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换血术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危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96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部分换血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P)高危儿的疗效.方法 63例NP高危儿儿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部分换血治疗,换血量平均为8 ~ 10 ml/kg.观察2组患儿治疗转归、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32例中,多血貌消退28例,有效率为87.5%;黄疸消退25例,有效率为89.0%.对照组31例中,多血貌消退14例,占45.2%;黄疸消退18例,有效率6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呼吸异常、肠道异常症状、神经异常症状消退时间分别为(20.8±8.4)d、(1.4±0.5)d、(1.2±0.4)d;对照组分别为(43.6±12.1)d、(3.3±0.7)d、(3.7±1.0)d,治疗组呼吸异常消退时间、胃肠道及神经症状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1.3±0.5)d]亦低于对照组[(2.4±0.5)d,P<0.05].低切变全血黏度、高切变全血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0.4±2.8) mPa·s比(14.8±2.0)mPa·s、(6.1±1.2) mPa·s比(7.3±1.1)mPa·s、(4.6±1.3)比(7.3±1.6),均P<0.01].结论 NP高危儿应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采用8 ~ 10 ml/kg换血量行部分换血术,此方法安全、有效,并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其他文献
6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和王振义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  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的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以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图为“两弹一星”
期刊
患者男,59岁,以颈3-5脊髓肿瘤、椎管狭窄于2010年12月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8℃,脉搏108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26/85 mm Hg(1mm Hg =0.133 kPa).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9 次/min,心电轴右偏,偶发室性早搏.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血气分析结果正常.经术前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颈3-5脊髓内肿瘤切除术.术后3d因卧床、制动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报道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儿抗感染控制较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均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出现医源性贫血,短暂低血糖,低血钾,凝血功能障碍.4例患儿均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均吸氧,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4例患儿孕周、体重接近,病程变化及治疗相似,生后4~6周间均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筛查,成活.例1和例2为同卵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中星2A卫星  5月26日23时5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星2A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3次飞行。  中星2A卫星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一颗通信广播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中星2A卫星可为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机构提供广播电视及宽带多媒体等传输业务,将为中国通信广播事业
期刊
本研究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在应用不同剂量肾素抑制剂(RJ)阿利吉仑[1]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雷米普利前后,血中一氧化氮(N0)、血浆缓激肽(BK)以及非优势臂血压等指标地变化,探讨阿利吉仑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NO、BK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关键词:高血压病;阿利吉仑;一氧化氮;缓激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