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更好数学教育的前提。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兴趣,才能愿意研究其中的奥秘。小学数学,一定要从小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小学生在生活、游戏中探究数学知识,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研究发现,当学习的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时,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很大的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要让小学生有如同在身边一样的感觉,从而加强小学生的感知,激发小学生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去学习新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愿意学习。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有兴奋感,才愿意积极学习,才能注意力集中,不知疲劳,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才能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在学习中得到更多新知识。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征,小学生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很想像他们能聚精会神的听课。小学生通常行为约束力很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约束多,不让学生动,只被动听。一堂课下来小学生会觉得很累,很容易有厌学情绪。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要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师往往与小学生关系不好。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往往班里会有一些后进生,对待他们的态度很重要,老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较多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结合实际,让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所学的知识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这样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营造数学情景,激发小学生探索兴趣
营造合理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产生冲突。老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在新授前提出一个问题:“小红七岁,她哥哥小强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谁知道小强几岁了?”同学们有的说:“三岁”,有的说:“不对,小强是哥哥,怎么才三岁呢?”矛盾产生了,解决矛盾的欲望出现了,学生个个乐滋滋地思考起来,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所以我们要经常在关键之处,故意创设一些有矛盾的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一个大的竞争环境,教师也可以在小课堂中创造一个竞争的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情境。例如在讲授《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让男女生进行对抗比赛,先由女生出题,男生回答,再由男生出题,女生回答,看看哪队回答的又对又快!这时全班同学都已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出题人的问题和回答人的答案,强烈期盼自己的队伍获胜。学生在这种竞争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做题的方法,并受到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数学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环境与内容。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愿意学习。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有兴奋感,才愿意积极学习,才能注意力集中,不知疲劳,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才能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在学习中得到更多新知识。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征,小学生在没有兴趣的前提下很想像他们能聚精会神的听课。小学生通常行为约束力很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约束多,不让学生动,只被动听。一堂课下来小学生会觉得很累,很容易有厌学情绪。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要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师往往与小学生关系不好。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古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可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往往班里会有一些后进生,对待他们的态度很重要,老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成绩落后较多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
结合实际,让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所学的知识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这样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营造数学情景,激发小学生探索兴趣
营造合理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产生冲突。老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在新授前提出一个问题:“小红七岁,她哥哥小强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谁知道小强几岁了?”同学们有的说:“三岁”,有的说:“不对,小强是哥哥,怎么才三岁呢?”矛盾产生了,解决矛盾的欲望出现了,学生个个乐滋滋地思考起来,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所以我们要经常在关键之处,故意创设一些有矛盾的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一个大的竞争环境,教师也可以在小课堂中创造一个竞争的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情境。例如在讲授《数的奇偶性》一课时,我让男女生进行对抗比赛,先由女生出题,男生回答,再由男生出题,女生回答,看看哪队回答的又对又快!这时全班同学都已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出题人的问题和回答人的答案,强烈期盼自己的队伍获胜。学生在这种竞争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做题的方法,并受到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用数学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数学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环境与内容。为其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的、宽松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趣味化,实践化。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小常识,出数学墙报等活动。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