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卡瓦诺,民主党自食其果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w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7月,特朗普宣布提名53岁的卡瓦诺(左)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这项提名引发了一场历史性的政治风暴,并在整个社会引发巨大的分歧

  “我要代表全国,向布雷特和卡瓦诺全家致以歉意,因为你们被迫承受了许多痛苦和煎熬。”10月8日晚,特朗普在白宫东厅的大法官就职仪式上,对布雷特·卡瓦诺一家说。
  13周前,同样是在这个大厅里,特朗普宣布提名53岁的卡瓦诺为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项提名竟然会引发一场历史性的政治风暴,并在整个社会引发巨大的分歧。
  而卡瓦诺进入最高法院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不仅将波及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还会直接影响两年后的总统大选,甚至重塑未来几十年的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态。

狙 击


  早前安东尼·肯尼迪大法官宣布退休,使特朗普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在上任短短两年里提名两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总统。而且,同去年尼尔·戈萨奇接替同样保守的安东宁·斯卡利亚不同,由于肯尼迪在最高法院的“摇摆”角色,接替他的人选有可能将打破最高法院延续近一个世纪的意识形态平衡。
  美国最高法院设有9名大法官,往往其中8人在投票时左(自由派)右(保守派)各半,而总有1人在断案时忽左忽右,成为关键的“摇摆票”。不过,作为正统保守派的卡瓦诺接替肯尼迪后,一旦联手大法官中的“不妥协三人组”(克拉伦斯·托马斯、塞缪尔·阿利托和戈萨奇),势必会使最高法院的天平整体向右倾斜。
  卡瓦诺作为文笔优异的耶鲁大学法律博士,曾担任大法官肯尼迪的法律助理(同期担任肯尼迪法官助理的,还有比卡瓦诺小两岁的他的高中校友、牛津博士尼尔·戈萨奇),也曾多次充当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助手(其间参与过调查克林顿“白水案”及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后在小布什任内当过白宫秘书(小布什这次为他进最高法院到处打招呼)。
  过去12年里,卡瓦诺是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近年来一直是进入最高法院的热门人选。特朗普的提名公布后,共和党各派都对这一人选表示接受。民主党虽然百般不情愿,在9月初例行任命听证会上试图采取拖延战术,但收效甚微。
  然而,就在卡瓦诺的一只脚就要迈进高法大门之际,一桩突然出现的性侵指控,令其通往高法之路骤然间乌云密布。
  根据9月16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加州一所不知名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汀·福特称,她在高中时的一次聚会上,曾遭到卡瓦诺未遂的性侵犯。福特称,卡瓦诺酒后将她压在身下试图强暴,她经过反抗挣扎后才侥幸逃脱。对此,尽管卡瓦诺第一时间予以断然否认,但民主党却如获至宝般大做文章,要求白宫撤换卡瓦诺。
  福特在她的指控中,提到了4名在场证人,但是媒体采访发现,这四人都表示不记得曾经参加过类似的聚会,其中一名福特的多年好友,甚至称不认识卡瓦诺这个人。另一方面,卡瓦诺用来自辩的1982年日历上的个人活动记载,也有若干疑点。
  《华盛顿邮报》爆料一周后,又出现两起针对卡瓦诺的涉性指控,指控者包括他大学时期的女同学黛博拉·拉米雷斯和高中时期邻校的朱莉·斯威特尼克。尽管卡瓦诺对这些指控全部否认,但要求撤换他的声音也越来越高。

撕 裂


  在巨大的舆论和政治压力之下,一心为卡瓦诺保驾护航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格拉斯利,邀请福特和卡瓦诺在直播镜头前接受参议员们的询问。
卡瓦诺的“激情自辩”加上格雷厄姆“怒怼同僚”的助攻,坚定了白宫和国会共和党领导层力保其过关的决心。

