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什么是酒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_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习酒“十里酒城”

  曾记否?关于酒的起源,我在上一篇文章推崇“猿猴造酒说”。
  这一说法有自然合理性。酒是由粮食、蔬果等含糖物质发酵而成,此乃天注定—自然法则决定的。
  岁月迁延,这些物质总有在一个合适的环境里长久堆积的契机,于是酒就偶然出现了。而这一偶然性,不必借助人力,动物也可以完成。比如猿猴,在食物丰盛的时候,收集堆积果类,就可能无意中酝酿成酒,芳香流溢。
  猿猴先于人而存在,酒也先于人而存在。
  然而人降服了酒,也降服了猿猴。前者用的是禮,后者用的是智。人有克服自然的能力,除人之外,万物不备。
  上一篇文章,我们谈到“什么是人”是东西方哲学共享的恒久命题,但没有展开,这一次就把它展开。
  老规矩,先上酒,东方习酒。

什么是人


  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由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定义,说的是在基督纪元起始前后500年,中国、西方、印度都出现了重大的人类文化突破。
  直接点说,就是那个时候集中出现了一大批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牛人”。比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西方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有佛祖,中东有耶稣,穆罕默德也擦了个边。
  前后一千年,这个时代里涌现的一批人类圣贤,在孜孜以求地思考世界本源和人存在的价值。人存在的价值,就是指向这个问题:什么是人?
  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拦住所有的往来者,提出同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
  答案是人。但是,这个问题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自然不会这么简单。何以难解?那就是如何透过现象认识人的本质。
  “什么是人”的意思就是:人具有何种本质,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也把真正的人和浑浑噩噩的、失忆或疯狂的人区别开来?
  这一点,无论是“上帝”还是“天”都不愿意说破,因为这关乎它们的权威。然而,人类没有放弃探索,这就是“轴心时代”的最大意义。
  今天我们来看一场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中西哲学大战。
  什么是人?柏拉图认为“人是二足无毛的动物”。他是一个现象学高手,总结确实精到,其实找遍天下,除了人,可能也找不出什么其它动物“二足无毛”了。
  看上去他就要定义“人”了。可惜,他的弟子中有人不同意,把一只鸡拔光了毛扔在地上说:老师,这就是人?
  这个弟子是谁?在各种文本中,有的没有姓名,也有的说就是亚里士多德。后者有一定道理,可以姑妄听之,因为亚里士多德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很可能说完这句话就去给鸡拔毛了。
  不管这个拔鸡毛的人是不是亚里士多德,反正不会是中国人。交通不便,云汉迢迢,中西还没有相遇。不过在不久后的中国,确实有一个人站出来和他根本没听说过的柏拉图“隔空大战”,这个人叫荀子,继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也就是说,柏拉图比荀子年长114岁。荀子不认识也没听说过柏拉图,因而也不知道他说过“人是二足无毛的动物”,但他突然很神奇地站出来说:“人不仅仅是二足无毛的动物。”
  在《荀子·非相篇》里,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牲独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
  他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因为“二足无毛”。猩猩与人相似,二足直立,还会发出笑(啸)声,但人吃它的肉喝它的汤。
  说猩猩“无毛”,且不管它。反正荀子的意思就是,猩猩也是两脚直立,跟人很像,但却成为了人餐桌上的美味。
  人吃猩猩、猿猴,今天听起来有点起鸡皮,但在古代却很正常,今天世上尚存的一些森林原始族群也有捕食猿猴的习惯。在先秦时代,“猩唇”和熊掌、鹿尾、驼峰等一起位列“八珍”之中。《吕氏春秋》就说:“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关于吃野生动物的问题暂且撂下,荀子说,二足直立不是人的本质,猩猩也二足直立,却是人的食物。二足直立并且“无毛”很难找,说明这确实是人的表象特征,否则亚里士多德也不会去给鸡拔毛了,而荀子找到了最像的一种—猩猩。
人降服了酒,也降服了猿猴。前者用的是礼,后者用的是智。人有克服自然的能力,除人之外,万物不备。

  都是二足直立,但猩猩就成为人的食物,为什么?荀子说,以其有辨也—人能够分清各种事物的上下、亲疏关系。
  上下、亲疏关系是什么东西?请记住荀子是儒家先贤,所以他跟孔子本质上穿同一条裤子—他说的就是礼。
  礼是什么?是晒干了的伦理。

