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bin19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认为“任务驱动法”是很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小学信息技术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可以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零散的知识整合到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去,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有利于同学们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任务的挖成,学生们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运用于教学的优势
  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技术操作的应用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符合这一学科的独特要求。
  2.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
  灵活性很强,信息技术知识具有周期短、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课程的教学目标正是要求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以应用软件为载体,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操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其优势。
  二、“驱动驱动法”的实施方法
  1.任务设定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用拼音输入一些他们喜欢的诗歌、谜语及小故事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将综合性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令学生充分体会计算机图文编辑的强大功能。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
  2.创设情境
  在计算机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想象力、判断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word字体设置时,由任务引入:母亲节快到了,请同学们设计一张用word设计的表达爱心的卡片。并且展示一些教师自己设计的贺卡,生动形象的范例,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总之,上课刚开始的导入方法非常重要,如何设计导入达到最好的效果值得推敲,要让学生愿学、喜学、乐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合作学习
   教师问题提出后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学习或者相互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课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学生在对待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上付出了极大的热情。
  三、“任务驱动法”实施的注意点
  1.注意“任务”选择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任务”的确定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设计任务时,应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层次性、趣味性等原则,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是计算机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注意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启发互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王吉庆.任务驱动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其他文献
本文以商法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寻商法的发展、变革之路。文章首先回顾了商法的第一次勃兴以及第一次勃兴的现实和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第一次勃兴之后的衰微以及衰微的动因。文
对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在蓝宝石(Al2O3)衬底上生长的紫外光发光二极管(UV-LED)圆晶片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研究。发现在外延膜的表面交错存在着一种
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音乐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启迪智慧,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
文明礼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臂膀。我们教育者要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学生掌握基本的礼貌礼节知识,使学生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学会与人交往、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适合企业人力资本战略投资绩效评估的工具。根据企业定位、战略目标和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企业可将其人力资本战略投资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分层。并从企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思想方式、思维能力、思考习惯已相对成熟,他们追求独立,善于争论,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感情丰富而且热烈,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同步发展、同频共振。  【关键词】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提高;音乐审美;水平    高中音乐教师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上用真情,在提升课堂教学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性学习方式”和终生学习的理念,极其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还要在工作中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变换方式,有计划地布置作业,努力提高所布置作业的实践性,趣味性,创新性,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都能有效地,乐意地去完成作业,从而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断培
【摘要】我们知道,思维来源于问题,它是创新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就是要打破学生心中对原有事物认识的平衡,引起他们在认识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创设,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思维能力作阐述,不确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