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内容繁杂、涉及层次多,同时又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培养一线“技术岗位型”人才的需要。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战略决策,以及应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生源)的变化,推进《货币银行学》课程技能教学迫在眉睫。
关键词:高职 《货币银行学》 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70-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的增强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货币银行学》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推进本课程技能教学,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1 《货币银行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性的知识多,导致了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的讲,要求学生一味的听、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同时学生会觉得这门课程很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2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
《货币银行学》课程在经济类专业属于必修考试课,因此学校一般都会要求以出试卷方式来考核学生,试题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时搞突击式复习,不但能及格而起还能取得“高分、好成绩”。这对全面考核学生的心智和操作技能存在欠缺。
1.3 侧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际金融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金融专业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整个学科体系中侧重于理论内容的传授。实际上金融企业对于高职类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更侧重于“会做、知道怎么做”,而不是去做理论研究和分析。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传授对学生的就业貢献大打折扣。
2 当代高职学生特点及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有力的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1999年高考扩招,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当前很多本科院校又增添了三本招生,这就使得现在的高职学生生源素质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主动性低、方法欠佳,学习上不够刻苦,还常常伴随有自卑、厌学、焦虑等情绪。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生比同龄的大学本科生较早地面临着择业及社会化的问题。他们在理论知识上比不过本科生,如果在技能操作方面再逊于本科生,那么他们的就业问题将无法想象。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及考核形式单一的模式已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3 本人在《货币银行学》技能教学中的尝试
3.1 金融实事分享,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及探知欲望
随着21世纪各国经济高速发展及之后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金融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能及时吸收并充分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而且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
教师在授课中设计一个“财经新闻播报”环节,提前要求学生准备,课下搜集金融新闻事件,每次课安排两名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将其准备的内容跟同学分享。通过这个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融会贯通的能力。
3.2 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技能培养
(1)平等自由式发言,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掌控课堂。借鉴国外课堂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课堂允许学生打断,随时提出问题和质疑。当教授过快未能将知识点充分解释说明时,学生可以提出要求重新讲解或者细致解释;经济学的分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师分析结果不同的理论,或者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师生间可以平等地讨论。
(2)增加互动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某个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做点评,并对关键知识点给予讲解。这样既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本课程的趣味性。
(3)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证券公司开立证券账户实际操作;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3.3 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体系
(1)考核思路:综合化,是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
(2)过程化: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讨论、写论文、金融机构调研及介绍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内涵与外延,又给学生从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考核形式:
课程总成绩=70%卷面成绩+30%平时成绩。
卷面成绩=60%基础理论知识成绩+40%技能考核成绩。
平时成绩=15%课堂考勤+15%金融机构调研及介绍+30%平时作业+15%财经新闻播报+15%论文作业。
参考文献
[1] 马一民.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浅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2] 张文颖.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经济,2006(6)
[3] 陈修谦.拓展理财素质的金融学课程改革初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
[4] 刘小芹.定单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5] 王明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 《货币银行学》 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070-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的增强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货币银行学》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推进本课程技能教学,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1 《货币银行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性的知识多,导致了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的讲,要求学生一味的听、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同时学生会觉得这门课程很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2 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
《货币银行学》课程在经济类专业属于必修考试课,因此学校一般都会要求以出试卷方式来考核学生,试题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时搞突击式复习,不但能及格而起还能取得“高分、好成绩”。这对全面考核学生的心智和操作技能存在欠缺。
1.3 侧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际金融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金融专业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整个学科体系中侧重于理论内容的传授。实际上金融企业对于高职类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更侧重于“会做、知道怎么做”,而不是去做理论研究和分析。这就导致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传授对学生的就业貢献大打折扣。
2 当代高职学生特点及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有力的挑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1999年高考扩招,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当前很多本科院校又增添了三本招生,这就使得现在的高职学生生源素质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主动性低、方法欠佳,学习上不够刻苦,还常常伴随有自卑、厌学、焦虑等情绪。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生比同龄的大学本科生较早地面临着择业及社会化的问题。他们在理论知识上比不过本科生,如果在技能操作方面再逊于本科生,那么他们的就业问题将无法想象。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及考核形式单一的模式已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3 本人在《货币银行学》技能教学中的尝试
3.1 金融实事分享,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及探知欲望
随着21世纪各国经济高速发展及之后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金融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能及时吸收并充分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而且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
教师在授课中设计一个“财经新闻播报”环节,提前要求学生准备,课下搜集金融新闻事件,每次课安排两名学生在上课前5分钟将其准备的内容跟同学分享。通过这个环节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融会贯通的能力。
3.2 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技能培养
(1)平等自由式发言,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掌控课堂。借鉴国外课堂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和学生通过经常性的交流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课堂允许学生打断,随时提出问题和质疑。当教授过快未能将知识点充分解释说明时,学生可以提出要求重新讲解或者细致解释;经济学的分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师分析结果不同的理论,或者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师生间可以平等地讨论。
(2)增加互动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某个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自学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最后由老师做点评,并对关键知识点给予讲解。这样既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本课程的趣味性。
(3)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去证券公司开立证券账户实际操作;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通过这样的课程安排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3.3 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体系
(1)考核思路:综合化,是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
(2)过程化: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讨论、写论文、金融机构调研及介绍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内涵与外延,又给学生从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考核形式:
课程总成绩=70%卷面成绩+30%平时成绩。
卷面成绩=60%基础理论知识成绩+40%技能考核成绩。
平时成绩=15%课堂考勤+15%金融机构调研及介绍+30%平时作业+15%财经新闻播报+15%论文作业。
参考文献
[1] 马一民.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浅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2] 张文颖.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经济,2006(6)
[3] 陈修谦.拓展理财素质的金融学课程改革初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
[4] 刘小芹.定单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5] 王明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