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离不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其关键在于以学定教,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力。为追求这样理想的课堂学习境界,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小语课堂,多年来,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提炼出 “学为中心”小语课堂的四大要素。
一、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开启基于学习起点的
学习
任何学科,都要以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来开启学习旅程,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会将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作为第一要义,做到:依据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系统解读教材;准确分析学习起点。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材的内在体系能让我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搞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联。
表一呈现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领悟表达方法” 板块的磨课记录。从中可看出,由于对学习起点估计不同,具体的学习活动不同,相应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二、明确主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是依托具体的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所以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主问题”是相对于语文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的设计着眼于引领学生围绕目标开展较长时间的有深度的课堂学习活动,一个主问题一般都对应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活动就呈“板块式”结构。
主问题的设计有指向性、挑战性、情趣性三个要求。指向性指主问题表达要明确,能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挑战性指主问题要有思维含量,能引导学生开展较长时间的有深度的学习活动;情趣性指主问题的表述不能太理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
主问题从设计的角度與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比如从主问题所指向的语文能力来看,可以分为理解内容的主问题、阐述观点的主问题、领悟表达的主问题、体验情感的主问题、欣赏语言的主问题等。根据主问题的探究含量,又可以分为陈述性问题、事实性问题、诠释性问题、延伸性问题,等等。表二中所呈现的是指向阅读能力的主
问题。
三、放大的学习活动——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我们着重对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学习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探索实践。
▲ 合作学习精细化的操作要领
合作学习对于课堂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实现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因为即使是再出色的教师,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而是需要构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关系。
合作学习如果只是粗线条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讨论一下,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对如何讨论,通过讨论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讨论之后的结果如何进行全班性的展示与反馈等进行精细化的构想。在实践中,我们提炼出让合作学习精细化的常规细则与操作要领。以下是操作要领。
操作要领一:任务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
课堂上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真正的学习,学习任务要设定在最近发展区。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有层级区别的。当前,我们还做不到学习任务的差异化,可以努力让合作任务贴近上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则针对低水准学生来设置梯度。
操作要领二:学习流程明确
以口头陈述或者文字呈现的形式明确提示合作流程,包括独立学习的准备、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成果的呈现方式与交流方式等。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活动的每一步,才会顺利而投入地开展活动。如若笼统概述,那学习活动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操作要领三:学习成果尽可能物化外显
合作学习的成果最好能做到口头表达与物化成果展示相结合,好比是听广播与看电视,有的内容光听就可以了,可有的内容光听还不行,须配合着看画面、图表、文字,效果才好。学生因其年龄与思维发展的特点,特别需要将讨论的结果物化出来。
操作要领四:合作方式与
合作任务相契合
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课型,合作学习在核心理念的指导之下,可以有也应该有个性化的做法。一般课堂上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讨论与分享。而且不同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讨论与分享的方式也有别。在实践中,我们提炼出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相匹配的多种合作方式。有协同探究式、互补统整式、交流分享式、思维碰撞式、互助检查式等。
以下这份协同探究式合作学习单较好地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四大操作要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小组协同探究学习单
▲ 交流展示多向互动的策略
交流展示也是一种学习,是基于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全班性交流,交流展示既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传统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集体交流展示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相脱节,名为交流展示,实则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步引导学习;教师缺少
推进生生之间交流讨论的意识与技巧,将本该由学生之间接话、补充、追问、应答、联结的事情都越俎代庖了,集体的交流展示成为师与生一对一的对话;交流展示成为高学力学生的平台,其他学生成为
观众。
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提炼出以下三个让交流展示多向互动的策略。