  在9月27日的听证会上,福特首先出场,虽然对于那次聚会的具体时间、地点,福特都回忆不起来,但是她表示自己“百分百”确定卡瓦诺就是当年的施暴者。福特发言时表情真挚,回答询问从容镇定,谈及性侵事件,声音颤抖。几个小时下来,观者无不动容,社交网络上舆论几乎一面倒地同情福特,相关的讨论纷纷认为卡瓦诺凶多吉少。
  就在媒体普遍认为卡瓦诺大势已去时,他却靠在听证会下半场的“激情自辩”拯救了自己几近破碎的高法梦。他在开场陈词中不仅坚决否认自己是施暴者,还控诉民主党议员利用福特给自己栽上莫须有的罪名,在谈及此事对自己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时,声音哽咽几难成言。在问答环节,面对民主党议员们的严厉质询,卡瓦诺毫不客气地反驳甚至进行反问。
  随着听证会的进行,原本倒向福特的舆论天平,又被卡瓦诺一点点扳回中间点。最后帮助卡瓦诺锁定共和党人支持的,是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发言时怒火四射,痛斥民主党同僚玩弄政治,不仅试图毁掉卡瓦诺一家,还违背福特意愿向媒体暴露她的身份;称过去几周是他从政生涯中所经历的最丑恶的一段时间;最后称,任何共和党人如果投票反对卡瓦诺,就是民主党人的帮凶,是在为不择手段的卑劣行径背书。
  卡瓦诺的“激情自辯”加上格雷厄姆“怒怼同僚”的助攻,坚定了白宫和国会共和党领导层力保卡瓦诺过关的决心。听证会次日,参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和司法委员会主席格拉斯利决定启动对卡瓦诺的任命投票程序。不过,最终投票前依然风波不断,麦康奈尔在党内温和派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请FBI介入对性侵指控的限期调查,尽管此前20多年中卡瓦诺作为联邦职员已受过6次FBI的背景调查。
  为期不到一周的“补充背景调查”,并没有发现足以确认卡瓦诺性侵的证据。虽然民主党指责调查范围太小、时间太短,但是共和党执意进入最后的表决程序。10月6日下午,参议院以50比48的表决结果正式确认了卡瓦诺的大法官任命。这是1881年以来,大法官任命投票时最为接近的结果。
  共和党方面,有两人未投赞成票。其中,原本持反对意见的阿拉斯加女议员丽萨·穆尔科斯基,为了“照顾”持赞成意见的蒙大拿州联邦参议员史蒂夫·戴恩斯能不参加投票而出席女儿婚礼,最终投了相当于弃权的“出席”票。   而唯一投赞成票的民主党议员乔·曼钦,是考虑到自己本届的参议员6年任期将满,一个月后就要面临连任选举,而在自己所属的西弗吉尼亚州,选民压倒性地支持卡瓦诺。所以,他才没有加入党内其他同志的狙击阵容。

动 员


  不光是西弗吉尼亚州的选情,围绕卡瓦诺任命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已经影响了两党对中期选举的整体布局。
  由于两党都将卡瓦诺任命风暴当作核心议题,出现全国性单一议题左右各地国会议员换届的罕见局面。其原因在于,福特对卡瓦诺的指控成为美国民众最为关注的时事新闻,双方陈情听证会吸引了约2000万电视观众。在任命接近尾声时,两党民众在相信福特还是相信卡瓦诺的问题上分歧巨大,视同水火,成为中选前最牵动人心的议题。
  历史数据显示,国会中期选举有两大特点,一是投票率低于总统选举,二是总统所属的党派总是处于劣势,平均要丢掉30个国会议席。在卡瓦诺被提名为大法官之前,媒体一直在谈论“蓝色大潮”,意指民主党(代表色为蓝色)可能会在中选中掀起巨浪夺回大量席位。而共和党要想抵挡巨浪,最关键是鼓动本党选民走出家门投票,但共和党选民在投票热情上远远落后于民主党,特朗普的名字又不在选票上,所以共和党在催票的问题上一直苦无良策。
  针对福特的性侵指控,意外地帮了共和党一个大忙。在听到卡瓦诺为自己激情辩护之后,共和党支持者认为他受到民主党和媒体的双重政治迫害,一生清白,却因为大法官提名而被栽上莫须有的罪名。选民这种“为卡瓦诺抱不平”的情绪,被共和党政客们用来作为催票利器。
  卡瓦诺的任命被确认后,多个民调显示共和党选民的投票热情出现大幅提升。10月10日拉斯穆森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64%的共和党选民因为“卡瓦诺受到不公平对待”而感到“非常愤怒”,62%的共和党选民因为这次提名风波而更想在11月投下一票。还有民调显示,在两党激烈争夺参院席位的几个州里,民主党参议员的选情转差。
  不过民调数据也显示,类似的催票效应也发生在了民主党选民身上。卡瓦诺如愿披上大法官的黑袍,令大量民主党支持者认为共和党将一名性侵者强行送入最高法院;那些反对特朗普“倒行逆施”的民主党选民,又多了一个在投票日走出家门的理由。民主党人还扬言,在赢得众院选举后,会继续调查卡瓦诺。
62%的共和党选民因为这次提名风波而更想在11月投下一票。还有民调显示,在两党激烈争夺参院席位的几个州里,民主党参议员的选情转差。

