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英语师资培训PK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_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暑期,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的热播,在中英两国教育界掀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争论的焦点从中英教育的孰优孰劣到素质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孰是孰非,不一而足。虽然是一档娱乐节目却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启发。今年暑假,几乎同一时间,笔者有幸参加了由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培训,其间笔者身为学员亲身经历了由中美两国优秀的培训团队带来的为期三个星期的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培训。中美两国培训导师在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方法以及培训理念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让笔者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感悟颇多。对比两国培训团队之后,笔者认为两个团队有许多地方可以让同样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借鉴与思考。
  一、背景
  “欣欣教育基金会”于1997年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成立,为美国联邦批准的非营利性免税机构,目的在于提供资金,协助中国偏远贫困乡村兴建或改建与修葺学校,并长期提供关怀和服务(包括图书与电脑等物资捐助、教师培训、大学生支教等后续活动),以促使乡村学童享有较佳的读书环境,完成国民基本教育,缩短城乡差距。
  2015年7月至8月间,笔者有幸参加了基金会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11期暑期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基金会请来的美国培训师资团队是由来自“扶轮国际”的扶轮社社员Joe Hamiltom带领的三位英语语言教育、教学专家,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加州的Sara Oser、Tammy Wilk和Andrew Wyndham。同时基金会也请来了中国的师资培训团队,他们是由来自湖南长沙威肯英语学校的周卓校长带领的三位少儿英语教育以及专业培训师,分别是尹俊、杨艳和谭彩妮。
  两个教育培训专家团队在为期三周的培训过程中会有哪些精彩的火花和瞬间?又会给我们这些参加培训的小学英语教师带来哪些启示呢?
  二、中美培训PK解读
  (一)中美培训团队“教学内容”大PK
  美国团队此次专程从美国给学员老师们带来了美国的原版教育、教学专著类书籍和适合儿童阅读的英文原版绘本。培训期间美国团队的教师在课堂上用精美的绘本演绎了适合儿童的故事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以及PTR教学法等;在课下又设立了图书角,让有时间和兴趣的教师可以去借阅参考;在晚间时刻的English Corner,美国团队教师还和学员们进行英语角活动,包括向大家介绍他们中国之行的见闻、他们从事过的公益活动、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及Free Talk等。
  中国团队此次专门从专注儿童英语培训的威肯英语学校带来了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教学活动示范课和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游戏、歌曲、教学法、教师口语、英语语法以及教学理念的演讲及报告。培训期间中国培训团队的教师在课堂上用精彩生动的演讲和报告将一些实用的儿童英语教学理论和技能、课堂游戏活动等传授给教师学员们,在培训结束时用教学技能和微课大赛检验了参训的教师学员的培训成果和学习收获。
  从培训内容上看,两国培训团队都从自己团队背景和学员实际出发将适合学员和小学英语教学的培训内容设计在培训课程里。但是不难看出两国培训团队的“教学内容”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美国团队的培训内容基于学员要求又高于学员需求。培训班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参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和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能力”,而美国团队的培训内容远大于此,在关注学员的“教师”素质以外更加关注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素质,美国培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将他们的公益精神和人文理念感染给所有学员。这既符合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教育要“育人”的要求,又无形中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英语教学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而中国团队教师则在培训内容上贴合教师学员们现在普遍最需要学习的“语音、语法、口语、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实际。按需而教,以“教”带“教”——用他们的亲身示范和感受教给教师学员们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二)中美培训团队“教学形式”大PK
  两个团队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一个非常默契的“共同点”是都选择了让教师学员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培训学习,但是“小组”组合的方法和每天的培训方式却又各不相同。
  美国团队的培训是以一个游戏“Ice break”开启的。在陌生的环境下让每个教师学员在游戏任务驱动下迅速“活动起来”,半节课时间就主动认识了几乎所有的参训学员。后面的培训和分组活动就在很融洽的气氛下展开了。因为教师学员们各自的基本信息在一次“破冰”游戏中都大概互相了解了,所以给美国团队依据不同条件进行分组提供了可能。有通过不同年级组分组的、有依据不同教材分组的、有通过不同寝室分组的,甚至还有通过报数游戏进行分组的……分组形式的多样让小组变得灵活而多变,激起更多的思维碰撞。美国团队的培训在这样的步骤下进行:一个开场热身活动——English songs,Jazz chants,Rhymes等;一页每日课程的Schedule;一堂全体教师学员参与的“体验课”或“活动课”;一张每次培训课的“任务单”——课后反思(如:思考“这节课上我会把哪个理念或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日记(如:回忆“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什么问题么?”)、创新作业(如:设计“如果是你将要给更高年级进行这个Story教学,你会怎么设计教学?”)等。
  中国团队的培训开场以一场“从现在开始”的主题演讲开始。中国团队培训讲师现身说法,将自己从事近10年来的少儿英语培训和小学教师师资培训的经验与感悟展示给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学员,精彩的演讲让教师学员们感同身受,获益良多。然后是学员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摸底小调查。在中国培训团队成员依次自我介绍完毕后,用一次课间游戏,中教团队完成了小组分组——你喜欢哪位培训师,就站在其身后,每组最多六位学员。尚且有点不知所措的教师学员们一下子热闹了起来——随机分组成功。中国团队的培训在摸清教师们的“需求”后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每日不同培训课程,基本每天两个侧重点:关于教学法或技能的主题演讲报告或由部分学员参与的微型“示范课”。在每次中教团队培训过程中的互动竞赛后,都有专门负责记录各组比赛得分的培训师将每组比赛积分记录并公示,小组赛最后和个人技能大赛一样评选出优胜者,以资奖励。   三、启示
