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望子印象

来源 :时代文学·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初与罗望子的相识,多少有些滑稽,真人和名字搞混了。20世纪80年代有很多轰轰烈烈的事,记得有两件事突然流行起来,一个是上海的“甲肝”暴发,势头凶猛,传得有鼻子有眼,非常吓唬人,一桌上吃饭,听见上海口音就担心。还有一个是新冒出一拨批评家,都是青年才俊,都是双打选手,吴亮、程德培、张陵、李洁非、王干、费振钟、汪政、晓华,批评文章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是这帮家伙的文字。
  当时《雨花》在无锡开了一次笔会,我作为文坛新人有幸参加,有幸遭遇一些当红的文学新星。王干和费振钟此前见过,不用介绍。大多数不认识,胡乱握手,汪政和罗望子是一起来的,我不知道汪政和晓华是一对夫妇,想当然地认为那个与汪政一起过来的人,就是晓华。因为其他双打选手都是男的,根本没想到还会有混合双打。那时候,汪政和罗望子形影不离,很亲密,都是苏北的,都是同学,都还有点儿稚气未脱的学生模样,王干和费振钟就是同学搭档,我自以为是地认定这两人也是。
  一错很多年,后来汪政夫妇到我们家来做客,才把这个结解开。罗望子的本名叫周诚,这个名字也让人纠结,跟他认识又过了很多年,才知道这个本名。作家一旦用笔名成名,本名就是问题。甚至我写这篇文章,也要再琢磨一下,才敢最后确定。毫无疑问,罗望子和周诚很容易引起混乱,拿稿费和买机票必有麻烦。我们单位当官的经常换,我敢肯定,领导同志也会有跟我一样的困惑。
  第一印象往往会有错误,首先是把名字搞混了。其次,是觉得这人老实。那次无锡会议,与会的青年批评家特别不老实,一个个气焰嚣张,一个个咄咄逼人,都荷尔蒙过盛,都语不惊人死不休。上海的李劼、杭州的盛子潮、我们江苏的王干和费振钟,还有汪政,不说是出口伤人,反正是已经伤了人。那年头刚流行文学批评的“砍”,这帮家伙一个个都不是善茬儿,一个个不怀好意。可怜参加对话的诸位中年作家,本来还想听番恭维,获得几句好话,结果风马牛不相及,被批评得鼻青脸肿,最后只能靠喝酒碰杯解决分歧。
  印象中罗望子也是青年批评家一伙,基本上没听他说什么。当然,我也没说什么,在一个吵得一塌糊涂的会议上,要是你一点儿声音都没有,那么就等于没参加这个会。所以我认定那位被误认为是晓华先生的罗望子,是个很安静的人,老实本分,文章写得不错,有一点儿内向,有一点儿拘谨,既老实又本分。
  事实证明这些印象相当不靠谱,根本对不上号。我们熟悉以后,想到了当年就忍不住笑,什么安静,什么内向和拘谨,包括老实本分,最多只有一点点,基本上都用在了伪装上。大家有機会一起打扑克,他总是欺负我水平低,看不入眼,一举一动都像是在调戏妇女,很不正经,很不严肃。因为趾高气扬的激动,因为太使劲掼牌,他的牌常常会飞到桌子外面。跟他打牌,好像从来没赢过,他赢了我也未必太高兴,欺负是欺负了,对手太弱,胜之不武。
  罗望子和荆歌同时进入省作协创作组,平日里,一个生活在苏北,一个生活在苏南。晚辈总是要吃些亏,与苏童和我相比,连作协房子他也没分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他们为止说没有就没有了。这很像旧时大户人家娶小妾,好丑不管,老少不论,先入一天为大,不服气也没办法。事实上,我们真正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打牌的次数更少,虽然同一口锅里吃饭喝汤,平心而论,说熟悉熟悉,说不熟悉真不太熟悉。他好像是能喝些酒,我不善饮,就算在一起喝酒聊天,也屈指可数。
  其实我挺羡慕他不在南京,南京说起来是省城,是相对大的城市,省内大多数作家都集中到此地。这种成群圈养未必就是创作的最好状态,未必就有利于作家写作。写作者还是孤独一些好,最好没有干扰。大隐隐于市,真是有能耐的高人,在闹市也能写出传世的作品。我们都是些很普通的俗人,真要有可能隐居,真要静下以来,彻底躲避都市生活的热闹,对写作显然更有帮助。
  我一直在想,罗望子和在南京的作家们写的东西明显不一样,是否与他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依然坚持生活在苏北县城,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至今日,经济生活高度发展,有了银子,有了声望,在哪都一样,在哪都可以牛气。天高皇帝远,作为当地的文化名人,他在那如鱼得水,进退自如,活得很潇洒,早已自成了一方诸侯。
其他文献
一进门,父亲还没站稳脚,就让我找来一个闲置的花盆,将那墩麦苗小心翼翼地栽了进去。  我瞅着就笑:“你种了一辈子麦子,还没种够啊?”  父亲专注地浇着水,说:“你爹这辈子啥花花草草都不稀罕,就喜欢种麦。”  我没好气地说:“麦子长在地里,你把它栽进花盆,能挪活吗?”  父亲说:“不种咋知道?”  我没敢再打击父亲的兴致。父亲能跟我进城已是迫不得已了。乡下的弟弟把旧房拆了,要盖新楼房。父亲一时没有了去
