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中学由于受教学设备、师资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阅读教学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中发挥阅读教学的最大“功效”。我认为老师应作引路人,给他们阅读空间和时间,并加以耐心引导,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阅读体验和感悟真正落到实处,使阅读有所升华。
一、解决名著书籍来源问题
中学生必读名著篇幅相对较长,对于学习时间安排较紧张的农村中学生来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的名著是很困难的。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农村中学放假期间面临着无书可读、少数可读的尴尬局面。但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名著的阅读教学必须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
农村中学的学生主要的书籍来源于图书室,但是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现实,大量的自己购买对这些孩子来说还是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建立起班级图书室,将自己够买的大量书籍拿出来,孩子们也纷纷带来自己的藏书,在有了书可读的基础上组织同学管理书籍,建立借阅制度,班里的学生借阅图书时收取少量的费用,将积攒的钱用于购买新书,就这样的不断更新。
二、认识阅读的根本作用,提供自由阅读空间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弄清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开展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告诉我们,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大胆给学生松绑,不是布置可做可不做的作业捆绑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并特别提倡他们多读名著,达到并超过400万的目标。
三、学习如何阅读名著,提高综合能力
1.明确哪些书是名著
凡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广大群众喜爱的,在文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等各方面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甚至是划时代的著作,都可以称为名著。单从文学的角度说,如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的代表作、明朝时期的四大长篇小说,甚至清末的四大谴责小说以及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等,都可以称为名著。近现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郭沫若的新诗集、历史剧;朱自清、叶圣陶等名家的代表作,都可以称为名著。外国的作品,古典方面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丁的作品、荷马史诗等,是应该好好阅读的。近现代作品,如历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都算名著。考虑到中学生课业重,时间紧,没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但最少也要把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读完。明白了名著的范围,学生就有了阅读的方向。
2.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
古人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朱熹的“三到”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等,都可以用作参考。我要求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根据自己的爱好,涉猎范围,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名著必须精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行了,要读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才行,如能像茅盾先生背诵整部《红楼梦》那样就更好了。一般说来,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要能背诵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在读名著的同时将读报刊时文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善于把名著里的事例、思想、艺术等方面与报刊时文进行比较,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髓,弃其皮毛,跟着时代一起前进。任何一部名著,由于时代、阶级、地区等方面的局限,总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我们要善于用批判的头脑进行思考,广取长处,为我所用。
在读的基础上要写。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是一部名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可见读书在写作方面,从大的思想内容到小的只言片语都可以是写作材料。我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本读书笔记。在笔记里可以分出不同栏目,如“妙语精段栏”、“优美诗词栏”、“人物形象栏”、“艺术手法栏”等,特别要有一栏定为“读书心得栏”,这样随读随记,读写并进,收效才能大。读完一部名著后,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该记的记下来,该写的整理成文章,做到善始善终。
3.体验阅读的快乐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为此,我采用了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报告、心得的墙报式展览、读书交流班会……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从这几年的时间来看,我的学生读了大量名著,从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很大提高,知识储量大大增加;从思维能力来说,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增强;从写作来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使得学生整体水平提高,一批写作特长生脱颖而出,常有佳作诞生;从对学习的情感上说,学生热爱读书,热爱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活动之中。名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的人生,辉煌孩子的人生。
一、解决名著书籍来源问题
中学生必读名著篇幅相对较长,对于学习时间安排较紧张的农村中学生来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的名著是很困难的。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农村中学放假期间面临着无书可读、少数可读的尴尬局面。但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名著的阅读教学必须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
农村中学的学生主要的书籍来源于图书室,但是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现实,大量的自己购买对这些孩子来说还是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建立起班级图书室,将自己够买的大量书籍拿出来,孩子们也纷纷带来自己的藏书,在有了书可读的基础上组织同学管理书籍,建立借阅制度,班里的学生借阅图书时收取少量的费用,将积攒的钱用于购买新书,就这样的不断更新。
二、认识阅读的根本作用,提供自由阅读空间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究竟为什么要阅读?弄清了阅读的意义才能开展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告诉我们,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阅读必须向课外拓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我大胆给学生松绑,不是布置可做可不做的作业捆绑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放手让学生在阅读天地里自由徜徉。通过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刺激学生大量接收信息,促使他们与文本及作者形成对话,逐步增强阅读兴趣,并特别提倡他们多读名著,达到并超过400万的目标。
三、学习如何阅读名著,提高综合能力
1.明确哪些书是名著
凡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赢得广大群众喜爱的,在文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等各方面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甚至是划时代的著作,都可以称为名著。单从文学的角度说,如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的代表作、明朝时期的四大长篇小说,甚至清末的四大谴责小说以及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等,都可以称为名著。近现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郭沫若的新诗集、历史剧;朱自清、叶圣陶等名家的代表作,都可以称为名著。外国的作品,古典方面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丁的作品、荷马史诗等,是应该好好阅读的。近现代作品,如历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都算名著。考虑到中学生课业重,时间紧,没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但最少也要把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读完。明白了名著的范围,学生就有了阅读的方向。
2.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
古人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朱熹的“三到”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等,都可以用作参考。我要求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根据自己的爱好,涉猎范围,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名著必须精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行了,要读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才行,如能像茅盾先生背诵整部《红楼梦》那样就更好了。一般说来,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要能背诵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在读名著的同时将读报刊时文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善于把名著里的事例、思想、艺术等方面与报刊时文进行比较,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髓,弃其皮毛,跟着时代一起前进。任何一部名著,由于时代、阶级、地区等方面的局限,总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我们要善于用批判的头脑进行思考,广取长处,为我所用。
在读的基础上要写。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是一部名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可见读书在写作方面,从大的思想内容到小的只言片语都可以是写作材料。我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本读书笔记。在笔记里可以分出不同栏目,如“妙语精段栏”、“优美诗词栏”、“人物形象栏”、“艺术手法栏”等,特别要有一栏定为“读书心得栏”,这样随读随记,读写并进,收效才能大。读完一部名著后,要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该记的记下来,该写的整理成文章,做到善始善终。
3.体验阅读的快乐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带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他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为此,我采用了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报告、心得的墙报式展览、读书交流班会……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从这几年的时间来看,我的学生读了大量名著,从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很大提高,知识储量大大增加;从思维能力来说,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增强;从写作来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使得学生整体水平提高,一批写作特长生脱颖而出,常有佳作诞生;从对学习的情感上说,学生热爱读书,热爱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活动之中。名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的人生,辉煌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