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被微博狠狠吐槽,《杉杉来了》还是成为这个暑假的收视冠军。这部电视剧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基本上严格遵守了“总裁文”的各种定义,在鱼塘总裁张翰强勢表达出自己的占有欲后,女主角立刻被征服,倒在了他有力的臂弯里。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男权社会偶像剧的终极形态。女性由于机会更少,对通过爱情与婚姻改变阶级的渴望更迫切,这是总裁剧存在的社会基础,也是东亚偶像剧的共性——除却日本。
日剧如今不如韩剧走红的原因,看《失恋的巧克力职人》最后一集就知道。哪怕到最后,男女主角仍然没有走到一起——男主角爽太最终失去了这位一直暗恋的“女神”,而女主角纱绘子,则打算勇敢面对现实,回到婚姻。
这是部“三观不正”的电视剧。从第一集开始,纱绘子的身份便是已婚。若以国产剧的发展方向,这会是一部关于出轨的家庭伦理剧。不过,在重口味的日剧里,这部剧反倒拍出了少女梦幻感。男女主角的关系如同片头所揭示的那样,女主角一抬手比出枪状,男主角便应声摔倒,掉入热与糖浆的洪流之中,心甘情愿变成巧克力糖人,被女主角轻轻柔柔地,一口咬下脑袋。以网络流行语来说,他,始终是“备胎”。
即便是这样一部“不正确”的电视剧,也充满了日剧奇特的励志气息。男主角努力成为巧克力职人——幻想自己制作的巧克力代替自己,被女主角送入嘴里。他对女主角的幻想无所不在,显得既猥琐又怯懦。女主角虽然对男主角不感冒,却有一种“想努力成为他最喜欢的人”的奋斗精神——爱情无趣,但这并不影响谈恋爱。谈恋爱和下棋或者棒球一样,需要揣摩分析对方心理,制定对策,把若即若离、欲拒还迎、声东击西等手段练习至技能满分,其间乐趣,岂是那些为爱死去活来的无知少女能懂的?
热情洋溢的形式,冰冷荒芜的内心——这大概是该剧所描绘的恋爱状态。《失恋的巧克力职人》的妙处在于,在“如何热情洋溢地做一个备胎”和“就算不爱,也可以拿来谈个恋爱练练手嘛”这两个跌碎眼球的命题上,居然给出了一个看上去合理的回答。其实女主角谁也不爱,她只是喜欢谈恋爱。男主角又真的爱女主角吗?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中学校园,男主角见到女主角,便脱口而出,“卡哇伊”。卡哇伊是什么?是一套模式,是数据库里的数据,卡哇伊有着几乎可以脱离母体存在的表达体系——服饰、语气、表情,甚至这套体系的来源就是二次元,三次元成了对二次元的模仿。男主角爱得掏心挖肺的对象并不是女主角,而是这套体系。
日本作家本田透在小说《电波男》里这样描述宅男的恋爱,“所谓‘萌’,即脑内恋爱,是在二次元世界里萌着理想中的角色来获得治愈。在三次元里的恋爱,不过是对二次元恋爱的模仿,那只是从小被媒体教导的恋爱指南,再由自己演出来罢了! ”
这部改编自漫画的日剧,所反映的日本,是一个对婚姻和爱情深深失望的社会。日本的传统社会文化,导致了女性通常要在自我发展和结婚生子里二选一。如果选择婚姻,男人将承担家庭重担。这在经济下滑的年代,让男性觉得不堪重负,女人也不肯屈就,两性双方均有逃避亲密关系的足够动机。2010年日本曾做过一项关于“终身未婚率”的调查,一生从未结过婚的男性为19%,女性为10%。据日本政府推测,2030年这个数字将分别达到29.5%与22.6%。日本正在进入一个“爱无能”的阶段。于是,对于男人来说,动漫与AV比真实的女人有趣;对于女人来说,化妆品与名牌包比真实的男人有趣。
这与东亚其他国家的情形截然不同。东亚绝大多数地区流行韩式偶像剧,韩剧在日本也风行,不过受众基本是欧巴桑。日剧粉通常为此愤愤不平:明明我们日剧更有趣、更深刻——但你必须承认,日本电视剧,其切口越来越窄,能适应的人群越来越少。除了发达的高消费还有发达的御宅族文化,还有什么能击中年轻人的心?
