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是一门具有高难度、高挑战的科目,为了解除学生数学学习的压力和困惑,教师就要善于掌握教学方法,善于利用情境引导、兴趣激发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状态中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来开展高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效教学;高中数学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值得深入思考与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气氛沉闷、师生貌合神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情节严重、学习效果较差. 高中数学教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不合理导致的,作为一项高考主科目,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数学教学模式做出思考与总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带动,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 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
情境教学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挑战与突破,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情境,将学生自然带入情境中,自觉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与探究中. 培养学生将原理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产生莫大的学习热情,达到兴趣引导、高效教学的目的.
情境教学法不仅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数学教师作为教学责任主体,引领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思维状态、学习体验,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教学课堂.
[?]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 立足于“认知冲突”开展情境教学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总结出: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则是脑海中数学知识系统构建与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思维认知的特点,将其作为情境教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取代传统的直接提供问题答案的方式,转向通过情境创设,本着引导、启发的理念来面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教师通过引导、观察、分析、概括与总结等模式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为学生创设认知情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思维得到培养和锻炼.
例如:在最常见的函数知识的学习中,关于“函数奇偶性”的知识点,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函数y=f(x)为奇函数,那么f(-x)=-f(x),也就是f(x)=-f(-x),此时提出问题:若y=f(a x)是奇函数,则结论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接到问题后,立即陷入了思考状态,纷纷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发表看法,一些学生说f(a x)=-f(a-x),另一些学生则持完全不同观点,f(a x)=-f(-a-x). 两种观点一出现,同学们开始兴奋起来,思维也变得越发积极活跃,此时,教师可以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奇函数定义进行证明.
因为y=f(a x)是奇函数,所以,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现假设点M(x,y)是该图象上的任意一点,那么M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N(-x,-y)也在图象上,将N点带入图象,则得出:-y=f(a-x),则:y= - f(a-x),所以,如果y=f(a x)是奇函数,则有f(a x)=-f(a-x).
经过问题情境创设、逐步引导、逐层分析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扎实地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抽象思维的辅助与支持,然而,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并非每一名学生都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难点,很多学生正是由于缺乏这种空间思维能力,才使得在立体几何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这些苦衷,积极采用形象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辅助工具,为学生创设形象、清晰的空间立体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配合学习.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往往会混淆“任意一条直线”和“无数条直线”的区别. 对此教师可以启动多媒体的CAD画图软件,或者其他与图形相关的软件,用形象逼真的画面来解除学生的这一思想误区.
图1
在图1中,AB与平面a相交,已知AB⊥BC,∠ABC=90°,但是,AB却不一定同平面a垂直,据此如果平面a上的一条直线MN∥BC,那么AB⊥MN,但是,平面a上的另一条直线PQ与BC不平行,则AB不会同PQ垂直,也就是说AB不一定会同平面a垂直.
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空间立体几何的学习乐趣,变抽象的讲述为形象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创造生活情境,兴趣引导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规律的分析与总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走向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原理知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原理的神奇,从而带着一种尊崇的心理态度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究中,以此来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尽量列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被学生所熟识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课之前,为了使学生对概率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假设一个大型商场举办了一个抽奖活动,在一个抽奖箱中,放入四个中奖券,以及五个感谢券,那么众多的消费者从中任意抽券,中奖的概率是多少呢?不中奖的概率又是多少?
学生听到了抽奖中奖的生活实例,好奇心丛生,立即投入知识探究的听课状态中,从而开始了对概率知识的探究.
教师也可以接着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权威调查显示:玩网络游戏的学生近视的概率要比不玩的学生的概率高出40%,你们怎么理解这个40%,是通过怎样的统计方式得出的呢?
学生听到这些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后都不禁睁大了双眼,教室里立刻一片肃静,学生好像都在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师开启关于“概率”的知识讲解与探究,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
4. 故事情境引导,激发热情
数学知识原理的发现具有偶然性,又体现出必然性特点. 为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通过故事一方面向学生传达知识发明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知识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小的时候同大家一样,古灵精怪、十分淘气,一天老师给他出了一道数学题来惩罚他,那就是1 2 3 …99 100等于多少?可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是,高斯很快就得出了结果,而且是正确结果. 学生听到了这一问题,都睁大了眼睛,开始冥思苦想如何解答问题,一些机智聪明的学生也很快算出了结果,也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无法得出结论,所以跃跃欲试地想要知道问题答案.
