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羊皮鼓舞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研究成果: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ycx14128
  一、宗教舞蹈对羊皮鼓舞产生的影响
  “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不论是在劳动生产、节日聚会、婚丧嫁娶时都要唱歌跳舞。其民歌音韵悠扬,自成一格;舞蹈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歌舞时常常以民族传统乐器羌笛以及小锣、手铃、羊皮鼓等伴奏或独奏。
  羌族的羊皮鼓舞必须由少数民族羌族的巫师——“释比”来主持。在少数民族羌族文化中,释比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不仅要主持各种节日的祭祀活动,还要为各家各户许愿还愿,消灾祈福,每一种仪式都会有特定的舞蹈。释比手中的羊皮鼓,不是一件乐器,而是法器,祭祀都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整个祭祀的过程十分庄重严肃。“同样是祭祀,同样是敲羊皮鼓舞,不同的地方释比的动作、神态都会不同,演唱的段子也不一样。”
  从宗教信仰看,羊皮鼓是释比做法事专用的神圣物品,羊皮鼓意味着经文和文字,只有释比能够击鼓唱经也就是拾回羌人有关文字的记忆。且听释比所唱《羊皮鼓经》:“鼓经唱起颂木比/木比造下千秋鼓/凡人敲来识字鼓/识字鼓是双面鼓。”又道:“神鼓木比传凡人/现在释比来传承。也就是说,天神给予人世间的羊皮鼓是“识字鼓”,最终真正掌握了这“识字”神鼓奥秘并且把它传承下来的乃是羌族释比。因此,羌族传统强调羊皮鼓乃释比唱经做法事的专用法器,以及再三讲述羊皮鼓来历故事的底蕴,均在于暗示释比乃羌民社会中唯一掌控着经文和文字这“文明的标志”的人,而掌握着经文及文字也就意味着拥有文化的权力和神圣的身份,借用法国学者福柯的话来说,也就是意味着“话语权”的拥有。拜之,在文化和宗教上拥有“话语权”,当然也就能让庶民大众听信于释比,尊奉并崇正如马林诺夫斯基论及巫术时指出,“法师们靠其秘传的知识,部分的控制着团体的实际行动,因而成为社区中的要人”。羌族谚语“老民的知识多,寨首的知识多多,释比的知识多多多”,也反映出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的羌人对释比文化身份和非凡地位的诚心诚意认同。在信奉原始宗教的羌民社会中,释比作为神职人员,他们平时身着日常服装,并不脱离生产,也娶妻生子,过着同常人一样的吃、喝、拉、撒、睡的世俗生活,可是,一旦他们进入仪式场景,敲响羊皮鼓诵唱起经文来,其身份立刻就会发生从“俗”到“圣”的转换和升华,神奇的羊皮鼓成为他们超凡身份的重要标志。羌族谚语“能飞天上的释比,也少不了一日两餐”,或可作为释比“圣”、“俗”双重身份的形象说明。鼓与释比有神奇的关联,20世纪30年代调查崛江上游羌区习俗的学者写到:“端公可以说是羌人的精神领袖。他记得羌人的历史,他能与鬼神相通;他能控制自然,呼风唤雨,繁殖牲畜与百谷;他是医生,能治百病;甚至命运的亨赛,他亦有转移的能力;这样一个人物,应当是有神通的。”传说释比有凌空之术,一次,某释比外出做法事时未将羊皮鼓携出,结果鼓在柜中大闹,自行飞出随释比到了目的地。有如释比,北方民族的萨满跳神亦鼓不离手,鼓也是其超世俗身份的象征符号。此外,考察中国民间信仰可知,对文字的神奇崇拜自古有之,从“仓领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的古老神话到忌讳用写字的纸擦屁股的民间习俗,都表明人们对文字的膜拜心理。羌人讲述被羊吃掉的有文字的天书,或者是天王送给木姐珠做嫁妆的,或者是太阳神送给羌人祖先的,或者是释比去西天取经得来的,其实均在表明文字并非来自凡间,无疑叙说着同类的母题。羊皮鼓来历的神话传说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从人类学的“表演理论”角度看,这种神异化叙事的口口相传,本身即可谓是一次次意味深长的文化展演,释比作为羌民社会中“精神领袖”的地位和威信正可由此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
  二、羊皮鼓舞的起源
  羊皮鼓舞,羌语称“布兹拉”(理县佳山寨)或“莫恩纳莎”(汉川龙溪乡)等,如今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舞蹈”类。羊皮鼓舞原本是羌民传统生活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仪式性舞蹈,羊皮鼓严格说来也并非是常人跳舞所击之物,其最主要的功用在于此鼓非释比莫属,是羌民社会中释比在击鼓诵经跳舞以请神祈福、逐祟驱邪仪式中使用的具有神圣性的法器。从来历到制作,从材料到形态,从功用到意义,围绕释比手中羊皮鼓的神话传说、仪规禁忌多多,其中蕴涵着羌民族古老的、隐秘的、执着的文化意念和族群心理。
  羊皮鼓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使用的主要法器,羌语音译称“布”或“补”。羊皮鼓为释比专用,阿坝羌族谚语有道:“敲羊皮鼓的是巫师,还神愿的是口墨。”“说鼓”,经文曰:“端公做法不离鼓,鼓有鼓公和鼓母。鼓声一响邪魔避《口补》,鼓声一”为墨即响神灵到。
