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美食纪录片这么做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上半年,导演陈晓卿忙碌着、收获着也思考着。
  6月,他领衔创作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2》圆满收官,口碑与流量双丰收;接档播出的《寻味东莞》延续了火爆势头,许多城市的宣传部门给他打来电话,力邀他去当地“寻一下味”。
  最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稻来”见到了陈晓卿。“稻来”是他三年前创办的纪录片实验室,当时他刚刚进入商业平台腾讯视频,开启了新的职业旅程。
  美食,是他的人生爱好、近十年来的职业主题,已成为他的某种标签;他以纪录片为载体,传达着自己的美食理念、人生态度,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吃的审美趣味,也让中国美食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疫情令《风味人间2》的制作受到不小的影响,同时,那些遭受巨大冲击的餐饮小店和小店里的人让他牵挂,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做好美食纪录片的信念——因为,片子里不仅有美食,还有人生的美好。

屏幕上是另一番风景


  8.5分——陈晓卿给《风味人间2》打了这个分数,和第一季持平。突发的疫情给片子带来了不少遗憾——近5%的内容没能实现实地拍摄:预定拍摄的餐厅被迫停业、请来棚拍的厨师没法到场,计划春节后拍摄的重大场面,如云南甘蔗炼红糖的过程,湖南、四川制作腊味的壮观景象,都被迫放弃。沟通成本、剪辑难度大大增加,制作周期几近失控。
《风味人间》第二季剧照:美国咸蛋黄、土耳其巴克拉瓦、苏州六月黄

  “确实太难了。”陈晓卿说。
  团队克服困难将节目完成,按原计划时间上线了。陈晓卿没在片子里加上一丁点儿和疫情相关的内容,他想尽可能地让观众觉得,疫情没有太大地影响大家的生活。
  稻来所在的写字楼紧邻某住宅区的大门,在疫情最严峻的几个月里,过往的喧闹消失了,偶尔有人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经过,喇叭里重复着“请出示出入证”;而屏幕上是另一番风景:温和的微笑,深情的拥抱、亲吻,家庭的欢宴……看着节目,再看看窗外,有时候他会想,节目里的生活,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他希望疫情早点过去,让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
  冲击之下仍能保持高水准,其背后自有“秘诀”。一个细节是:每个导演进组之初,都会收到一份长长的书单——从袁枚的《随园食单》到玛格丽特·维萨的《饮食行为学》等共27本;第一集《甜蜜缥缈录》的导演,还需研读季羡林的《糖史》和西敏司的《甜与权力》。

商业纪录片的逻辑


  《风味人间2》的开播日期是4月26日,这是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成立的日期。“稻来”是DOCLabs(documentary纪录片 laboratory实验室)的音译。
  2014年,陈晓卿赴美国丹佛的有线电视实验室(CableLabs)学习传媒管理,这段经历对他触动很大——这是美国的一家重要智库,通过为大众传播提供创意、输出节目类型、孵化选题等,对影视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陈晓卿

  1994年,陈晓卿曾拍过《龙脊》,60分钟的片子,14个人拍了半年,“这在商业平台是不被允许的。”

  “它是靠想法来做品牌,这很高级。”陈晓卿当时就想,能不能在国内做一个类似的实验室?
  中文名背后颇多讲究:一则,“来”的古体字与“麦”相通,而“稻”“麦”是中国最主要的两种主食;二则,它是音乐里“do、re、mi、fa、sol、la、si”的前两个音,可理解成“刚刚开始”;三则,“稻来”即“粮来”,团队常自嘲“出来得自己挣钱糊口,为五斗米折腰”。
  名字琢磨了半年才确定下来,可见这个实验室在他心里的分量。
  2018年的《风味人间1》是稻来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成绩颇为亮眼。2019年推出的《风味原产地·潮汕》海外版权被世界最大的视频流网站Netflix购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同步观看,这也是Netflix采购的第一部中国原创纪录片;由于反响火爆,当年又预定了该系列的第二、第三季。7月,第三季《风味原产地·甘肃》将在腾讯视频和Netflix同步播出。
  目前稻来的团队规模并不大,30余人,但它是陈晓卿“想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做点事情”的重要承载体。
  什么是商业纪录片?他的解释很直白:“就是你心里时刻装着观众,观众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商业纪录片的出发点,也是它一路行走的准则。”
  《风味人间2》有以沈宏非、蔡澜为首的美食顾问41名,以云无心为首的科学顾问22名,以李伦、黄章晋为首的媒体顾问9名,学术顾问2名……庞大的团队从各种角度研究、琢磨、满足观众的心理与需求,调动他们的收看欲望;而观众的反馈和评价会对后续节目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按陈晓卿的说法,三岁的稻来目前实现了“活下来、安定下来”的小目标,但仍要面对各种挑战。
  商业平台需用极强的流程性来确保结果和收益的可控性,目前国内商业纪录片整体仍处于起步期,工业化程度不高,因此團队的磨合期非常长。1994年,陈晓卿曾拍过《龙脊》,60分钟的片子,14个人拍了半年,“这在商业平台是不被允许的。”   马不停歇中,他常会回想起以前下班后随心出去吃饭的日子,“真美好,工作强度跟现在没法比,现在确实太忙、太累了。”