提到锄头的时候  就想起自己的生日  准确的生辰时日父母都记不清了  只有自己给自己创造  為了填报个人信息  必须有明确的出生日期  不论是否准确  锄头和生日有着因果关系  事实确实如此  至于锄头,挖地三尺寻觅  也无法找到我编造谎言的理由  它的确是用来开挖的  比如开垦荒地  比如探究土地的墒情  除了锄头  那时节还没有适合的工具  在追根溯源的事物面前  人显得渺小,而锄头的力量  
寺院的阳光  今年春来早,我坐在寺院的空地上  闭目养神,阳光晒着我  也晒着翻开的一卷经书  和甬道旁几尊安静的佛像  寺院的阳光很久不曾这么暖了  它晒着我花白的头发  也晒着搬家的蚂蚁  和墙根下一丛返青的小草  我还相信寺院的阳光百毒不侵  它晒着我肺叶上一块阴影  也晒着过敏的喘息  和一只鹰在天上动情的盘旋  我终究是要离去,梵音洗过耳朵  寺院阳光晒着爽净的肉身  也晒着我放下的原罪
小说:  真实与虚构,《西藏文学》1994.5  顿珠,《西藏文学》1995.1  拉贝次仁,《西藏文学》1995.3  失去家园,《西藏文学》1995.5  锅庄,《青海湖》1996.2,《小说选刊》1996.5,获青海省建国50周年优秀作品奖  儿马明扎,《青海湖》1997.3  雪青色的洋卓花,《青海湖》1997.8,首届青海青年文学奖  鸳鸯手套,《西藏文学》1997.4  壁柜里的爱情,
晨跑  树梢的新芽连夜悄悄长高  鸟叫得我的心狂跳  按预设的目标奔跑  在想你的路上  打一个热情的草结  希望在你来的方向  摔进幸福的怀抱  际遇葡萄园  一阵风从葡萄架上掠过  一串串构思结成悦目的鲜果  被葡萄碰过的鼻子  敏锐了嗅觉  生活的触须  撩动方格纸上的赞歌  精准的孕程  饱满内心激越的丰硕  苦涩的时光  从模糊向清晰解脱  有些屏障日渐腐烂  绿色以休闲的伸展  铺张霸
【摘 要】 观察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行为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观察,充分了解、分析幼儿的行为特点、学习能力、兴趣倾向,在原有的教学目标、计划基础上灵活调整课程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笔者以大班微课程“有趣的磁铁”为例,说明在班级生成实践和尝试过程中,在陶行知思想理论的引导下,打破现有的教育观念,充分彰显了“解放幼儿的大脑”“解放幼儿的双手”,更是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聚焦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你在《陈风·东门之枌》里遇见了它  你在清晨玩味,似懂非懂  你决定把椒移走,只留下荍  再从书中吹落一粒荍的种子  種子已在火中爆裂  你学农艺师傅把它埋在腐叶土的下面  它慢慢会发芽长出枝干  长出似肾形的叶子  再开出如葵一样紫红色的花来  锦瑟年华都去了哪里啊  你在中年,在初春  突然喊了一声,锦葵  其实更像是在喊一个人的名字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推进中,随着学生语言积累的不断增多,教师可以慢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鼓励学生多接触课外读物时,教师要做好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基于悦读来优化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学习收获。想要让悦读在课外阅读中有更好的体现,教师首先要关注阅读素材的合理选择。同时,教师要在阅读指导上更加科学合理,化解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升阅读指导的实效性。这样才能够
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十多年的学习生涯,由启蒙的识字算术到中学难解的方程,再到大学的专业学习,每段历程都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求知团队,这个团队的最高领导便是校长。校长是师生心中分量最重的人。从小学到大学,我认识了很多校长,时光荏苒,他们大都淹没在岁月长河中,只有一位老校长永远刻在我的记忆深处,让我终生铭记,挥之不去。有时梦中与老校长相逢,梦醒后常常思绪万千,情愫怦然,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一九七一年
母亲说:“小木匣的锁坏了,你给我换一个吧。”我接过母亲手中那把带着岁月锈迹的锁:“好,下班后我去修锁匠那里看看。”  还没下班,接到多日未见的同学电话,说他来出差,想见面聊聊。我想那锁早一天晚一天买没事儿,下班后便拉着同学一起去吃晚饭。饭后还没到家,单位领导打来电话,让我明天出差一周。  出差回来,妻小声对我说:“咱妈那木匣子里装的什么宝贝啊?”  “咱妈能有啥宝贝?”  “整天走着坐着抱着那个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