教师可以借着学生既兴奋又困惑的状态,来自然引出关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课程,并告知学生,学了这一知识点后,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学生听到了教师的这番话语,都纷纷集中注意力,等待新课程的开启,这样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情境的引导和带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境状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带着兴趣和热情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效教学;高中数学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值得深入思考与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气氛沉闷、师生貌合神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情节严重、学习效果较差. 高中数学教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不合理导致的,作为一项高考主科目,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数学教学模式做出思考与总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带动,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 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
情境教学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挑战与突破,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情境,将学生自然带入情境中,自觉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与探究中. 培养学生将原理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产生莫大的学习热情,达到兴趣引导、高效教学的目的.
情境教学法不仅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数学教师作为教学责任主体,引领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思维状态、学习体验,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教学课堂.
[?]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 立足于“认知冲突”开展情境教学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总结出: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则是脑海中数学知识系统构建与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思维认知的特点,将其作为情境教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取代传统的直接提供问题答案的方式,转向通过情境创设,本着引导、启发的理念来面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教师通过引导、观察、分析、概括与总结等模式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为学生创设认知情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思维得到培养和锻炼.
例如:在最常见的函数知识的学习中,关于“函数奇偶性”的知识点,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函数y=f(x)为奇函数,那么f(-x)=-f(x),也就是f(x)=-f(-x),此时提出问题:若y=f(a x)是奇函数,则结论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接到问题后,立即陷入了思考状态,纷纷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发表看法,一些学生说f(a x)=-f(a-x),另一些学生则持完全不同观点,f(a x)=-f(-a-x). 两种观点一出现,同学们开始兴奋起来,思维也变得越发积极活跃,此时,教师可以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奇函数定义进行证明.
因为y=f(a x)是奇函数,所以,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现假设点M(x,y)是该图象上的任意一点,那么M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N(-x,-y)也在图象上,将N点带入图象,则得出:-y=f(a-x),则:y= - f(a-x),所以,如果y=f(a x)是奇函数,则有f(a x)=-f(a-x).
经过问题情境创设、逐步引导、逐层分析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扎实地理解和掌握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抽象思维的辅助与支持,然而,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并非每一名学生都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难点,很多学生正是由于缺乏这种空间思维能力,才使得在立体几何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这些苦衷,积极采用形象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辅助工具,为学生创设形象、清晰的空间立体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配合学习.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往往会混淆“任意一条直线”和“无数条直线”的区别. 对此教师可以启动多媒体的CAD画图软件,或者其他与图形相关的软件,用形象逼真的画面来解除学生的这一思想误区.
图1
在图1中,AB与平面a相交,已知AB⊥BC,∠ABC=90°,但是,AB却不一定同平面a垂直,据此如果平面a上的一条直线MN∥BC,那么AB⊥MN,但是,平面a上的另一条直线PQ与BC不平行,则AB不会同PQ垂直,也就是说AB不一定会同平面a垂直.
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空间立体几何的学习乐趣,变抽象的讲述为形象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创造生活情境,兴趣引导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规律的分析与总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走向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原理知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原理的神奇,从而带着一种尊崇的心理态度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究中,以此来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尽量列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被学生所熟识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课之前,为了使学生对概率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假设一个大型商场举办了一个抽奖活动,在一个抽奖箱中,放入四个中奖券,以及五个感谢券,那么众多的消费者从中任意抽券,中奖的概率是多少呢?不中奖的概率又是多少?
学生听到了抽奖中奖的生活实例,好奇心丛生,立即投入知识探究的听课状态中,从而开始了对概率知识的探究.
教师也可以接着列举生活实例:根据权威调查显示:玩网络游戏的学生近视的概率要比不玩的学生的概率高出40%,你们怎么理解这个40%,是通过怎样的统计方式得出的呢?
学生听到这些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后都不禁睁大了双眼,教室里立刻一片肃静,学生好像都在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师开启关于“概率”的知识讲解与探究,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
4. 故事情境引导,激发热情
数学知识原理的发现具有偶然性,又体现出必然性特点. 为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通过故事一方面向学生传达知识发明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知识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小的时候同大家一样,古灵精怪、十分淘气,一天老师给他出了一道数学题来惩罚他,那就是1 2 3 …99 100等于多少?可是出乎教师意料的是,高斯很快就得出了结果,而且是正确结果. 学生听到了这一问题,都睁大了眼睛,开始冥思苦想如何解答问题,一些机智聪明的学生也很快算出了结果,也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无法得出结论,所以跃跃欲试地想要知道问题答案.
教师可以借着学生既兴奋又困惑的状态,来自然引出关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课程,并告知学生,学了这一知识点后,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学生听到了教师的这番话语,都纷纷集中注意力,等待新课程的开启,这样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需要情境的引导和带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境状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带着兴趣和热情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