  综合民调数据可以看到,在这场任命风暴的影响下,两党均可能在11月6日中期选举投票率上打破历史纪录。而选情本已岌岌可危的共和党,至少在参院竞争中可以转危为安。

影 响


  卡瓦诺任命所引发的政治风暴,不仅重塑了一个月后中期选举的选情,对两年后总统大选的形势也有很大影响。
  特朗普上任后,共和党内部矛盾不断,互相掣肘。卡瓦诺的遭遇,则促使共和党内部各派自2016年大选后首次走到一起,携手并肩一致对外。这种前所未有的党内大团结的局面,被一些人称为“共和党2.0”。随之而来的是,特朗普在共和党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基本上消除了在2020年大选中出现党内挑战者的可能性。
  任命风波对民主党阵营的2020年选情也有影响。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中,两名志在竞选总统的民主党成员—来自加州的卡玛拉·哈里斯和新泽西的科里·布克,充分利用任命卡瓦诺一事,获取了大量的媒体曝光时间,在一众民主党政客中脱颖而出,占得先机。
  卡瓦诺进入高法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华府一时的政治斗争和选举角逐,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美国的诸多方面均有所影响。比如,对于“政党不公正划分选区”问题的判决,就可能影响到大选结果,而若是推翻州司法实践中的“独立主权”原则,则会放大特朗普特赦权的作用,并潜在地削弱各州对特朗普相關人员的调查。
  目前美国一些争议较大的社会问题,如枪支控制、同性婚姻合法化、堕胎权、少数族裔教育平权、移民权益等,在通过典型案例寻求高法指导性判决时,都有可能因卡瓦诺的一票而获得倾向于保守派的结果。卡瓦诺也可以通过严格审查联邦法规,在气候变化、金融监管、网络中立性等问题上,把最高法院推向一个更加“亲商”的时代。
  值得担忧的是,在卡瓦诺任命过程中,两党政客相互攻击无所不用其极的行径,加之卡瓦诺在“自辩听证”过程中同民主党议员们的唇枪舌剑,彻底击碎了最高法院脱离党派政治的中立形象。最高法院如同经历了一场公关灾难,很难再维持公平公正的品牌形象,其未来在重大议题中所做的判决,也必将受到质疑和挑战,进而加深社会的分裂。
其他文献
2012年夏天,河南省公务员局抽调人员,分赴全省多个市、县、乡镇,就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公务员年龄结构有老化趋势,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并存在“庸、懒、散”,以及缺编、超编与混岗并存等现象。  公务员的缺编与超编  1993年以来,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中国的干部体制和干部队伍逐步进入“公务员时代”。公务员考录的根本在于把好了党
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就是丝绸。而丝绸制造技术的西传,则是丝绸之路上众多浪漫的故事之一。  據载,七至八世纪的于阗,流传着一个关于于阗国丝织业开端的传奇故事,故事说,于阗国王为获得蚕种而向东汉皇帝求亲。被许亲后,于阗国王命于阗使者私下告知汉家公主,嫁到于阗后若想继续穿丝绸衣服,就必须随身带来蚕种。公主认为有理,就将蚕种藏于凤冠之中。当送嫁车队行至边境时,守边官员依例遍搜行囊,但不敢检查公主的凤冠,蚕
有一部电影叫《钢的琴》。  它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东北一家鋼厂的一名下岗工人,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  “钢”,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隐喻。  电影充满了回忆似的忧伤,充满了颇有年代感的温情。一晃,那一幕,在现在钢铁企业“去产能化”和分流安置50万人的背景下,又悄然出现。  但时代已经不同了。  作为近现代国家实力的一种“指标”
奔波数地,忙完采访,终回家中,本想安靜写稿,但楼下,电锯声一直不断传来。接着,是一截截木头砸在地上或装车运走的声音。我知道:小区物管请来了工人,他们正在紧张“善后”。  这一切,都和台风“山竹”的光顾有关。印象中,自我入住这小区7年来,每逢台风,小区内总有不少树木倒下。  “逢台风必倒”的现象,引发我的注意,它再次向我们强调一个很普通的常识:欲速则不达。  在城市生活久了,我们会发现:风来树倒,已