首先是让学生的身体参与学习。学习是身体、认知、情绪、环境的综合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看到最多的学生身体倾向是,交流展示时背对着所有的同学。这样的身体倾向是难以引发生与生之间的关注、倾听、认知、关爱的。其实简单的身体位置变化就能把尊重、关爱等转化到身体上,那就是尽可能让发言的同学与倾听的同学面对面。教师则走下讲台站在一边安静地观察与聆听,并提醒学生变化身体的位置,尽可能让其面对同学,而不是面对老师。 其次是有媒介的支持。学生的交流展示并非只是靠嘴巴说、耳朵听,同时要眼睛看。看什么呢?看说的内容,想办法让说的内容让同学们看得到。比如投影出示书中的圈画批注;比如用记号笔将学习思考的结果记录在大一点的纸上,贴到黑板上;比如用电子白板交互技术作支撑等。
再次是教师介入适度。在交流展示的环节,教师摆正自己组织者的角色,少讲授、少接话、少回应,要善于捕捉交互讨论的点,引发生与生、组与组之間的比较、补充、追问、回应、争辩、串联等,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总结与提升。
四、适切的教师导学——实现教师角色从“教”到“导”的转变
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学与导和谐的课堂,需要教师的行为由“教”转向“导”,为学而导、以导助学,努力做到:课前精心预设学习支架,课中敏锐观察智慧引导。
▲课前精心预设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就是助学工具,是教师在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的助学工具。好的学习支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既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
学习支架可以有多个学生喜欢的名字,如:自读卡、任务单、资料袋、学习锦囊、学习提示等等。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形象的线路图、概念圈、情节梯、思维导图,简明的表格、文字说明等等。无论哪种形式的学习支架,它的运用都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师生问答的时间,让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使教学预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上,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能力服务。
以上列举的《与象共舞》一文小组协同探究式学习单就是一份简明的文字说明式的学习支架,重点提示:思考的角度、学习结果记录的方法、交流展示的方式。
▲课中敏锐观察智慧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是以敏锐观察为基础的生成性的引导。作为敏锐的观察者,在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做无所作为的巡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间、俯身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身边,倾听、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进程,以高度的敏锐性判断学生学习的成效,并以学生学习的成效来反观教师教学预设的适
切性。
巡视观察的过程中力求有六大发现,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
1.发现需要帮助的小组与个人,及时提供帮助;
2.发现学习的速度,从而调整各板块与环节实际需要的学习时间;
3.发现预设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成效的差距,进而调整预设;
4.发现典型的错误,进而想好如何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全班学生学习提高的契机;
5.发现个性化的亮点,进而想好如何放大亮点,使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的财富;
6.发现学生学习中普遍性的困难,及时出手巧妙引导,帮助化解难题。思路堵塞的
予以疏导,思维单一的帮助
发散,理解偏颇的予以点拨,
等等。
(作者单位:浙江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田 晟
一、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开启基于学习起点的
学习
任何学科,都要以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来开启学习旅程,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会将精准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作为第一要义,做到:依据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系统解读教材;准确分析学习起点。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材的内在体系能让我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搞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联。
表一呈现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领悟表达方法” 板块的磨课记录。从中可看出,由于对学习起点估计不同,具体的学习活动不同,相应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二、明确主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式的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是依托具体的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所以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主问题”是相对于语文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的设计着眼于引领学生围绕目标开展较长时间的有深度的课堂学习活动,一个主问题一般都对应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活动就呈“板块式”结构。
主问题的设计有指向性、挑战性、情趣性三个要求。指向性指主问题表达要明确,能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挑战性指主问题要有思维含量,能引导学生开展较长时间的有深度的学习活动;情趣性指主问题的表述不能太理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
主问题从设计的角度與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比如从主问题所指向的语文能力来看,可以分为理解内容的主问题、阐述观点的主问题、领悟表达的主问题、体验情感的主问题、欣赏语言的主问题等。根据主问题的探究含量,又可以分为陈述性问题、事实性问题、诠释性问题、延伸性问题,等等。表二中所呈现的是指向阅读能力的主
问题。
三、放大的学习活动——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我们着重对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学习的有效开展进行了探索实践。
▲ 合作学习精细化的操作要领
合作学习对于课堂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实现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因为即使是再出色的教师,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而是需要构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关系。