  “形式”大于“内容”是这次中美培训团队给笔者带来的直观感受。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博士作为志愿者全程陪同外教和教师学员们参与了本次师资培训,孙博士的观察更加客观,她指出中美培训团队之间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美两国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所存在的差异。
  中国团队带来的培训注重小组“合作”更注重小组“竞争”。不论是在主题演讲过程中的互动问答竞赛还是在“微型课”演示活动中的互动参与竞赛,中国团队都鼓励学员间以及小组间比赛竞争。有竞争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进步!正如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普遍具有“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扬”的“五好”特征。而中教团队每时每刻都在向学员展示如何利用好这“五好”来服务于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培训的课后作业上,中教团队以“模仿”式的Copy为主: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单词并能用所培训的游戏教学法来进行模拟教学竞赛。
  美国团队带来的培训是“大脑的变革”,不是简单的注重 “教材、教法”的培训,而是注重“思考”的培训:小组讨论、任务合作、全体参与体验、随堂反思感悟、课后创新迁移……整个培训过程都是以教师学员为主体,把时间充分地留给了学员们。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句话“Tell me,and I’ll forget. Teach me,and I’ll remember. Involve me,and I’ll learn.”21世纪的教育是思考力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美国培训团队的核心理念即“体验和启发”。
  四、收获
  目前形势下,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互联网 ”的时代,笔者认为不管是来自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老师,还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老师,大家都正在经历一个“全世界互联”的时代,知识与信息的更替是可以以“秒”为计算单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Learning to learn”是这个时代要求学生要具备的,也是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此评判中美两国培训团队的“教学”谁更胜一筹,而应从两个团队的PK中有所比较收获。
  (一)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中美两国培训团队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肯定这个而否定那个。
  美国团队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启发式体验”培训模式:不论是全体学员都能参与的TPR教学环节,还是随机灵动的分组讨论活动;不论是每次培训后用“问题”引发学员“提问”的任务单,还是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的“语言环境”营造——培训教室的布置、图书角、English corner等。这种“沉浸式教学”是基于学员为“主体”的教学培训,可以让每一位教师学员最大化地参与到培训的学习和思考当中。同时他们的劣势也在于此,因为将时间“充分”地交还给了“学生”,所以在培训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就出现了“时间到,而课未完”的局面,原本制订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这也是孙博士笑称的美国人喜欢“自由”较“散漫”的特点。美式“小组合作”适合小班化、灵活化教学。相对来说,教学效率并不高。
  中教团队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竞赛模仿式”培训模式:高效的课堂让不论是学员个体还是小组团队,总是在“你追我赶”的氛围里合作与竞争。不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对于教师学员还有学生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学习驱动力,“荣誉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竞赛活动。同时他们的劣势也在于此,因为有“winner”就有“loser”,有竞争也就有压力,如果不断出现“失败体验”,很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心智来平衡失落心理,他们能够面对这样的“压力”吗?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观察和适时引导,同时要求教师对课堂的游戏竞赛活动给予更多的思考与变革。
  在考量我国教育国情与各地实际教学情况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为我所用。正如笔者正在进行研究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市级立项课题“农村小学英语‘周任务’与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就能从此次培训中一觑中美两国培训团队不同形式的培训方法和方式,从中吸取经验。从美国团队的“任务单”设计理念与形式中吸取经验,从而为我所用,将适合我国农村地区学情的“任务单”带给学生。从中教团队的教学机智与技巧中提炼精华,将适合农村大班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出来。
  (二)创新思维, 结合实际
  我们要把自己塑造成“学习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是对教育行业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不论是国家级培训还是各省、市一级的教师培训都把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培训目标。本次暑期培训期间,中美两国的培训团队各有千秋,又各有局限,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搬,更不能只“学”不“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环境时应该具有思变和创新精神,结合各自教学实际,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实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反思此次培训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后,针对学生实际重新调整制订了课题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将“周任务”单和小组活动记录评价单相结合,创新设置了“任务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运作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无条件”自愿组合与“有条件”指导组合相结合;在实施“周任务”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将“任务单”与学生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相结合,创造性地使“任务单”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预习单”“学习纲要”“课后任务”“拓展活动”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五、后记
