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方法刍议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从而在课堂上找到听课内容的侧重点,最终将个人在该篇课文中存在的疑惑完全解除。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先尝试着自己解决,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重点和难点,使学习更加高效。
  几乎每个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在学习之前需要预习,但是真正做好预习功课的却没有几个。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前了解課文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有的甚至是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不论教师将课文讲得多么绘声绘色,学生在理解时依然会感到比较虚幻,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整篇课文。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预习,对课文的背景进行了解,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认知,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会对课文内容感到过于陌生。
  例如,教师在对《陶校长的演讲》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陶校长这个人物的特点,如此,学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陶校长要进行这个演讲,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演讲。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陶校长也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相关资料,进而对陶校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生可以在课上进行资料的分享,使课堂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并且培养了学生预习时查阅资料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
  二、课前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课文中生字词部分,这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很多教师认为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只需要根据书本后面生词表进行学习就可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简单的内容往往最容易被教师和学习忽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生字词往往会因为怕麻烦而直接跳过,导致学生的语文基础不牢固。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这一部分的预习,指导学生在遇到生字词的时候不能直接跳过,而是需要将自己不熟悉的字词圈出来,然后利用查字典的方式对其进行拼音和字词意思的标注。对于实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利用相关书籍或在课堂上进行解决。
  例如,学生在对《莫高窟》进行课前预习时,课文中存在很多生字词,这些字词在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解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生字生词加以重视,不要因为课后有解释就在预习时掉以轻心,像“敦煌”的意思,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去理解;而“肖”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都是第三声,学生可以查字典去理解这个多音字的不同意思和用法。字词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通过生字词的学习可以提高知识储备,并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预习时要边阅读、边思考
  教师在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文预习时,应该让学生至少阅读五遍课文,做到能够将课文流利、通顺地读下来。学生需要明白,阅读课文除了理解与掌握表面的知识外,还需要知道课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课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然后学生在阅读中尝试着去解答这些问题,并对课文的段落进行分层。学生在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这时,学生还应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在阅读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然后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决课后的思考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写作方法。
  例如,学生在对《大江保卫战》进行课前预习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思考。首先看到课文的题目后可以思考:大江保卫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初步知道这应该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役。在阅读第一段后可以思考:第一段写暴雨来临荆江告急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以知道目的是引出下文大江保卫战的过程。阅读第二段时可以思考:文章侧重写狂风、暴雨、巨浪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以知道这是突出当时救援环境的恶劣以及人民子弟兵的坚强。不断地思考和解答,能使学生感受到军人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课前预习时写批注
  读书笔记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预习课文不仅是浏览文章,而是需要多动笔,用笔将那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或者存在疑惑的地方标注出来,这一点对于增强预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将最令你感动、震撼、欣赏的内容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将你不懂的词、句圈出来;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用粗线标记出来。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会养成一种良好的写批注的习惯,这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例如,学生在预习《早》这篇课文时,可以在课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旁标注“比喻句”,同时这一段也是文章的“过渡句”,从深冬过渡到春天。对于最后一句,学生可以批注“总结句”。另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像“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梅花,开得最早”等,学生可以标记出来,然后进行讨论或者查阅资料。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总之,课前预习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法。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本文为福建省寿宁县2019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SNXJKY19-054)
其他文献
在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将先进而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能力。  一、营造恰当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的特  点,因此教师若以文化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初中生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进而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对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有着巨大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科学而精确的教学目标,还要“以生为本”,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根据学情选择教学资源,制定教学方法,搭建课文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
汉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禅诗也随之应运而生。许多著名僧人留下了名篇,很多诗人也写了一些具有禅意的诗歌。禅诗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中蕴含的哲理启人深思,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禅诗,最初是指佛教内部宣扬佛理的诗,比如佛教高僧的示法诗、开悟诗和颂偈诗等等。这些宣扬佛理的诗的特色是富有佛家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  1.示法诗  示法诗是历代高僧所写具有深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形象众多,层次繁杂,并且往往以群落的形式显现,是国民众生相的缩影。  鲁迅对这些看客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入木三分,仅从外貌描写中就可窥见愚弱的国民性: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老头的外貌不正是那“奴才相”的写照吗?那满身横肉的康大叔和贪财的红眼睛阿义不正是帮凶和走狗的样子吗?至于那些西城马路上像蚂蚁和像鸭子似的围观的看客群体,其愚弱更可想而知,其麻木与无聊更显而易见。鲁迅小说通过看客
“还记得学生时代的自己,只要身上有一点钱,我就跑会到书店去买那些喜欢的书。在学校的教导下,我们的孩子也像当年的我一样。现在,读书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享受,亲子共读,我们家沐浴着书香,充满了和谐和幸福。”我校高宏同学的爸爸在“传承好家风”家校交流活动中这样发言。  秉持“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的家校协同教育理念,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传承和弘扬好家风为突破口,创造性地实施《品德与社会》
[摘 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进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在现代化教育领域,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整合了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挑选,多媒体设备用于更好地辅助构建高效课堂等。本文将浅谈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开拓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教育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思路]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小学生们锻炼语言能力的重要学科。而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并且,通过开展写作教学,也能有效锻炼小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传统文化写作教学方式不仅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也限制了小学生们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19  为了对传统
自从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每一位语文老师。相较于传统语文课本,无论是读书方法的指导,还是课文的重新编排,或是作文的分单元指导,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材改变的背后是一种理念的变革。时代在发展,旧有的教学体制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也跟不上学生思想的变化。因此,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练习与试题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教学的理念与
《兰亭集序》是一篇杰出的抒情散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常选的文章。这篇文章按照情感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记叙王羲之和友人在秀美山水间聚会的喜悦之情,下半部分却转入对于死亡的悲痛之感。这是耐人寻味的。  盛会雅集本应该令人愉悦,而王羲之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里也确实极力描写当时景物的美丽、高雅,他说“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感官快乐已经到了极致。然而,作者正是要用前文的快乐反衬出后文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从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解古诗文新课,多自觉地由作者简介入手。其实,这是受到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传统中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由孟子最先提出:“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