俭朴里寻找生活的美


  “沃野千里风味,灯火万家人间。”在他的美食纪录片里,都能看到“风味”和“人间”这两个主题,前者和食物有关,后者和人有关。
  风味是什么?他给的定义是:所尝到、嗅知、触知食物的感受总和,它能带来极大的欢乐,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在他看来,仅从风味的角度去见识、理解和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都像发现一个新的星系。
  他称自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吃货”,對各种食物不加挑剔地热爱。
  他一直在寻找别人可以吃而他吃不了的东西,但至今仍未找到。
  有人说,陈晓卿的美食纪录片不仅有趣、好吃,还有人味儿,每次看完会觉得很饿,也觉得活着很快乐。
  因为美味之外,片子里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有日常、简单、温暖、喜悦、劳动、情义……背后更强大的理念是平等:食物的平等,人与人的平等。
  在陈晓卿的认知里,所有的美食纪录片背后,无非流淌着两种人类本能:占有和分享。那些一般人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十万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能尝到……带着炫耀、碾压和鄙视链的代码去展示美食的,他统统归入前者。
  “我的片子对食物的态度是分享。”他说,“食物是平等的,之所以你吃和我吃感受不一样,除了食物本身滋味不一样,还因为食物背后藏着我们不同的经历与生活,这就是分享的缘由。”

  在一次拍摄时,他给团队的要求是“食物最好不要超过50 块钱”。

  最开始拍美食纪录片,他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不拍那些所谓高档的、大部分人吃不到的东西。有次拍摄,他给团队的要求是“食物最好不要超过50块钱”。
  对世界的敬畏,对食物的崇敬,对劳动的感恩——这是他和团队共同的理念。陈晓卿说,他们的片子里从来没有贫瘠、拮据、闭塞这样的字眼乃至心态,“他们可能吃得非常俭朴,我们则恰好努力在俭朴里寻找生活的美;某些地方地处偏远,我们则恰好经常讴歌这样的偏远,因为往往在这种地方,才保存着一些特别温暖的传统。”
  由于这几年中国发展飞速,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风味人间2》尝试性地拍了几位国外的米其林星级大厨,但都只保留了很有限的镜头,而且事先沟通,只能穿普通的厨师服。他牢不可破的底线是,不能令观众看到片子后,感觉突兀或者对他们产生冒犯。