合作学习如果只是粗线条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讨论一下,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对如何讨论,通过讨论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讨论之后的结果如何进行全班性的展示与反馈等进行精细化的构想。在实践中,我们提炼出让合作学习精细化的常规细则与操作要领。以下是操作要领。
操作要领一:任务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
课堂上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真正的学习,学习任务要设定在最近发展区。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有层级区别的。当前,我们还做不到学习任务的差异化,可以努力让合作任务贴近上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则针对低水准学生来设置梯度。
操作要领二:学习流程明确
以口头陈述或者文字呈现的形式明确提示合作流程,包括独立学习的准备、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成果的呈现方式与交流方式等。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活动的每一步,才会顺利而投入地开展活动。如若笼统概述,那学习活动效果定会大打折扣。
操作要领三:学习成果尽可能物化外显
合作学习的成果最好能做到口头表达与物化成果展示相结合,好比是听广播与看电视,有的内容光听就可以了,可有的内容光听还不行,须配合着看画面、图表、文字,效果才好。学生因其年龄与思维发展的特点,特别需要将讨论的结果物化出来。
操作要领四:合作方式与
合作任务相契合
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课型,合作学习在核心理念的指导之下,可以有也应该有个性化的做法。一般课堂上的合作更多地表现为讨论与分享。而且不同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讨论与分享的方式也有别。在实践中,我们提炼出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相匹配的多种合作方式。有协同探究式、互补统整式、交流分享式、思维碰撞式、互助检查式等。
以下这份协同探究式合作学习单较好地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四大操作要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小组协同探究学习单
▲ 交流展示多向互动的策略
交流展示也是一种学习,是基于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全班性交流,交流展示既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传统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集体交流展示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相脱节,名为交流展示,实则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步引导学习;教师缺少
推进生生之间交流讨论的意识与技巧,将本该由学生之间接话、补充、追问、应答、联结的事情都越俎代庖了,集体的交流展示成为师与生一对一的对话;交流展示成为高学力学生的平台,其他学生成为
观众。
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我们提炼出以下三个让交流展示多向互动的策略。
首先是让学生的身体参与学习。学习是身体、认知、情绪、环境的综合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看到最多的学生身体倾向是,交流展示时背对着所有的同学。这样的身体倾向是难以引发生与生之间的关注、倾听、认知、关爱的。其实简单的身体位置变化就能把尊重、关爱等转化到身体上,那就是尽可能让发言的同学与倾听的同学面对面。教师则走下讲台站在一边安静地观察与聆听,并提醒学生变化身体的位置,尽可能让其面对同学,而不是面对老师。 其次是有媒介的支持。学生的交流展示并非只是靠嘴巴说、耳朵听,同时要眼睛看。看什么呢?看说的内容,想办法让说的内容让同学们看得到。比如投影出示书中的圈画批注;比如用记号笔将学习思考的结果记录在大一点的纸上,贴到黑板上;比如用电子白板交互技术作支撑等。
再次是教师介入适度。在交流展示的环节,教师摆正自己组织者的角色,少讲授、少接话、少回应,要善于捕捉交互讨论的点,引发生与生、组与组之間的比较、补充、追问、回应、争辩、串联等,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总结与提升。
四、适切的教师导学——实现教师角色从“教”到“导”的转变
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学与导和谐的课堂,需要教师的行为由“教”转向“导”,为学而导、以导助学,努力做到:课前精心预设学习支架,课中敏锐观察智慧引导。
▲课前精心预设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就是助学工具,是教师在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搭建的助学工具。好的学习支架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既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
学习支架可以有多个学生喜欢的名字,如:自读卡、任务单、资料袋、学习锦囊、学习提示等等。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形象的线路图、概念圈、情节梯、思维导图,简明的表格、文字说明等等。无论哪种形式的学习支架,它的运用都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师生问答的时间,让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使教学预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上,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能力服务。
以上列举的《与象共舞》一文小组协同探究式学习单就是一份简明的文字说明式的学习支架,重点提示:思考的角度、学习结果记录的方法、交流展示的方式。
▲课中敏锐观察智慧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是以敏锐观察为基础的生成性的引导。作为敏锐的观察者,在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做无所作为的巡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间、俯身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身边,倾听、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进程,以高度的敏锐性判断学生学习的成效,并以学生学习的成效来反观教师教学预设的适
切性。
巡视观察的过程中力求有六大发现,进而提供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
1.发现需要帮助的小组与个人,及时提供帮助;
2.发现学习的速度,从而调整各板块与环节实际需要的学习时间;
3.发现预设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成效的差距,进而调整预设;
4.发现典型的错误,进而想好如何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全班学生学习提高的契机;
5.发现个性化的亮点,进而想好如何放大亮点,使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的财富;
6.发现学生学习中普遍性的困难,及时出手巧妙引导,帮助化解难题。思路堵塞的
予以疏导,思维单一的帮助
发散,理解偏颇的予以点拨,
等等。
(作者单位:浙江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