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散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专家给出了如下界定: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处于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地位,它是捍卫语文学科尊严的重要保证。其他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化”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自然无痕地进行。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文本中的重要门类,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以《囚绿记》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散文语言是作者精心锤炼的成果。它不同于诗歌语言那样追求“陌生化”表达,也不像小说语言那样追求“生活化”,它讲究文辞、节奏、气势、色彩,是一种最本色也是最优美的语言。因此,散文教学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获得语识语理、提高语用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务必发现它的特征。”[1]在散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紧贴文本语言,通过语言的品咂、咀嚼、玩味,感知语言的情味与意蕴,另一方面,也不能使劲地一味探讨作品“说了些什么”,而应重视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潜心品读,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的适切感、分寸感、得体感,发现作者“这样言说”而不是“那样言说”的意图,从而体认作者言说的奥妙与智慧,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教学《囚绿记》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梳理了作品的抒情线索后,布置了这样一道语言品味题:作者深深迷恋着绿色,课文2-7小节中哪些词句中最能体现这种情感?请作简要赏析。请看课堂教学片段:
  生1:“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我只是“瞥见”了绿影,就“毫不迟疑地”“了截爽直”地“决定”下来,可见我对绿色的一往情深。
  师:这是什么写法?
  生1:对比。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作者把“一枝之绿”“视同至宝”,强烈的反差中可见他对绿色的渴求。
  生:“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揠苗助长”是指失去理智。
  师:这一段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
  生:“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因为迷恋常春藤,所以爱屋及乌,爱上她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里的常春藤,已经不再是一棵简单的植物,而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美丽生命了。
  师:通过课文2-7小节的品读,大家可以发现,作者对常春藤的爱已经达到了痴迷、近乎病态的地步了。正因为如此,作者产生了一个“自私”的念头,他要幽囚这一片绿色。
  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词句的品读入手,通过对作品中有较大情感张力的对比性语言的赏读,对“揠苗助长”“婆娑的擺舞”等情感色彩鲜明词语的品味、想象,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到“特定的言语形式”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内容”,使教学臻于“言”“意”共生的理想境界,滋养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从散文的语言特征出发,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的揣摩、体味,赏读,也可依托文本,巧妙选点,开展仿写、补写、创写等读写结合活动,学以致用,强化迁移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囚绿记》教学的结课阶段,我布置学生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阅读的感悟,有学生以“致幽囚后的常青藤”为题,改写出如下文字:“你/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但你/每一枚细叶/每一茎卷须/依旧朝向窗外的方向/朝向灿灿温暖的阳光。”表达虽不免稚嫩,却见证了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
  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洪宗礼先生曾说:“如果把听说读写比成四盏灯,那么,想就是一个总开关,只有打开它,听说读写活动才能大放异彩。”[2]可见思维发展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散文教学中,如何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是要注重文脉、文思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3]散文大多具有“形散神聚”的特征,只有了解了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你才能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4],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整体性。二是要通过分析、概括、比较、辨析、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提高思维的品质。
  《囚绿记》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对于其主旨,历来争论较多。在这一课的总结阶段,我投影了几种说法:1.以常青藤象征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情怀。2.爱到极点即变成占据,让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3.由囚绿到释绿的过程,真实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性从迷失到回归的真实感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课堂碰撞激烈,出现了高潮。通过这样的辨析、比较训练,学生既懂得了发言要有理有据,据本而行,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同时,批判、质疑的理性精神也得到充分培养,思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在《囚绿记》教学的拓展部分,我引导学生比较常春藤与郭沫若《石榴》一文中的石榴的形象。两者都具有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人格特征,但由于作者禀性、气质的不同,郭沫若笔下的石榴会“变法戏”,会“破口大笑”,更多表现出乐观、开朗的情怀,而陆蠡笔下的常春藤被囚后“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更具以死抗争的悲怆色彩。通过比较分析,求同辨异,学生对作品中意象的把握更为充分、清晰,思维的准度、深度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美点,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领悟作品的意蕴美;通过形式多样的审美体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品味,最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以《囚绿记》为例,作品中的形象,一是古城中孤独而陌生的“我”,二是被囚后不甘屈服的“常春藤”,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具有较高的互喻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重点感受常春藤的形象美。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
  常春藤在被囚后有着怎样的“改变”?其“不变”又体现在哪里?
