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目标 板块引领 注重表达 简约高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n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板块一:直接导入,抛出问题
  这是个神话故事,那它“神奇”在哪儿呢?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神奇”的呢?让我们潜心学文,揭开这神秘面纱。
  板块二:开天辟地,感受“神奇”
  1.出示要求:用心读第2-5小节,哪些词句能感受到“神奇”?圈划并简单批注。自己思考完毕,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第2小节
  ①他“一使劲、裂开一条缝”力大无比——神奇的力量——读出这股神力。
  ②“大鸡蛋”——神奇的大胆想象;
  ③“左手……右手……,一阵猛劈猛凿……破碎了”。
  [播放音乐]想象:巨石是又大又硬,劈它凿它可不易啊。那当时盘古会怎样地猛劈、猛凿啊?(神态、动作)
  ④.“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原来天地是这样形成的啊,真神奇。这句话也神奇,自由读,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对仗描绘天地分离,上下句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男女生分读)
  这种对仗句式在文中还有不少,学习时要留心,以后在写作中可以运用。
  (3)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①看图,“撑”还可以用哪个动词?
  ②为何用“撑”?
  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学生站立,不停地向上撑,向下踩。说说你们的感受?
  ④你们只用了20秒,盘古撑了多久?
  ⑤师生合作读:一年过去了,盘古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一百年……,……还是……一万年……,……依旧……一万八千年……,……继续坚持……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撑”啊?
  小结:简简单单几个词却将盘古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语言的神奇魅力。请把这种精神,这种神奇的力量融入朗读中。
  板块三:化生万物,感受“神奇”
  1.化生万物中具体说说神奇在何方?
  2.描述性词的体会:括号里的这些词去掉似乎也行得通啊?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这样的修饰词是描述性词语,把事物的特点非常形象地写出来。
  3.读出这些事物的特点。
  4.这里的语言也神奇,像首诗,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变成诗的模式朗读。
  5.男女生分读,读出节奏美和神奇的力量。(播放音乐)
  6.盘古死了吗?它在哪里?
  7.出示写话——你能否结合第7小节内容想一想,用上描述性的词,写一写:
  初春,浮云悠悠,微风拂面,我仿佛清晰地闻到了他的气息;
  听,春雷隆隆,我仿佛听到他的呐喊,聆听到他的细语;
  那是光芒万丈、神采奕奕的太阳,我仿佛 ;
  ,我仿佛 ;
  ,我仿佛 ; 。
  8.小结:盘古身躯虽倒下,但他的什么却永远留在了中华大地上?听,人们在赞美他——
  9.出示背诵(播放音乐):
  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 ),发出的声音变成了( )的雷霆,左眼变成了( )的太阳,右眼变成了( )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 ),流淌的血液变成了( )的江河,筋脉变成了( )的大道,皮肤变成了( )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 )的雨露甘霖。
  板块四:总结提升,留下悬念
  1.瞧,他所化生的万物不正是我们今天美好的世界吗?(播放万物图)
  这正是盘古的神力劈开的,是他的身躯化生出来的,多么神奇,难怪文中称他为“巍峨”巨人。
  2.“巍峨”一般形容山峰的,这里怎么形容盘古呢?仅仅是身材高大吗?
  3.这只是个神话故事,是个美丽的传说。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编出这样一个故事,并流传至今呢?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中华民族,文化璀璨,还有许多神话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读。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最后的姿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本文从第二课时入手,对文章进行精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掌握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手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以及描写手法,理解文中点题之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通过理解课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一直以来,围绕教材努力去挖掘可利用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在的语文课堂,重“文”轻“质”有之,重“质”轻“文”也有之。到底“文”与“质”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共生,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基于小学语文教材“文”与“质”的外化凸显  现行小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話过程,改变了过去单向灌输教学的弊端。然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度”的把握,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新的倾向:即很多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退居其次地让位给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方法的引导、过程的把控、意义的建构等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致使这种“对話”不能较好地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生成情感与态度,建立起真正有效的课
【教学目标】  1.听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的对话故事,能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大意。  2.看电影《摩登时代》片断,能讲述精彩情节。  3.借助科幻画,激励学生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在互动交流中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有条理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适当提问。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排练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介绍的对话。  2.剪辑电影《摩登时代》“喂饭”片断。  3.每位学生画一幅关于未来世界(如未来的科技、未
新课标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脑袋瓜里总会蹦出一些有趣新奇的想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多接触儿童诗,学习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他们的心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识字数量的增加,阅读容量的扩展,让很多孩子、家长及教师措手不及。面对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有些孩子真是苦不堪言,他们根本无法承受那么多的生字、那么长的课文、那么多的信息,往往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而有些孩子却是学得很轻松、很有趣,还非常有成就感。细究其原因,那些如鱼得水的孩子,以前就有了很好的阅读基础,能够独立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认识一千个以上的
小学语文,从字词的掌握,到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培养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每一篇文章中,传递着那些光辉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文章分析、讲解时,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还要从中提炼出一些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价值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一、从朗读中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同于我们平时的阅读。在课
明天,我在教的三年级一个班下午有两节作文课。今天课间刚好听到一个小男孩在喊:“不好啦!明天有作文课啦!作文难作文难!见到作文心就烦!”乍一听,我感到很纳闷,怎么这么怕作文?后来和他一聊,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在外面上习作辅导班已经半年多了,但每次写作仍愁没啥写的。  和他聊完后,我陷入了担忧:如果三年级学生习作刚起步就有这样的恐惧心理,那后面的写作之路该如何行走?  明天的作文课任重道远,对于第一次上
案例背景  学习《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二自然段,从中感悟梅兰芳学艺的“一心一意”和“勤学苦练”。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预设从“梅兰芳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是怎么做的?”入手,重点理解“紧盯”和“注视”,突出梅兰芳看得非常专心;再紧扣“常常”和“日子一长”来突出他练习次数之多、时间之长;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梅兰芳的勤学苦练。课堂上,就在学生回答了“梅兰芳是如何做的”之后,一名学生的质疑,
【理想描述】  作文指导课应该如何上?一节优秀的作文指导课又应具备哪些特点呢?对于这些,鲜有人提及。笔者认为,一节好的习作指导课应有五大亮点:  1.以生为本。语文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将写作视为一件愉快的事,意识到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情境相谐。儿童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世界,一堂优质的作文指导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