  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与完善中,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巧、能力、水平以及教育科研素养和教师自身素质。最后笔者分享给大家的是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的宗旨和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志成城,欣欣向荣。”欣欣向荣的中国未来在教育,欣欣向荣的教育未来在教育者手中。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黄池中心学校 243000)
其他文献
美国陆军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和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公司,计划在2017年1月试验带有5千瓦光束定向器的“机动型远征高能量激光器”(MEHEL 2.0)系统。该系统可安装在各种机动平台上使用,在开展演示工作的现阶段,是安装在“斯崔克”装甲输送车上,可以为旅级战斗部队提供新型的防空能力。整套系统包括波音公司的5千瓦光束定向器,用于探测来袭无人机威胁的K波段搜索跟踪雷达系统,以及杜克公司研制的用于干扰无人机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进入课堂,借助观察量表、录像录音等相关辅助用具,记录、分析、研究课堂的运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课堂观察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工具性、研究性,它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细化为观察点,通过这些点将课堂中的某些情境定格,以便分析、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观察背景】  ●任
关键辞:站在大竹卡峡谷入口处的江边,心情忽然变得沉重起来,似乎不敢挪动身体,感觉只要向前迈动半步,就要回到10年前那个渴望漂流的梦里。      一群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在神秘而又荒凉广袤的青藏高原上游荡,像一群孤魂野鬼,顺雅鲁藏布江而下,横贯了整个西藏。  粉红色的橡皮船,生命禁区中透支生命的划桨。激流险滩中的惊险冲击,含氧量稀薄的空气,似乎可以穿透物体的高原紫外线强光,像千万颗枪弹从天射下的冰雹
所谓思维原点,是指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进行思考、解决问题之前,对某一现象或事件早已在大脑中形成的认识或观念。这种认识、观念是基于学生的长期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受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阅历、语言发展的影响,是学生最真实、最原始的表现,影响着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基于学生的思维原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
【摘 要】围绕大概念开展科学教学,已经成为科学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厘清大概念与其他科学概念的关系,认识大概念在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基于大概念开展科学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迁移运用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维,理解科学本质,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概念;科学教学;生命世界  大概念是指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用于解释和预测较大范围自然界现象的概念,是科学领域中的核心
“9点了,还不起来喝酒!”——手机里传来罗浩的奸笑。  10年以后,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整理完“雅漂”照片,躲进太白山下已离开20年的故乡时,还是难以抵挡电波的骚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酒量越来越小,酒瘾却是越来越大了,令人烦恼。戒酒是开玩笑,“雅漂”之后间歇性“失语症”,总是不期而至,让人困扰。电话里,几位雅鲁藏布江上的生死兄弟调笑一番,看着那些老照片,心情开朗许多。  城市里要面对的东西,总比在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但在低年级教学中常出现内容狭窄、方法单一、实践缺失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通过“深挖‘资源链’,渗透爱国思想”“紧握‘教学链’,确立爱国志向”“拓宽‘实践链’,激发爱国行为”等策略,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履行爱国主义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儿童视角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
【摘 要】以儿童的立场开展科学探究,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有着重要意义。结合《神奇的小电动机》的教学而言,立足儿童视野的教学设计可运用以下策略:读“厚”教材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学定教,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搭建支架,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由此,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在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小学科学 以学定教 学习支架  近日听了《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教学内容
有这么一位活佛,文革期间还俗,结婚、生子,文革后又重新当上了活佛。他在废墟上重建了布绒那寺,收养孤寡老人、孤儿,对朋友仗义得更像一个大哥。朋友都喜欢去他那里,他的家被朋友们称为“港湾”。    初次知道四川甘孜的普布活佛,是在朋友的一本书上。书中的普布活佛被称做“绿山坡活佛”,那是因为普布活佛的寺庙在甘孜县城外一个高高的绿山坡上。  随后的日子里,随着朋友们一次次地进入甘孜、进入藏区,耳中便不时能
【摘 要】概念建构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进行概念的学习与建构,是科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原有概念,找准起点;搭建学习支架,直击难点;借助实验探究,打通堵点,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概念;建构;难点  概念建构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进行概念的学习与建构,是科学教师应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