  学生通过对“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等句子的品读,对常春藤的不屈不挠、向往自由、热爱光明的形象美就有了充分的感受。教师再通过背景资料的征引,引導学生知人论世,调动联想、想象,便可认识到常春藤的意蕴之美,即常春藤象征了中华民族在异族入侵时表现出的坚贞不屈、“不自由毋宁死”的民族气节。
  散文的意蕴是经由外在形式显现出的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是一个多面的复合体。王漫老师认为,散文发展的趋向是日益重视“思想”“理性”“理趣”。[5]因此,探求散文的意蕴,就不能不重视其蕴含的理性之美。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课文2-7小节的品读,大家可以发现,作者对常春藤的爱已经达到了痴迷、近乎病态的地步了。正因为如此,作者产生了一个“自私”的念头,他要幽囚这一片绿色。可见,不加节制、泛滥的爱就会——
  生:泛滥的爱会导致伤害。
  生:过多的爱会导致贪念。
  生:过多的爱会导致占有欲的膨胀。
  这一教学片段中,我引导学生在语言品读后,主动跳出文本,站在一定高度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提炼,进而品读出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理趣之美,使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灵光。
  四、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滋养,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散文作品讲究“半瓣花上说人情”,注重文化意蕴的营造,教学中充分挖掘、捕捉诸多文化的“因子”,让学生在语言的咀嚼、品味、探究等活动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从而增强文化自豪感,促进精神成长。
  以《囚绿记》为例,作品表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崇尚自由、渴求光明的民族精神,都可以深深浸润到学生的骨子里,给学生人格养成以影响。如果从细部入手,作品至少有一处可适当开掘: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在讨论“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对绿的迷恋之情”时,有学生品读到这一句,我适当进行了延展,请看教学片断:
  生:“绿叶和我对语”,作者使用“对语”一词,可见他已将常春藤视为自己的知音,视为自己的密友。
  师:是的。古人讲究与自然亲融共处,心灵相印。庄子在游濠梁时,就真心感受到水中鱼的快乐,并且,他也觉得,鱼也是懂得他的快乐的。同学们在阅读中,还读到过类似的诗文吗?
  生: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写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是把敬亭山看成心意相通的知音。
  生:辛弃疾词《贺新郎》有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美好境界。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师生通过阅读资源的征引,激活了阅读储备,挖掘出文本中的传统文化意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共处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样的解读自然就增添了文化品位。
  在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存在很多未知的“空白点”“待定点”,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我坚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引来“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的喜人景象。
  参考文献:
  [1][3]叶圣陶著,周一民编选.怎样学好语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3).
  [2]洪宗礼著.语文教育之“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
  [4]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5]王漫.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J].语文教学通讯,2010(08).
其他文献
《祝福》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祥林嫂,还以极简约的笔墨塑造了另一些鲜活的小人物,尤其是柳妈。她在小说末尾处插入,且“涉笔”不多,却是小说走向高潮的“助推剂”。不可否认,柳妈是小说中还活着的祥林嫂,同样在封建礼教下隐忍苟活,但我们始终不可忽略柳妈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弱点。  一、起于“本我”,把玩苦痛的满足  《祝福》中并没有对柳妈的身份做过多的介绍,但我们可依原文进行简单的推断。柳妈
史绍典,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湖北省教研室原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语文项目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语文永远是语文》《交流 沟通 对话》《高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听老典说语文》《中学语文高效创新教学研究》《语文与生活》。主持多项“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 
自提交开题报告以来,转眼间就到了今年的暑假,我们有了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研究的路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这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习得新的知识,冒出新的想法,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分析、讨论、总结,并且将所有的研究过程记录在案。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探索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得出了有效的经验,以便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扬长避短。
《在山的那边》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晰,总共两节。诗歌按照叙事的方式写出了人生的信念,从“小时候”到“有一天“再到“今天”,这些带有典型叙事性的时间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山“和”“海”的感悟: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篇幅较短,但内容饱满而又充实。一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期待视野的改变,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灵魂的洗礼。  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执着信念、朴实情感之外,笔者还发现了诗歌形式
习总书记在《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由此可见对于文化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寻梦的进程中,也必然在找寻属于我们自身精神的根脉,这样的一种找寻就像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一般。“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设疑”是一个语文老师驾驭课堂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常常因为老师课堂的“满堂灌”而被忽视。课堂上,师生一起释疑解惑,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一、导学于疑,疑启智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疑难,提出疑问,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必须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考,从而形成良好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倾诉体散文。《秋天的怀念》不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更是一种苦难后的诉说。这种诉说在经历苦涩、伤感与无奈后,情绪开始转向,给生命一个向上的精神空间来居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铁生的倾诉,笔者主要抓准倾诉体散文人物情绪倾诉、细节描写倾诉、行文视角倾诉的三大特性来展开教学。  一、人物情绪倾诉  《秋天的怀念》一文,史铁生就是深陷困境,“他双腿瘫痪,又长年患病,却一直在和病魔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古文经典与学生距离较远,比如《逍遥游》《离骚》《报任安书》等。这些古文经典都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然而时代、文化、思想的差异使学生很难走近这些“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的煌煌巨著。例如以情感激荡的自传回忆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的《离骚》,即使入选教材时编者做了节选,学生也还是对它敬而远之,无法亲近。相较学生与文本的疏离,这些文本的作者又过于为人所
思维破裂是一个医学术语,属于思维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表现在言语上,就是各个语句相对完整,但是语句之间却缺乏可以理解的联系。正是内在思维联想结构的断裂,才外化在言语上语句间的非逻辑和不连贯。这种思维破裂的症状,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思路概括题上有突出表现。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一思维问题,提高答题质量只是空谈,所谓解题指导也将是徒劳。  先来看2017南通一模试题: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美,要有懂
鲁迅的名篇《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每次读到这里,两个问题总是挥之不去:尼采“自诩”过太阳吗?尼采发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个令许多人痴迷的人。他因宣告“上帝死了!”而使西方世界震撼。他的“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