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互动情境 培养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9B-005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呢?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接受”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非常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批判性质疑
批判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式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打破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及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我在上乐府诗《观沧海》时,有一个学生对曹操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写作的时间虽然是秋季,但是处处无秋景,其中“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洪波涌起”写的应该是夏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春景。当我听到这个学生的大胆质疑后,立刻抓住时机顺势问道:“也许是诗人三次征战乌桓,长途跋涉,目睹了沧海的变迁?”他立刻否定道:“诗人把秋水写出夏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是为了表明自己内心想称霸群雄的远大抱负;诗人把秋天的草木写得生机盎然,是为了烘托诗人的理想抱负即将实现的意气风发。‘秋风萧瑟’应该是说尽管袁绍的残余势力依然强大,但是无法阻挡他的雄心壮志。”虽然这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待斟酌,但是他能够把上课时老师介绍的背景知识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然后诠释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值得肯定的。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教学要抓住时机,巧妙设疑,在批判质疑的摩擦中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探究性质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好奇心强,凡事喜欢问为什么,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因问而生趣,因疑而探究,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授《老王》这篇课文时,文章结尾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们都能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愧怍”的意思:内疚自责。至于“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又分别指谁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幸运的人”是“我”,“不幸的人”是老王。“我”的“愧怍”是因为无论从身体、家庭、职业和经济上,“我”的条件都相对比较优越,因此应该给予老王这个不幸者更多的关爱,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老王临终前为“我”送香油、鸡蛋时,“我”却把钱塞给了老王,这一举动递出的是“冷漠”,得到的是自己“心安理得”的安慰,因此作者感到惭愧。有的学生认为,“幸运的人”是老王,“不幸的人”是“我”。在老王眼里,无论是自己的“田螺眼”,还是自己贫困潦倒的生活,老王从来都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文革时期作者一家的遭遇,在老王看来才是不幸的,因此他主动与作者一家往来,并给予“我”亲人一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老王临终前,为了不让作者过于自责,他收下了钱。在老王生命垂危之时,还依然顾虑到作者的感受,这是一个拥有金子般心灵的人。在作者眼里“我”是幸运的人,但是“我”却自私地伤害了一个无私的人,所以“我”内心“愧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幸运的人”是生活在政治和平稳定时期的“我们”,“不幸的人”是需要我们给予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当学生辩论得激烈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出“我对 的愧怍”,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我对拾荒者的愧怍”“我对乞讨者的愧怍”“我对自闭儿童的愧怍”“我对爷爷奶奶的愧怍”。学生在探究性质疑的辩论中思考,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二、创设互动情境,提倡合作学习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有一只苹果,他有一只苹果,交换后每人得到的依然是一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获得两种思想——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好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能爆发更多的激情。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一题多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新的航向。所以,可以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在上《变色龙》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分组讨论“谁才是‘变色龙’”这个问题时,课堂上出现了唇枪舌剑的热闹场面。有的小组认为奥楚蔑洛夫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是“变色龙”的最好诠释;有的小组认为赫留金的愚昧无知、庸俗可笑、贪婪自私也是“变色龙”的表现;还有的小组认为围观的群众麻木不仁、胆小怕事、空虚无聊,对于见风使舵欺诈他们的奥楚蔑洛夫非但不反抗,反而还嘲笑与他们一样被剥削被压迫的赫留金,可见他们也是沙俄专制统治下的“变色龙”。学生集思广益、合作学习,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张扬,仅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现、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正如师生同在一棵苹果树下,老师要想方设法让苹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想要拥有苹果的强烈欲望,对于低处的苹果,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摘,够不着的苹果,老师要扶学生一把,更高处的苹果需要师生一起合作,借助外力(譬如一架梯子)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弘扬,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咬到苹果。
(责编 马超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9B-005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呢?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接受”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非常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批判性质疑
批判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式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打破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及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我在上乐府诗《观沧海》时,有一个学生对曹操诗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写作的时间虽然是秋季,但是处处无秋景,其中“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洪波涌起”写的应该是夏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春景。当我听到这个学生的大胆质疑后,立刻抓住时机顺势问道:“也许是诗人三次征战乌桓,长途跋涉,目睹了沧海的变迁?”他立刻否定道:“诗人把秋水写出夏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是为了表明自己内心想称霸群雄的远大抱负;诗人把秋天的草木写得生机盎然,是为了烘托诗人的理想抱负即将实现的意气风发。‘秋风萧瑟’应该是说尽管袁绍的残余势力依然强大,但是无法阻挡他的雄心壮志。”虽然这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待斟酌,但是他能够把上课时老师介绍的背景知识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然后诠释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值得肯定的。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教学要抓住时机,巧妙设疑,在批判质疑的摩擦中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探究性质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好奇心强,凡事喜欢问为什么,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因问而生趣,因疑而探究,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授《老王》这篇课文时,文章结尾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学生们都能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愧怍”的意思:内疚自责。至于“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又分别指谁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认为,“幸运的人”是“我”,“不幸的人”是老王。“我”的“愧怍”是因为无论从身体、家庭、职业和经济上,“我”的条件都相对比较优越,因此应该给予老王这个不幸者更多的关爱,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老王临终前为“我”送香油、鸡蛋时,“我”却把钱塞给了老王,这一举动递出的是“冷漠”,得到的是自己“心安理得”的安慰,因此作者感到惭愧。有的学生认为,“幸运的人”是老王,“不幸的人”是“我”。在老王眼里,无论是自己的“田螺眼”,还是自己贫困潦倒的生活,老王从来都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文革时期作者一家的遭遇,在老王看来才是不幸的,因此他主动与作者一家往来,并给予“我”亲人一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老王临终前,为了不让作者过于自责,他收下了钱。在老王生命垂危之时,还依然顾虑到作者的感受,这是一个拥有金子般心灵的人。在作者眼里“我”是幸运的人,但是“我”却自私地伤害了一个无私的人,所以“我”内心“愧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幸运的人”是生活在政治和平稳定时期的“我们”,“不幸的人”是需要我们给予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当学生辩论得激烈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出“我对 的愧怍”,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我对拾荒者的愧怍”“我对乞讨者的愧怍”“我对自闭儿童的愧怍”“我对爷爷奶奶的愧怍”。学生在探究性质疑的辩论中思考,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二、创设互动情境,提倡合作学习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有一只苹果,他有一只苹果,交换后每人得到的依然是一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他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获得两种思想——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好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能爆发更多的激情。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一题多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新的航向。所以,可以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在上《变色龙》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分组讨论“谁才是‘变色龙’”这个问题时,课堂上出现了唇枪舌剑的热闹场面。有的小组认为奥楚蔑洛夫飞扬跋扈、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是“变色龙”的最好诠释;有的小组认为赫留金的愚昧无知、庸俗可笑、贪婪自私也是“变色龙”的表现;还有的小组认为围观的群众麻木不仁、胆小怕事、空虚无聊,对于见风使舵欺诈他们的奥楚蔑洛夫非但不反抗,反而还嘲笑与他们一样被剥削被压迫的赫留金,可见他们也是沙俄专制统治下的“变色龙”。学生集思广益、合作学习,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张扬,仅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现、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正如师生同在一棵苹果树下,老师要想方设法让苹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想要拥有苹果的强烈欲望,对于低处的苹果,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摘,够不着的苹果,老师要扶学生一把,更高处的苹果需要师生一起合作,借助外力(譬如一架梯子)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弘扬,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咬到苹果。
(责编 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