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点点 一点点改变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数学习题的巩固和训练,为了兼顾班级学情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当对教材的部分习题进行适当改编,使学生在练习中对数学概念或性质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习题练习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改编实践
  【案例1:等积变形】
  原题呈现:
  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改编后:
  问题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张纸上空白部分的面积相等吗?
  
  问题2:明明纸上所画直条的宽度是4cm,那么空白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问题3:冬冬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上又重新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是4cm)。这时空白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问题4:明明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上又重新画了一些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是4cm)。这时空白部分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
  
  改编解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题目进行一题多变、引申发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题目的数学思想。问题1将学生的视角直接指向空白部分的面积大小,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适度降低了难度,学生更易想到将空白部分整合到一起直接比较,并为问题2求空白部分的面积埋下伏笔;问题3是个创新变式,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同底等高的长方形来解决,无形中又转化成了问题2;问题4是对前面的巩固,更是通过量的变化突出了转化策略的价值。整个过程转化不断,精彩不停,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中的趣味和挑战,让学生在变通思维中实现了知识的纵向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思考能力发生飞跃。
  【案例2:等长变形】
  原题呈现:
  1.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改编后:
  出示:比较下面三个问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需要转化?如何转化?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改编解读:此次改编并不改变习题原来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注意点、巩固知识。问题1属于典型的等长转化习题,是对转化策略的一次巩固运用,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将两个图形相应的线段进行平移转化成3×3的正方形,从而比较周长。
  
