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研究概述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h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伴随着微博的兴起,微电影、微信、微小说等“微现象”崭露头角,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作为文化发展的美学动态,“微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从宏观上对“微现象”研究进行简略概述,并在“微时代”“微文化”时代命题下阐释“微现象”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审美文化;微时代;微文化;微现象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这一话题进入美学研究的视野,有关审美文化的话题引发了各位学者的关注和激烈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审美文化引入中国,由最初的一元化走向现在的多元化全面发展时期。审美文化研究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学出路的讨论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又因为其关注事物所具有的实践性、新颖性、审美性和变革性等特点,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呈现了与理论并进,与时尚同行的热潮,成为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1]
  一、微言大义——微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通讯业应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时至今日,手机、电脑成为各行各业不能摒弃的承载工具,其广泛使用最终导致了时空观念的深刻转变。在互联网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大、自我表达欲望的诉求、个人中心化的凸显、公共话语权力的争夺这样的社会时代大背景下,2009年8月新浪开启了微博模块,随后微信、微电影、微公益、微小说、微评論、微戏剧以及快闪文化,呈现出“微时代”所特有的“微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微型化”趋向。“微言大义”似乎成为整个时代文化的诉说、表达和沟通的方式,时空观念逐渐淡化,自我超越了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时间的可能,呈现碎片化的趋向。大众在这个“微时代”受到比之前较少的文字上的要求、技巧上的表达、空间上的限制,能更加充分有效的进行表达自我、拓展表现空间,更加及时有效的传达信息和文化思想。
  “微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据统计,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的注册用户已超过3亿,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电影在电影网页的版面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微评论在各大门户网站和报纸随处可见,以“微小说”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到的结果近9000万条,由此可见“微时代”的消费大众之多,影响范围之广。
  二、多元化“微现象”研究概述
  自2009年崭露头角的微博,及微电影、微信,微公益、微戏剧、微评论、微小说及快闪文化等现象出现以来,学术界对相关话题的研究就不断涌现,并提出“微时代”“微文化”等词语,对多元化呈现的“微现象”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和阐释。
  关于微博的论文多集中在2010-2013年间,内容涉及微博的研究现状、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微博热的思考与反思、官方微博开设的意义研究、微博营销与广告、及微博文化等。吉林大学张斯琦博士论文《微博文化研究》就微博的概念及特征、微博的社会功能与媒介传播、微博的文化批评几个大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微博促进文化的自由发展等文化建设意义;李林蓉、黎薇的《微博的文化特性与传播价值》提及了微博的迷你型、及时性、个性化、草根性、碎片化五大特征;辽宁大学的臧永亮的硕士论文《微博评论对网络舆论空间的建构》关注微博评论,研究微博建构起来的网络舆论空间的特点;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涉及到微博在开放性的公共领域之中对感知方式、信息方式的研究,这对研究微博乃至微型化的审美文化对审美感知方式的意义和转变具有重要启示引导作用。
  关于微信,涉及到微信广告、微信与微博之间的互补关系、微信的伦理问题等。关于文化视野下的微信研究,以曹进、吕佐娜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新新”媒介探析——以腾讯微信为研究对象》、陈璐《刍议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与影响》这两篇论文为主。曹进、吕佐娜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新新”媒介探析——以腾讯微信为研究对象》提出腾讯微信自2011年推出以来,作为一种高科技文化产物展现出的大众文化的特性,并提及微信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符号表征,最后分析了微信对于人际沟通及人类思维的影响。这种分析对于我们研究审美文化微型化所具有的时空观念的转变、所具有的文化特性、符号价值的体现及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微电影,论文内容大多是讲微电影的创作、发展与传播,微电影的营销与商业化运用。微电影的论文涉及面很广、数量较多,在影视传媒网站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微电影的网站,对微电影进行综合排名与评价。一批像《老男孩》《青春期》这样的微电影引起了大众群体广泛的热议和研究。范玉明的《微电影艺术特征探析》指出微电影关注热点话题、时间紧凑、理想自由等艺术美学特征;陈日红的《微电影与文化研究》则从文化视野对微电影研究的启示方面进行分析,剖析时间碎片带来的随处可见的体验式消费的快感[2]。
  “微时代”“微文化”的提出,是在对微博、微电影、微信等文本形式进行整合概括的基础上提出的时代命题。涉及到“微时代”“微文化”的论文则多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思考。
  三、“微现象”研究价值探析
  当代审美文化的“微现象”研究,作为文化发展的美学动态,具有鲜活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具有广泛的受众和传播媒介。研究“微时代”“微文化”,研究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可以窥见文化的发展动向,人类的需求变化。审美“微现象”所带来的审美特点的转变、审美方式的改变、审美心理的颠覆,及其所具有的典型美学特点,其对技术美学和生命美学的应用,都是对美学学科的一种时代补充,也是时代召唤下的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对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也对美学学科的开拓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文忠,孟瑞.近二十年审美文化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5(06)
  [2]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2013(01)
其他文献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下沟组首次发现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以其复杂的矿物组分和丰富的沉积构造业已引起众多地质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深入系统的岩石学研究,按物质组分的组合特
将活性炭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进行预处理,然后将其与未处理的活性炭分别作为载体制备Pd/C催化剂.对比两种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发现,预处理的活性炭所制备的Pd/C催化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对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主孔100~3000米岩心样品进行了密度测量,建立了密度连续剖面,并界定了不同超高压岩石的密度值.通过对比高温高压物性实验资料,岩石密度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进行其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本文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备课及授课等环节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
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马克思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与文艺传播有着重
地质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玉龙含矿与非含矿斑岩是由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石榴石单斜辉石岩脉发生不同程度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含矿斑岩是最早阶段熔融体,主要是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