搜索“日本 不感兴趣”,你会发现日本人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四成人对圣诞节不感兴趣,70%的人对3D电视不感兴趣,六成白领对相亲不感兴趣,60%的女性对中年丈夫不感兴趣,食草男对性不感兴趣……
所以谢天谢地,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对千篇一律的偶像剧仍然感兴趣,哪怕是粗糙不堪的国产总裁剧。那里面有热气腾腾的白日梦,梦见爱情,梦见被上流阶级打捞。粗鄙、无聊、浅薄——或许,也正是一个社会温度的来源。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男权社会偶像剧的终极形态。女性由于机会更少,对通过爱情与婚姻改变阶级的渴望更迫切,这是总裁剧存在的社会基础,也是东亚偶像剧的共性——除却日本。
日剧如今不如韩剧走红的原因,看《失恋的巧克力职人》最后一集就知道。哪怕到最后,男女主角仍然没有走到一起——男主角爽太最终失去了这位一直暗恋的“女神”,而女主角纱绘子,则打算勇敢面对现实,回到婚姻。
这是部“三观不正”的电视剧。从第一集开始,纱绘子的身份便是已婚。若以国产剧的发展方向,这会是一部关于出轨的家庭伦理剧。不过,在重口味的日剧里,这部剧反倒拍出了少女梦幻感。男女主角的关系如同片头所揭示的那样,女主角一抬手比出枪状,男主角便应声摔倒,掉入热与糖浆的洪流之中,心甘情愿变成巧克力糖人,被女主角轻轻柔柔地,一口咬下脑袋。以网络流行语来说,他,始终是“备胎”。
即便是这样一部“不正确”的电视剧,也充满了日剧奇特的励志气息。男主角努力成为巧克力职人——幻想自己制作的巧克力代替自己,被女主角送入嘴里。他对女主角的幻想无所不在,显得既猥琐又怯懦。女主角虽然对男主角不感冒,却有一种“想努力成为他最喜欢的人”的奋斗精神——爱情无趣,但这并不影响谈恋爱。谈恋爱和下棋或者棒球一样,需要揣摩分析对方心理,制定对策,把若即若离、欲拒还迎、声东击西等手段练习至技能满分,其间乐趣,岂是那些为爱死去活来的无知少女能懂的?
热情洋溢的形式,冰冷荒芜的内心——这大概是该剧所描绘的恋爱状态。《失恋的巧克力职人》的妙处在于,在“如何热情洋溢地做一个备胎”和“就算不爱,也可以拿来谈个恋爱练练手嘛”这两个跌碎眼球的命题上,居然给出了一个看上去合理的回答。其实女主角谁也不爱,她只是喜欢谈恋爱。男主角又真的爱女主角吗?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中学校园,男主角见到女主角,便脱口而出,“卡哇伊”。卡哇伊是什么?是一套模式,是数据库里的数据,卡哇伊有着几乎可以脱离母体存在的表达体系——服饰、语气、表情,甚至这套体系的来源就是二次元,三次元成了对二次元的模仿。男主角爱得掏心挖肺的对象并不是女主角,而是这套体系。
日本作家本田透在小说《电波男》里这样描述宅男的恋爱,“所谓‘萌’,即脑内恋爱,是在二次元世界里萌着理想中的角色来获得治愈。在三次元里的恋爱,不过是对二次元恋爱的模仿,那只是从小被媒体教导的恋爱指南,再由自己演出来罢了! ”
这部改编自漫画的日剧,所反映的日本,是一个对婚姻和爱情深深失望的社会。日本的传统社会文化,导致了女性通常要在自我发展和结婚生子里二选一。如果选择婚姻,男人将承担家庭重担。这在经济下滑的年代,让男性觉得不堪重负,女人也不肯屈就,两性双方均有逃避亲密关系的足够动机。2010年日本曾做过一项关于“终身未婚率”的调查,一生从未结过婚的男性为19%,女性为10%。据日本政府推测,2030年这个数字将分别达到29.5%与22.6%。日本正在进入一个“爱无能”的阶段。于是,对于男人来说,动漫与AV比真实的女人有趣;对于女人来说,化妆品与名牌包比真实的男人有趣。
这与东亚其他国家的情形截然不同。东亚绝大多数地区流行韩式偶像剧,韩剧在日本也风行,不过受众基本是欧巴桑。日剧粉通常为此愤愤不平:明明我们日剧更有趣、更深刻——但你必须承认,日本电视剧,其切口越来越窄,能适应的人群越来越少。除了发达的高消费还有发达的御宅族文化,还有什么能击中年轻人的心?
搜索“日本 不感兴趣”,你会发现日本人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四成人对圣诞节不感兴趣,70%的人对3D电视不感兴趣,六成白领对相亲不感兴趣,60%的女性对中年丈夫不感兴趣,食草男对性不感兴趣……
所以谢天谢地,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对千篇一律的偶像剧仍然感兴趣,哪怕是粗糙不堪的国产总裁剧。那里面有热气腾腾的白日梦,梦见爱情,梦见被上流阶级打捞。粗鄙、无聊、浅薄——或许,也正是一个社会温度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