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判“科研要走在前头”的反动谬论
【出 处】
:
中国激光
【发表日期】
:
1976年3期
其他文献
为满足激光应用系统中高分辨率、高帧频、大动态范围要求,使用常规CCD作为探测器设计了一种高速相机成像系统。介绍了行间转移面阵CCD芯片KAI-2020D的工作原理、时序信号的产生及驱动、双路图像数据的整合及输出电路设计;采用高度集成视频处理芯片产生各高速时序信号并使用高速驱动器以满足水平转移信号驱动要求;采用控制器内部的存储器实现图像数据的整合和异步降频等信号处理;通过电子快门实现曝光时间的数字控制以克服CCD固有动态范围不满足入射光强变化范围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该相机系统的曝光时间5级可调,单级曝光时间
在铸铁表面Fe-C-Si-B激光共晶合金化层上获得了许多表征非晶态的白亮层,其中最大的占整个熔池面积的80%以上。共晶基体外延生长层的突然中断是得到白亮层的首要条件。经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白亮层由结构不同的三个亚层组成:表层为均匀的纳米晶,中部为非晶态,底层是不均匀的纳米晶。
为了解决复杂环境下红外人体目标分割应用中当前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方法常出现的噪声适应性差、目标边缘细节模糊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PCNN方法。根据红外噪声特点,利用加权均值滤波和各向异性高斯滤波设计了模型反馈输入域的权值矩阵;采用改进的拉普拉斯分量绝对和表示PCNN的连接强度参数,从而实现了该参数的自适应设置;用点火区域平均灰度值构建动态阈值的方法,实现了PCNN模型的迭代控制。对IEEE
在激光器出现之后,人们立刻对海洋学研究中应用激光装置产生了兴趣。在此以前,已经有了很多海洋光学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将光学方法用于海洋学的巨大可能性的可靠建议。激光器是能在窄光谱区辐射光信号的仪器,它具有大能量和高度空间方向性,在海洋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海水的光特性测量、这些特性的空间不均勻性、水下观察、波浪的参数测量等等。本文按上述的问题,对1968年以后国外资料上出现的文章进行综述。
期刊
杂散光是影响显微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光学镜面加工及光学镜面清洁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镜面散射,这部分镜面散射所带来的杂散光影响不可忽视。以放大倍率为20×,数值孔径为0.49 的显微物镜为基础,利用TracePro 光学分析软件,建立了黑斑法测量显微物镜杂散光系数的仿真模型,对照明数值孔径、照明视场以及黑斑位置三个影响杂散光测量条件的因素进行仿真探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表面粗糙度(2、5、10、20 nm)和表面颗粒污染水平(230、500、750)对不同NA 显微物镜杂散光
In this Letter, an efficient bidirectional differential phase-shift keying (DPSK)—DPSK transmission for a ultra-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multiplex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is proposed. A single 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 at the optical network unit (ONU
组成与结构呈特定分布的微结构可控印刷是实现小型化、集成化非线性光学器件的关键技术。本工作以镍网为阳极并以钠钙玻璃(SLG)为盖玻片,通过显微热极化工艺印刷出在微米尺度下具有空间和几何可控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SLG。微结构的二次谐波生成(SHG)与显微热极化过程中SLG样品、镍网和SLG盖玻片之间所形成的阳极夹层的介质阻挡放电(DBD)密切相关。结果表明:DBD诱导了SLG样品和覆盖层中强度呈几何形状分布的内部电场;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和Raman光谱证实微结构SHG图案的产生归因于SLG的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