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hy6266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稳定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 取正常成人骨髓5 ml,用Percoll分离液(密度1.073 g/ml)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以2×105个细胞/cm2的密度接种于含10%新生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经培养、扩增后,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MTT法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的检测,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培养扩增获取的成人骨髓MSCs形态均一,为梭彤或纺锤形的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生长曲线示其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有90%以上的细胞处于GO/G1期,表面标记物中CD44表达阳性,而造血细胞表面标志CD3、CD4、CD7、CD13、CD14、CD15、CD19、CD22、CD33、CD34、CD45和与移植排斥发生密切相关的HLA-DR表达阴性.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器发达.结论 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骨髓粘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MSCs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Miles术13例,Dixon术10例,Park术3例.其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4%.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96%、85%.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恶性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根治性切除是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治疗原则。
目的 探讨贲门癌的合理手术径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7年4月手术治疗的45例贲门癌病例资料.结果 45例中,经左胸切口10例,经腹切口35例;行近胃切除12例,全胃切除29例,全胃加脾胰尾切除2例,探查术2例;两种径路手术的切缘阳性率、平均淋巴结清扫数、围手术死亡率、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痉挛(CV)的诊断价值.方法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0例,出血停止后5~10 d行MRA检查,CTA在MRA后24 h内进行.每例CV检查5个脑动脉位置:颈内动脉鞍上段(ICA),大脑中动脉(MCA)M1、M2段及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CV根据管腔直径分为:无痉挛、轻度痉挛(管腔缩小<30%)、中度痉挛(
目的 探讨迁延型腹泻病内镜特点及病因.方法 对132例迁延型腹泻病患儿行结肠镜检查及血IgE、CMV-Ab检测.结果 132例中98例结肠黏膜呈大小为1~2 mm疱疹样改变伴充血糜烂;15例患儿结肠黏膜糜烂水肿;11例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8例未见明显异常;迁延性腹泻病组巨细胞病毒现症感染35例,而对照组仅12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9,P<0.01);迁延性腹泻病组血清I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1a(6-keto-PGF1a,PGF1a)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 20例ASA 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分为2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 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PGF1a和TXB2的含量.结果 (1)ET在Ⅰ组开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