品质伦理


  人和猩猩不一样之处,在于人有价值观,价值观的最初表现是伦理,晒干了情感水分以后是规矩。
  大体上说,规矩就是礼。也就是说,礼其实是伦理的浓缩。
  举个例子,儿子要尊敬父亲,尊敬的根源是爱,就会表现为很多细节。儿子和父亲可以很亲昵,但不可以骂他、打他,而要恭敬孝顺。礼就是明确不可以骂他、打他,必须恭敬孝顺,但亲不亲昵,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
  公域、私域,都在伦理之中,合二为一。“法律不外乎人情”,就是这个意思。
  反过来说,伦理中包含了礼,同时包含了情感。礼用来抑制烈性,情感用来释放烈性。打个比方,薛平贵降服了红鬃烈马,而红鬃烈马又彰显了薛平贵。   所以伦理就是一种矛盾调和的结果,你“高兴怎么做”和你“可以怎么做”之间,要达成一个合适的度。在传统哲学里,在这方面做到最完美的人叫作圣人,其次是贤人、君子。人们平衡自性与天道的修养水平,用现代话语来说,这是一个人的品质。
  习酒提出了“品质伦理”这个概念,用来贯穿酒的酿造过程,也用来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把握了酒的本质,也把握了人的本质的表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中妙处甚多,等我先饮完这杯东方习酒就细细道来。
  酒是一种饮料,但不是普通的饮料。普通的饮料,溯其功能,不外乎两个,一是解渴,如水,如茶,二是好喝,如汽水,如奶茶。然而酒既不解渴,也不好喝—后者是对一般人的生理接受程度而言。
  普通的飲料,随时随地可以喝,而酒,正常情况下是在一种仪式性场合才会饮用。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亲朋聚饮。
  有朋自远方来,杀鸡畅饮,兰舟催发,都门帐饮。
  沙场大战在即,将士摔杯痛饮。
  眼前景色凄凄,思念或哀戚由心而发,饮酒遣怀。
  孤独凄清时,一浇胸中块垒,单人独饮。
  ……
  饮酒的情境无法穷举,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管列举多少,这些情境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仪式性。
  仪式性的意思是说,现实的行为,其实是指向一个不现实的意图,行为和意图之间并无必然关系,而是通过情感和想象来建立联系的。举个例子,祭拜祖先,给他们酹酒,酒和祖先没有关系,这种关系是活着的人通过内心的敬意来建立的。
  酒就是这样一种仪式性的饮料,娶妻生子,升官发财,战争取胜,佳人远行,都和酒没有关系,只是我们把心中的希望寄托在酒上了。一个人遭遇了困境,解开这一困境和酒也没有关系,但人们坚信酒在此时很有必要。
  仪式是用来确认价值、巩固身份意识的,也可以说是用来体现人的本质的。前面荀子说了,人区别于动物并超越动物,是因为他“有辨”—有伦理规范,而不仅仅是柏拉图说的那样“二足无毛”。伦理规范的产生前提是“人能群”,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人类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所以才能超越。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思想家马克思就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个人是谁,是由社会关系来回答的。比如张三,谁是张三?他的国籍,民族,籍贯,父母,子女,毕业院校,政治面貌……一大堆信息定义了张三,但这些信息说的并不是张三本身。如果拿掉所有关系,谁也说不清谁是张三,那只是一个名字。我们总是难免要填这样的表格,大部分人不会想到,这张表格就是在定位我们自己。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社会关系,就像失去了一切记忆,相当于就失去了人格。
  每个人都在一张社会关系的大网里被固定着,而处理这张大网的各个节点(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就是伦理规范。
  几乎在所有涉及伦理的场合下,都会有酒,敬天地,敬父母,敬师长,敬朋友……反之,不涉及伦理的场合,就不需要酒,比如渴了、累了、饿了、情欲升腾了……
都是二足直立,但猩猩就成为人的食物,为什么?荀子说,以其有辨也—人能够分清各种事物的上下、亲疏关系。上下、亲疏关系就是礼。