  课上有学生是这样转化的(如上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比较并指出:要求面积,转化前后必须保证面积不变;要求周长,转化前后必须保证周长不变,这就是数学上的等积转化和等长转化。当然对于问题1,教师设疑:一定需要转化才能解决吗?学生发现直接数方格也能较快解决,这时教师则给予肯定,打破学生盲目的“今天学什么策略就一定要用什么策略”的思维定式,并提醒学生遇到问题需灵活运用策略。问题2中2个图形的部分边线不在方格纸上,直接数格子难以解决,逼着学生非转化不可,在巩固“等长转化”之余,与问题1形成对比,突出了转化策略的价值和必要性。而问题3再次回到例题,关注两个图形的周长,此时需要转化、数格子和计算等相结合才能解决问题,再次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
  二、进一步探思
  综观上述2个案例,正如乔布斯所言:“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某些小小的改变,小小的创新,展现的就是不一样的风景。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微小的改变是一种策略,折射出来的却是一种大智慧,成就的更是一番真精彩。
  1.铺桥搭路,润物无声。在教材习题中,有些知识是显现的,直接体现在练习中,而有些知识、思想、方法却隐藏在练习的背后。教师要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知识点,可将原先習题改编成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针对性的呈现方式,一步步为学生铺桥搭路,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成就感,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契机。具体来说,如上文中的例1那样,如果直接给出问题4,学生必定一片茫然,但若从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学生在参与解答这些问题中发现,原来那个难题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贯通,从而产生一种自我发现的满足与自信。这便是“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即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不是告知答案或思路。
  2.拾遗补缺,厚积薄发。课本中的某些习题因版面等因素,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 读透每一道习题的内涵,并有效处理,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巧妙地补充习题,使习题有深度、有厚度,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就上文例2而言,练习时仅停留在学生知道平移线段即可转化这一步,就失去练习本题的价值。这时需要习题的再度开发,问题2、3的解决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不难看出, 教师对教材中的习题稍作补充, 就能使习题的作用变得更大, 效果更好,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 练有所得, 能有所长。
  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编,围绕其核心价值部分进行引申、挖掘,通过变化增强习题的多样性、梯度性、综合性,这样不仅能让习题增值,而且能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其他文献
白三往前走,不答理。但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说:“他如果是我的外甥,他一生下来,我就把他溺死在便桶里!”  白雀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边扔东西,一边大哭。…  四离过年还有几天,白雀将一封信从口袋里取出,问桑桑:“桑桑,你还肯帮你白雀姐姐的忙吗?”  桑桑连忙点头。  白雀把信到桑桑的手上,然后顺手给他端正了一下他头上的那顶棉帽:“送给他。”  桑桑拿了信,飞跑而去。  桑桑知道这是一封什么样的
香菱听了,正欲答话,只见晴雯忙忙的走了进来,笑道:“好姑娘们,你们俩人的梯己我都听见了。你们两个人悄默声儿的回家去,怎么就瞒的我风雨不透的?难道我们就不是人儿,就不肯把我們带到家里去走走儿呢?”黛玉听了笑道:“你那个脾性儿,谁还不知道呢,若是早告诉了你,你早急的受不得了。如今你也不用着急,再过些日子,我自然也要差你去走一回呢。”晴雯笑道:“我才听见姑娘说宝姑娘有了喜,不知可是大喜呀小喜呢?”黛玉听
涟漪层叠世间的牵绊,漾涤倒影中的孤单。她凝眸流波中碎裂的璀璨,泪水裹挟思绪万千。  他們邂逅杏花河畔,如烟柳絮纷扬缠绵,风月艳羡他们的亲昵无间。她挽着他的臂弯,在爱的幽梦里沉湎。  世事随季节交替变迁。那天,滂沱大雨模糊了地平线。她撑着小紫伞,如往常赶往相约地点。夜渐晚,他却没出现。  五天五夜的失联,他的头像亮闪:“橙,我在汶川灾区抢险……”信息中断,他来不及说再见。  牵念穿越几千里蔓延,扯疼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估算教学和口算、笔算结合编排。这样编排的意义在于学生可以借助估算初步评估运算结果的范围,能及时发现笔算的错误,同时,已有的口算、笔算经验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笔算、估算“三算一体”的计算能力。  一、因算育估——培养估算意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的估算计算;另一种是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对准确计算的结果
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成就大写青春担当”一课,以通过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助其增强政治认同。  一、聚焦科学精神,规划环节设计  本节课,笔者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因果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联想思维三大思维方法,进行判断、推理、类比、创新,深化教材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石黑一雄写尽了平凡人在战争和历史大势面前的无力,他们不倾诉,也不愤怒,面对死亡、耻辱和无尽的战后创伤,他们只是领受。但这样的克制却使得读者更难忍受——最痛的怕就是这样无声的悲恸。  风格  在日本气息和英式风情间切换自如  2017年10月6日,石黑一雄以黑马姿态荣获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石黑一雄,英籍日裔,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6岁时因父亲工作移居英国,而再次回到日本,已经是1989年了。  
宝玉在外站了良久,正要发火,忽又转念想道:记得那年叫门开迟了,误踢了袭人一脚,至今后悔。正在思想,忽听“哗啷”的开了门,抬头一看,见是晴雯,不觉喜形于色,亏了不曾造次,忙拉了他的手,笑道:“今儿晚上,我可再放不过你去了。”晴雯忙打了个手势儿,不许他乱说,怕人听见的意思。宝玉笑着拉了晴雯便往里走,问道:“二位奶奶起来了没有?”晴雯道:“我们也是才起来,梳完了头,还没上去呢,也不知奶奶们起来了没有。”
就跟昨天早上一样,我们三个一起吃过早餐,然后去料理鸟室。直子和子穿上有兜帽的黄色塑胶雨斗蓬。我在毛衣上面加一件防水风夫。空气潮湿而寒冷。马儿们也像避雨似的挤到鸟屋头。静静地靠在一堆。  "一下雨就冷起来啦。"我对玲子说。  "每下一次两,天气就渐渐燮冷。不知不觉就下雪了。"她说。"从日本海飘来的云在这一带降下许多雪,又再穿过对面海去。"  "鸟兕们在冬天怎么办?"  "当然搬进室内去了。你总不至于
張炜简介  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原籍山东栖霞。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80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
第三 回  黄泉路母女巧相逢  青埂峰朋友奇遇合  话说尤三姐拉了香菱到里间房内,悄悄的笑道:“好妹妹,我有句话对你说,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闻甄老伯已修成半仙之体,凡属同道之人断无不认得之理。你可替我问问柳湘莲的下落。”香菱听了,不由的笑起来。正欲怄他玩笑,只见黛玉笑嘻嘻的进来道:“好话不背人,你们有什么私话在这里说来了。”尤三姐见有人来,也没细看是谁,是从后门走了。  这里香菱笑着将尤三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