食物是最好的信使


  陈晓卿出生在皖北,家境普通,父母的厨艺也普通,在烹饪方面既无天赋,亦无多大热情,以满足一家人温饱为基本目标。在他印象里,童年几乎没有什么食物特别难忘,自有记忆开始,便觉得邻居家做饭香。他自认为,对于食物的兴趣,没有任何家传基因。
  他幼时体弱,因为刚出生时营养不良,基本是吃粥长大的。很多年以后,他的朋友、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陈立以专业视角为他“释疑”:在婴儿口腔期,胃口没有得到满足的人,长大后都比较馋,因而更容易成为美食家,这是潜意识的某种“报复”机制。
  工作后,由于职业原因,常在外面吃饭,他对吃过的餐厅和菜品有着特殊的记忆天赋,不时热情地给别人推荐饭馆,在朋友间渐渐有了“美食雷达”的绰号。
  2005年,加入京城颇有名气的“老男人饭局”并成为骨干力量,是他美食探索旅程中的重要事件。饭局的核心成员几乎都是在媒体、出版、写作领域有所成就的中年男人,他们大都有趣而孤傲,聚在一起喝酒吃饭,天文地理无所不谈,最多时一周能聚上五次。
  时至今日,饭局已经式微,大家都太忙。“以前老六约6个人,可能会来22个人;现在再组局,凑3个人就叫大局,6个人就叫超大局了。”沙发上的陈晓卿有些感慨。
  朋友有个坚守的理念:“人永远要在路上,聪明人也要下笨功夫。”这对陈晓卿影响颇大。一个纪录片背后拆拆合合、改动无数次,为了某句台词讨论很长时间,正是这句话的最好写照。
  在外人看来,陈晓卿是腾讯视频在打造美食节目方面的一张王牌,但他自己却显得冷静而理性:美食纪录片受欢迎,和国家对纪录片产业的扶持、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一头猪处于两个风口之上,不能因为能扇动耳朵,就以为自己真的会飞翔。”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底气:和世界一流的商业纪录片制作机构相比,稻来团队的成熟度仍有差距,但在国内,他自信可位居前列。此外,在他看来,美食的主题极具先天优势,因为食物是人和人沟通最好的桥梁,是一个不需要翻译的信使。
  “人求同存异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同’就在我们的饭碗里,就在一日三餐里。”他说。
其他文献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过生日的小患者和医生一起吹蜡烛( 刘颖/摄)  新年伊始,上海市同仁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助理、普外科主治医师姚乐的朋友圈被一条好消息刷屏:上海市于2020年12月30日率先发布了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医护人员权益的省级政府规章——《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章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从职业权益保障、执业环境保障、到涉医失信行为的信用惩
2008年的中国慈善,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由抗震救灾唤起的民众慈善意识的觉醒: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伟大斗争中,慈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提供了宝贵支持,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1月底,我国社会捐赠达到了1000亿元,其中汶川地震近600亿元,其资金规模和捐赠参与程度都达到了历史之最;忧的是,2009年的中国慈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中国正在经历城镇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等一系列变化,在此过程中,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常常矛盾凸显。如何通过遗产活化,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在活化过程中都要“深入浅出”地讲故事。要深入发掘遗产的历史价值。历史有很多令人震撼的未知,这正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魅力所在。与此同时,有深度并不意味着晦涩。现在遗产活化利用最大的问题就是呆板严肃,无法深入人
几天前,又一批流落深圳街头的无业人员受到深圳市宝安区救助站的“垂青”,这些有工作意愿的流浪者经过区救助站的“考察”,宝安区人才市场将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婆家”。救助站负责人说,解决求助者的吃住问题,买票送其返回家乡,体现了人道主义救助原则。而帮助他们找到工作,让其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则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救助目的。不过,为他们找工作的确非常难。(10月10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其实,根据《城市
位于广州科学城的人才公寓(李剑锋/摄)  近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在黄埔长洲岛创办举世知名的中国“将帅摇篮”黄埔军校,“到黄埔去”是那个时代有志青年中的流行语。  如今,到求贤若渴的制造业大区黄埔去,迎接你的,则是一整套全国首创的“上管老,下管小”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目标是“让天下英才第一站到黄埔,最后一站离不开黄埔”。  广州开发区人才教育工作集团(以下简称“人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丛立告诉本
一片树叶落在杭州西湖断桥景区被雨水打湿的地面上     当青年男女在朋友圈里争相晒过“今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后,天气便逐渐开始从酷热难当变得清爽宜人。  时节已是白露,清晨起床推开窗户,扑面的晨风已不再像往日那般热情,明显有了凉意。秋天,真的来了。多彩之秋  秋是四季中内涵较为丰富的季节,不仅让人气定神闲,还给人带来丰富的色彩和心灵上的快慰。女作家张爱玲的“阳光明媚,微风不燥,月岁静好”,是对秋季
各位理事:  我受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中华慈善总会2009年以来发展团体会员、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发展中华慈善总会团体会员的情况   2009年中华慈善总会共发展团体会员24个。这些团体会员是:市级慈善组织6个,包括乌兰浩特市、阜新市、遂宁市、资阳市、安阳市、漯河市;县级慈善组织12个,包括沈阳大东区、临汾市尧都区、常州市武进区、厦门市同安区、温州市瓯海区、寿光市
一    2003年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里,瑞士诺华公司的一位资深负责人找到坐落在北京西城二龙路的中华慈善总会,找到范宝俊会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这位全中国最大慈善组织的领导者商谈一项重要的事情。  许多人可能都知道,诺华公司是全球医药保健领域居领先位置的跨国集团。他们通过创新、研发、生产和销售疗效显著的药物,致力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诺华,企业公民和社会责任是重中之重。他们说:“我们
人畜械斗    许久以前,有一个乡间大户,过着良田百顷、鸡鸭成群、牛羊满圈的富足生活,却很吝啬,钱好像都穿在肋条骨上,花一个要算计半天。他们家的仆人不多,却都很能干,不能身兼数职的统统辞退。其中有个年轻的女仆,为人忠诚可靠,做事谨慎,手脚也很麻利,干起活儿来一个顶仨,深得主人家的信任和宠爱。  主人家有一个嗜好,爱吃炒黄豆,女仆隔三差五就要为他们炒一锅黄豆。主人家的一只公羊也同样喜欢吃炒黄豆,却不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  “自2017年正式开展大数据交易以来,我们每年都实现了100%的增长。”上海数据交易中心CEO汤奇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2020年上海数据交易中心的数据流通总量超百亿条,上海大数据产业的商业数据交易已占到了全国公开交易量的一半以强。  近年来,各地数据交易中心不再公开交易额,被观察者解读为折戟沉沙、经营惨淡。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表示,经过五年发展,已开发出系列可持续、连续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