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比较研究,找出二者的相通性和差異性,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知行观;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一、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知与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认识与实践的基本含义构成了二者相关性研究的基础,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辩证性和批判继承性具有相通之处。
(一)研究范畴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历代以来均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围绕实践与认识进行研讨,并阐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对认识论范畴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知”既包含了“见闻之知”即事实的知,又包含了“天德良知”即价值的知,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经验先天就具备的知识。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行”是指人全部的行为实践。中国传统知行观的主导性观点认为“知”一定要落实到“行”,重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认识”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人们通过感官实践从而获得感性认识,随着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
(二)认识论基本范畴之间关系研讨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合一”、“行先知后”等方面阐述了知与行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过程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等方面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重“行”的基础。儒家孔子认为“知”应当落到实处。汉唐以后巩固了重“行”的传统。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把“行”归结为实践,明确提出行知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经过不断发展对实践产生反作用。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使认识不断发展,愈来愈趋近客观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蕴含辩证法思想
从辩证法的内容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观点中所包含的联系、发展、矛盾对立统一等观点是朴素直观的辩证法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性思维方法:首先,普遍联系的观点,老子指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3]。其次,发展的观点,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最后,对立统一的观点。朱熹认为:“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列,二者皆不可废。”[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实践主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人,实践客体是实践主体改造的客观事物。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看待历史。
二、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差异性
当然,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于时代背景以及代表阶级利益不同,所以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一)产生背景不同
我国传统知行观产生于古代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知行观必然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也就导致我国传统知行观自身的落后性和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工业发展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运而生,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研究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知行观中对于知行关系的研究,是为了提供日常行为规范,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良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自我约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则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在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改造客观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产生影响不同
我国传统知行观中的“仁义礼智信”在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的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世界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始让资本主义国家反思和改进,让世界体系日趋完善。
三、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比较研究的启示
(一)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比较研究,既是一种双向借鉴,也是为了从传统知行观中凸显实践第一性的地位:只有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道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我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又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进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规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活动。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阐述了认识的来源及其本质,强调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本文通过比较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我国本土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3]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5.
[4]师为公.中庸深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6.
[5]黎靖德.朱子·语类(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6.
作者简介:白洋(1995—),女,江苏宿迁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知行观;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一、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知与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认识与实践的基本含义构成了二者相关性研究的基础,而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辩证性和批判继承性具有相通之处。
(一)研究范畴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历代以来均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论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围绕实践与认识进行研讨,并阐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对认识论范畴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知”既包含了“见闻之知”即事实的知,又包含了“天德良知”即价值的知,是指不依赖人的感觉经验先天就具备的知识。中国传统知行观中的“行”是指人全部的行为实践。中国传统知行观的主导性观点认为“知”一定要落实到“行”,重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认识”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人们通过感官实践从而获得感性认识,随着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
(二)认识论基本范畴之间关系研讨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合一”、“行先知后”等方面阐述了知与行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过程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等方面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研究。
先秦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重“行”的基础。儒家孔子认为“知”应当落到实处。汉唐以后巩固了重“行”的传统。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把“行”归结为实践,明确提出行知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经过不断发展对实践产生反作用。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使认识不断发展,愈来愈趋近客观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蕴含辩证法思想
从辩证法的内容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观点中所包含的联系、发展、矛盾对立统一等观点是朴素直观的辩证法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知行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性思维方法:首先,普遍联系的观点,老子指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3]。其次,发展的观点,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最后,对立统一的观点。朱熹认为:“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列,二者皆不可废。”[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实践主体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人,实践客体是实践主体改造的客观事物。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看待历史。
二、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差异性
当然,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于时代背景以及代表阶级利益不同,所以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一)产生背景不同
我国传统知行观产生于古代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知行观必然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也就导致我国传统知行观自身的落后性和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工业发展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运而生,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研究目的不同
中国传统知行观中对于知行关系的研究,是为了提供日常行为规范,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良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自我约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则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在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改造客观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产生影响不同
我国传统知行观中的“仁义礼智信”在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的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世界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开始让资本主义国家反思和改进,让世界体系日趋完善。
三、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比较研究的启示
(一)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比较研究,既是一种双向借鉴,也是为了从传统知行观中凸显实践第一性的地位:只有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道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我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又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进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实现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规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活动。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阐述了认识的来源及其本质,强调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本文通过比较传统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我国本土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3]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5.
[4]师为公.中庸深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6.
[5]黎靖德.朱子·语类(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6.
作者简介:白洋(1995—),女,江苏宿迁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