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_cs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并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所认同的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的总和。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反映着办学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不同侧面所存在的影响力。当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其德育功能也更显著,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也更为全面与深远。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一个多层次、多成份的有机组合体。从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大类。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建筑风格、绿化植被、地理环境、生活设施、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制度层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二是指长期自然形成的习以为常的交际方式、娱乐方式、风尚习惯等。精神层面是指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包括知识取向、政治取向、审美取向、伦理取向等,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当前,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出以下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内涵特质:
  (1)师德修养。校园文化应是良好师德修养的自然折射。校园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应是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决定着他的教育行为,在诸多方面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教师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的汲取、对名利的淡泊,都会从教师的个性气质上反映出来,都会对受教育者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学生感受得到,家长也感受得到。因此,校园文化所折射出的首先应当是教师的精神风貌,即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崇尚知识的心理态度,关爱全体学生的博爱精神,创新方法追求完美的教育理想。校园文化气息,应该是浓郁的书香气息,包括教师的自觉学习、相互交流、潜心研究、自我展示等风气。
  (2)教育思想。校园文化应是教育思想的良好呈现。先进的教育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个体,充分尊重个性,追求自主发展,追求终身发展。这些最基本的教育观点,应该体现在每一位教师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体现在常态化的管理模式和教师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同时,每一位教师对于教育都应当有其自己的思考,对于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有其自己的了解和把握。那么,每一个教师都有其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其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些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多姿多彩的教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最灿烂的部分。
  (3)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应是办学理念的全面反映。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这就是他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大学风气大开、思想异常活跃,各种思潮不断碰撞,闪耀出绚丽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桥梁之才。当前的中小学,担负着基础教育的重任,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学校管理者超前思考的问题。学校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专业素质、思想方法,决定着他的办学理念,进而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充分借鉴,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应是这一办学理念的真实反映。这些反映,有些应是文字的,用简洁的语言反映出来,如校训、校歌等,有些应该是图像的,如校徽、雕塑等;有些应该是人文的,如教风、学风等,有些应该是物化的,如建筑、绿化等。总之,办学理念是否正确,是否先进,都会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来。
  二、校园文化的外延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校园文化应该是领先社会文化的,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外延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在:
  (1)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在文化落后的农村,校园文化会影响农民的生活。农民种地经过校园,会留心看学校的黑板报,会专注地看宣传橱窗,会会神地听校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和悦耳的歌声。在文化相对发达的城镇,校园文化会成为影响市民思想的重要因素。如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校园建设、规划、布置,学校执行教育法规的情况,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都会得到社会的评价,也都会在市民的心中打上烙印。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会赢得社会的响应、支持,并且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识,甚至对人才观的改变。
  (2)校园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的对象。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影响家长的教育观,会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如学校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会让家长了解到教育活动的意义所在,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学校开展的各项竞赛活动,会让家长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从而发现孩子的潜质,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就连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都会让家长感受到新的教育思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校园文化对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影响力,来源于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前者会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后者会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更科学、更准确的认识。二者共同促成了家庭教育的改观。因此,校园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强有力的。
  (3)校园文化在学校之间的相互传播、相互影响。校园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都有其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有其自己的特质。因此,学校与学校间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办好学校。校园文化的这一特征,是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之一。
  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广大中小学学校管理者的共识。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资江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介绍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陶妙如的教育理念、思考及行动,展示了一位有崇高追求,具有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的当代教师。  关键词:终身修炼;万世师表;教育追求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3-0013-04  一、为什么写陶妙如   “问我何意醉讲坛,笑而不答心自宽。师生灵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闪耀着先哲的智慧光芒,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血脉渊源。教师应以传承为桥,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打开文化之门;整合经典文化资源,开掘文化之泉;构建校本文化课程,共赴文化之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汲取中国智慧,感受中国美学,拥有中国情怀。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
2013年12月13日至18日,本人有幸参加了湖南省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校长北京研修班”培训。在一周的培训里,既近距离和李希贵校长进行了交流,探讨了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又分别听取了北京市第11中学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精英代表的经验介绍,并且在北京市第11中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参观考察。尽管6天的培训学习时间较短,但收获颇多,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尝试。  1.“四点”感悟  北京市第11中学是国家、地
时下,打造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共同的心愿与追求。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一改往常的“模模糊糊一大片”,做到“清清爽爽一条线”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需要精心预设,使语文课堂“简单化”;需要把握语文思想方法,遵循学生思维规律,使语文课堂“扎实化”;更需要课后反思,使语文课堂“智慧化”。  一、精心预设,语文课堂“简单化”  备课,让我们精于心,简于形。  (1)学
摘 要:当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十分盛行,但从实际课堂观察来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交流分享并未发生,体现在交流分享中话题设计随意、精彩章节交流肤浅、文本价值交流缺失。作者以听到的几节一年级《小猪唏哩呼噜》阅读交流课为例,试图从儿童的需求、教师的角色定位、阅读交流的要旨和价值出发,提出教学建议,谈谈如何让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真正发生。  关键词:阅读交流;话题设计;章节品赏;文本价值;教学建议  一、整本书阅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正成为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拾对语文的兴趣并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新课改背景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新课改教学实践,尝试结合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一、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美  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重要作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提升德育渗透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是每位学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是提升渗透力,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社区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入手并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做到“敏、勤、恒、导”,从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
“教师如水,只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我欣赏如水的教育,我愿我的学生是那知识海滩上熠熠生辉的彩石……”这是臧迎春老师的教育感言。1991年6月,临近中师毕业之际,她在自己的毕业自我评价表中写道:“我的教育理想是:有一天,我能坐在岳阳师范的礼堂上向校友们介绍我成为全国特级教师的经验。” 走上工作岗位,执着的她在花样年华中开始了追梦。她深知人生之梦是否如己所愿,在于自己的拼搏进取。由于她
摘 要:阅读是一个人从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取得更多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阅读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模式,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阅读教学,而课外阅读则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得的阅读能力在课外予以应用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通过阅读和一代文豪、文学大家进行思想沟通与对话的有效方式。因此在
摘 要:教育者,爱胜过一切。从教的历程就是爱的历程,耐心和恒心是推动爱前进的两个轮子。从教三十年,我始终践行着爱心、耐心和恒心。尊重、包容、呵护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关键词:尊重;包容;呵护;坚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密密的雨线,淅沥的雨点,不正如我们教育人的辛勤耕耘,犹如我们为师者的谆谆教诲吗?而这辛勤耕耘、谆谆教诲的背后正是爱心的驱使,耐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