  所以我们差不多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至少在中国,酒是承载着伦理的一种物质实体,酒是用来建构社会的一种催化剂。饮酒不是为了图得一醉,否则直接饮用酒精就够了,不需要问酒好不好;饮酒是为了放大、确认、巩固情感,让彼此领略伦理关系的重要,从中感受爱、感受美。
  爱与美—这是我们生活着的价值。
  任何一种酒,除了水之外,最大的成分就是酒精。酒精是烈性的,就像红鬃烈马,代表着人来自动物性的澎湃激情。酒精是不适合直接饮用的,不仅因为它口感差,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烈性未经驯化。如果把它比作人,那就像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狂躁的失忆者。先贤已经告诉过我们人不应该是这样的,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人。
  中国最好的白酒,比如习酒,是历史的,睿智的,练达的,温润的,优雅的,折射到人的伦理修为上,是君子的,完人的。习酒,一年的酿造周期就像10月怀胎,生下来一个“婴儿”;经过至少3年的储藏老熟,就是人的受教育、社会化阶段;调酒师利用各种年份的老酒和调味酒精心勾调,是人从社会经验里得到爱与美的熏陶,以及道德体验;调好的酒再经过数年醇化,则是爱与美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完成了这一整个“成人”过程之后,它才走向了它的归宿—进入酒杯,去催化人类的伦理交融。
  在终端环节的习酒,是被礼所驯服的,是在激情上有节制的,是在品质追求上已经伦理化的。
  酒和一般饮料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生命。任何时候,透明的习酒内部都有无数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在合作,让酒液变得更醇厚、馨香、优雅,一如人类的哲学、伦理探讨在历史上不断成熟、完善。
  “君子之品,东方习酒”,这句话里包含着习酒的品质伦理,来自中国传统哲学。中国酒和其它任何国家的酒都不一样,就是因为它是一种传统价值代代贯彻的载体,体现着极为强烈的“物意二重性”。而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华部分,是来自对宇宙运行—即天道的持续深入的思考,并把思考所得折射到人类社会。它永远不会过时。
  人问,酱香习酒的味道怎么形容呢?我说,世上找不到任何对应的味道,我就自己发明一个吧,那叫社会之香,也就是伦理之香,是灵魂的香气。
  中国文明的妙处,是他国不具备的。就如这种灵魂的香气,可以用一个汉字来最贴切地标记它—“馨”。
  寻遍世上诸种语言,再没有这样的妙处。
其他文献
有一部电影叫《钢的琴》。  它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东北一家鋼厂的一名下岗工人,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  “钢”,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隐喻。  电影充满了回忆似的忧伤,充满了颇有年代感的温情。一晃,那一幕,在现在钢铁企业“去产能化”和分流安置50万人的背景下,又悄然出现。  但时代已经不同了。  作为近现代国家实力的一种“指标”
奔波数地,忙完采访,终回家中,本想安靜写稿,但楼下,电锯声一直不断传来。接着,是一截截木头砸在地上或装车运走的声音。我知道:小区物管请来了工人,他们正在紧张“善后”。  这一切,都和台风“山竹”的光顾有关。印象中,自我入住这小区7年来,每逢台风,小区内总有不少树木倒下。  “逢台风必倒”的现象,引发我的注意,它再次向我们强调一个很普通的常识:欲速则不达。  在城市生活久了,我们会发现:风来树倒,已
中国社科院研究机构近日发布“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广州在国家交通中心指数排行榜名列全国第一。图为列车驶出广州南站  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8.52%,即差不多六成的中国人属于城镇人口。这个数字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值就超过了70%。  但从绝对值看,中国的城市化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  從1949年建国开始计算
2014年12月1日,非洲首条中国标准现代化铁路在尼日利亚铺通, 中国企业培训了大批尼日利亚铁路工人。  2015年2月初,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来华签收了数份投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国政府对阿方采用中核集团新型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建设本国压水堆核电站进行资金支持的保证协议。虽然签约后阿方仍有可能引入其他核电公司竞标,但中核集团因有中国政府背书而独具优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交加持对于中国国企攫
八月的广州骄阳似火,在前往广州中新知识城南安置小区的路上,短短一段路就热得汗流浃背。然而,进入房间后,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因为空调已经早早开启了。  原来,在刚走进小区时,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配电综合班班员李彦豪就已通过手中的IPAD,远程启动了室内的空调,好让我们免受那漫长的“等待室内降温之苦”。  在李彦豪手中的IPAD里,各种家居电器的图标琳琅满目,点击不同的图标,便可执行相应的操作:为电热水壶
司马懿本不屑于为宦官后代曹操所用,被迫出仕曹操幕府,采取了“潜龙勿用”的态度。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司马懿给曹操打工12年,只当过两次军师,而且还是与别人一起出的主意。  一次是215年打下汉中张鲁后,司马懿建议进一步直捣成都,曹操说人苦不知足,“得陇望蜀”,没有采纳。据说曹操后来连肠子都悔青了。  第二次是219年,关云长攻打襄阳,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庞德战死,中原震动。曹操本人一直居住在邺(今
2011年,刚从公路局退休的张万全拿出70多万的积蓄,与人合伙向中小企业放贷。刚开始,他的确挣了不少钱,但到了2013年,好几位向他借款的老板卷钱跑路,这让张万全损失惨重。现在他还有50多万的放款没收回来。在山东冠县,和张万全有一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  同样发生在冠县的,还有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于欢刺死辱母案”。随着二审改判,这起因暴力催债引发的血案再次引发关注,不少人为“五年有期徒刑”这一改判结果
无论报道内容是关于一名非法马里移民爬上一座巴黎建筑物挽救一名幼儿,还是关于旨在驱逐50万移民的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府成立,与移民有关的头版头条已经成为欧洲媒体的主要关注。尽管问题不断得到报道—或者,更可能的是,恰恰因为问题不断得到报道—移民政策辩论迄今为止依然受困于误解和政治化。  在英国,虚假和扭曲的说法,比如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不受限制的移民正在导致工资下降,部分助推了英国退欧公投。然而,自投票以来
2018年7月,特朗普宣布提名53岁的卡瓦诺(左)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这项提名引发了一场历史性的政治风暴,并在整个社会引发巨大的分歧  “我要代表全国,向布雷特和卡瓦诺全家致以歉意,因为你们被迫承受了许多痛苦和煎熬。”10月8日晚,特朗普在白宫东厅的大法官就职仪式上,对布雷特·卡瓦诺一家说。  13周前,同样是在这个大厅里,特朗普宣布提名53岁的卡瓦诺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项
卢晓中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全国教育政策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独立或排名第一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一等奖4项。荣获“广东省首届优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