中国社科院研究机构近日发布“国家中心城市指数”,广州在国家交通中心指数排行榜名列全国第一。图为列车驶出广州南站  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8.52%,即差不多六成的中国人属于城镇人口。这个数字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因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值就超过了70%。  但从绝对值看,中国的城市化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  從1949年建国开始计算
2014年12月1日,非洲首条中国标准现代化铁路在尼日利亚铺通, 中国企业培训了大批尼日利亚铁路工人。  2015年2月初,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来华签收了数份投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国政府对阿方采用中核集团新型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建设本国压水堆核电站进行资金支持的保证协议。虽然签约后阿方仍有可能引入其他核电公司竞标,但中核集团因有中国政府背书而独具优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交加持对于中国国企攫
八月的广州骄阳似火,在前往广州中新知识城南安置小区的路上,短短一段路就热得汗流浃背。然而,进入房间后,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因为空调已经早早开启了。  原来,在刚走进小区时,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配电综合班班员李彦豪就已通过手中的IPAD,远程启动了室内的空调,好让我们免受那漫长的“等待室内降温之苦”。  在李彦豪手中的IPAD里,各种家居电器的图标琳琅满目,点击不同的图标,便可执行相应的操作:为电热水壶
司马懿本不屑于为宦官后代曹操所用,被迫出仕曹操幕府,采取了“潜龙勿用”的态度。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司马懿给曹操打工12年,只当过两次军师,而且还是与别人一起出的主意。  一次是215年打下汉中张鲁后,司马懿建议进一步直捣成都,曹操说人苦不知足,“得陇望蜀”,没有采纳。据说曹操后来连肠子都悔青了。  第二次是219年,关云长攻打襄阳,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庞德战死,中原震动。曹操本人一直居住在邺(今
2011年,刚从公路局退休的张万全拿出70多万的积蓄,与人合伙向中小企业放贷。刚开始,他的确挣了不少钱,但到了2013年,好几位向他借款的老板卷钱跑路,这让张万全损失惨重。现在他还有50多万的放款没收回来。在山东冠县,和张万全有一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  同样发生在冠县的,还有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于欢刺死辱母案”。随着二审改判,这起因暴力催债引发的血案再次引发关注,不少人为“五年有期徒刑”这一改判结果
无论报道内容是关于一名非法马里移民爬上一座巴黎建筑物挽救一名幼儿,还是关于旨在驱逐50万移民的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府成立,与移民有关的头版头条已经成为欧洲媒体的主要关注。尽管问题不断得到报道—或者,更可能的是,恰恰因为问题不断得到报道—移民政策辩论迄今为止依然受困于误解和政治化。  在英国,虚假和扭曲的说法,比如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不受限制的移民正在导致工资下降,部分助推了英国退欧公投。然而,自投票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