生不仅有学业方面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有在活动方面的要求,因此在管理上应该侧重一个“引导”,引导文科本科生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能够从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组织使多数文科本科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对于理工科本科生来说,则强调一个“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有时是范围非常广的,必要时要与活动的每一个个体进行充分地沟通,来实现活动教育或锻炼的目标。
3. 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干部的职责
正如上面所说,文科与理工科本科生之间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就要根据不同学科类别本科生的特点赋予其不同的职责,不能千篇一律,否则就不能实现从“能做”到“想做”的转化。
四、本科生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化的方法分析
任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客观事实存在着的需要改变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制度是适应问题解决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探索管理过程制度化的前提是努力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正如分粥的制度之所以能够起到效果,是因为这种制度是一个过程的制度,而不是一个考核的制度。所以本科生学生干部的过程制度化管理是我们考虑的出发点。
就以我的工作为例来探讨这种管理过程制度化的方法。学生干部制度化管理是管理者间接掌握所有本科生精神、性格、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特征的中介手段。如果由学生干部去泛泛地了解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话,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因而要有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教师可以达到了解并反馈本科生整体精神面貌信息的目的。这个载体就是“学习”,通过围绕“学习”环节展开一次活动,就可以了解全体的目标。下面就结合我们的工作来阐述这一思想:
学院2006级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开展“标齐”活动展示
“标齐”释义:与班级标齐、与理想标齐。
开展目的:①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科研积极性;②促进由个体学习向班级学习转变;③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④健全班干部的评价机制,明确其职责、增强意识。
开展时间:2006~2007学年秋季学期。
工作进展:现在是2006级“标齐”活动正在进行的初期,初期的工作是:①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②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③明确监督者的义务;④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形式;⑤明确考核的目标机制。
开展形式:关于形式的定位是“细雨标齐”,即本次活动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原则,杜绝大张旗鼓地搞形式。
辅助形式:通过发邮件的形式,接受辅导员的指导意见与建议。
具体操作:①填写记录表:每一个活动小组长合理搭配自己的队员,队员以3~6人为宜,准备一份记录表记录每个人的目标;②两周一次组长例会,交流日常生活中在思想、学习方法上是怎样处理的,期间有问题的及时沟通;③学期末对每组队员的总体精神面貌(思想、学习、科研、纪律)进行评价,并将组课程平均成绩作为考核班委的一个指标(结合平时的表现)。
基本目标:①首先抓学校公共课的学习,达到全部通过;②专业课程无不及格现象;③保证上课的出勤率,提高学习成绩。
这次活动从始至终学生干部抓的是学习,怎样去抓学习即通过什么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是由干部自己发挥能动性来完成的,干部可以根据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处理问题,包括聊天、相互竞争、相互帮助、共同上课或者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等。这一制度是一个过程,贯穿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中,学生干部指导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等待上级交待任务。这是转变“能做”到“想做”的第一步。
这项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可以达到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这是针对目前班里同学之间相互了解较少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思想的火花往往是交流中迸射出来的。本科生一年级非常重要,这一阶段是打好基础、寻找方向的阶段,是为了以后的科研做准备的阶段。
第三个特征是学生干部通过“学习”这个载体反馈的信息是全面的,包括学生生活、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只要学生干部努力了,即使没有在学习上达到我们的目标,但从反馈的信息上来看,就已经达到了我们的要求,即全面了解学生的总体特征。这是制度合理性的一个表现,即无论每一个组里的同学的基础条件如何,只要负责人的工作做到位,成绩是可以衡量和肯定的。
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干部要及时反馈信息,而不是积累信息;及时反馈问题,而不是积累问题。及时的反馈有助于集中班级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如果是把问题都积累到学年末统一反馈的话,则失去了我们活动的意义。
这项活动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促进学生学习,实际上潜在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管理者,了解学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第一的前提,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出发点。针对这些信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所有学生在心理、思想、生活、学习上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归纳出我们活动的目的应该是积极的范围内保持多样化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高我们所进行的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汲广运.谈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教书育人,2001,(22) .
[2] 谢勇志.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5) .
[3] 黄朝新.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若干思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 谷 驰.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 韩士军.高校学生管理之我见.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