  关于羊皮鼓来历,2006年汉川县政府部门编印的《羌族释比的故事》中说释比去西天取经,归途中船翻落水,打湿的经书在晒时被羊吃了,于是释比杀羊取皮做成鼓,经文便随着鼓声敲响而在头脑中浮现(《释比为什么敲羊皮鼓》);或说木姐珠和斗安珠结婚时天王送的嫁妆中有本写满羌族文字的天书,一放羊娃因好奇拿走天书却不慎被羊吃掉了,人们为泄愤杀羊取皮蒙成鼓,木姐珠夫妇从鼓声中悟出羌人的心声,羊皮鼓便成了羌族无字的书(《羌族的文字和羊皮鼓》);或说释比祖师受天王派遣来帮助木姐珠夫妇驱邪除害,他打着羊皮鼓从天上来到人间,疲倦后一睡数载,放在地上的羊皮鼓着地的一面坏了,因此释比敲的鼓只有单面(《释比为啥用一面鼓》)。1986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首章也专讲羊皮鼓的来源,其中经书被羊吃掉以及杀羊取皮做鼓等叙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经书乃是太阳神牟尼委西送给羌人始祖阿巴白构的,其云:“阿巴白构好首领,力大无比善作战;牟尼委西是师傅,传授本领力无边。”“阿巴白构好首领,本是神人来凡间;牟尼委西授经书,牟尼委西给神箭。”“经书本是桦皮写,羌文羌典记中间;神箭用的金竹根,百发百中敌胆寒。”“阿巴白构看经书,天事神事记心间;上天能拔金牛角,下海能取鳌鱼胆。”
  “阿巴白构看经书,人事兵事记心中;千人万众能统率,百万军中真英雄。”“可恨白毛公山羊,去把经书偷吃完;经书吃进羊肚内,羌文羌典永失传。”又据20世纪30年代来自羌区的调查,取来的经书被羊吃掉后,释比痛心不己,是金丝猴提醒释比:“汝可买下白羊,将羊肉完全独自吃下,以羊皮为鼓,汝每打一下便能忆起经书一句。金丝猴死后,为了感恩,释比以猴皮做成法帽,并供奉猴头祖师,从此世世代代沿袭下来。
  羊皮鼓作为祀神驱邪的神圣法器,还体现在释比禁忌之一是不可将此鼓作枕头,相传过去有余姓释比犯了此忌,结果害病发疯而死。纵观羌族有关羊皮鼓的种种口头叙事,其中积淀着羌人并不简单的古老文化意念,其深层底蕴值得我们挖掘。
  【参考文献】
  [1]陈兴龙.现代羌族萨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2]陈兴龙.现代羌族萨朗释比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
  [3]张刚.简析现代羌族萨朗舞曲的分类特点和传承保护[J].音乐探索,2010(03)
  [4]陈兴龙.羌族萨朗的价值及保护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2)
  [5]陈春勤.羌族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冬梅,女,1988年12月,籍贯:黑龙江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其他文献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看似两个话题,但它们是合二而一不可分割的理论性话题。它们深沉含蓄,长于寄寓比兴,无论是人与自然,它们内在相契之处,有着特殊的敏感与联想,因此,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之间,形成了默契有别于它类的艺术语言,陶瓷绘画艺术。  中国最早而众多的古陶片,在距瓷都景德镇百余公里的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出土的陶片中,已出现原始朴拙的绳纹装饰、刻画格装饰、附加堆装饰。这是陶瓷文化史的重大发现,它刷新
景德镇陶瓷自古以“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白如玉”的四大特点享誉世界,备受收藏家的青睐。文章论述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艺术特色,以及景德镇现代瓷艺的收藏与发展。  江西景德镇市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也是我国最大的产瓷基地。自元明清以来,形成我国制瓷中心。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景德镇的瓷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品种繁多,有茶具、酒具、咖啡具、中西餐具、烟具、文具、玩具、7501毛泽东用瓷等一
通过对建三江分局区域地下水的抽样监测,对全局14个农场的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水质化验及统计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全区地下水的利用提出合理性建议,可供有关人士
期刊
摘要:中国陶瓷艺术由于几千年的深厚传统模式导致现代陶艺起步较晚,而一些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发展。文章顺着构成艺术的发展脉络,探寻现代陶艺的变化,通过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体味几何抽象艺术渗透其间的魅力;以时间为线索,去窥探现代陶艺是怎样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接纳和吸收了构成艺术。构成艺术的概念和语言逐渐渗透到陶艺的每一块领域,始终是现代陶艺的精神土壤。  关键词:构成艺术;几何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
摘要:绚丽多彩的侗族民族图案,是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硕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侗族先民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本文拟从侗族民族图案与自然规律、色彩和传统文化审美的,对侗族图案作一些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民族图案;纹样创作特色;审美观  侗族的民族图案,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它同兄弟民族的图案一样,是时代的产物、生活的折射。在侗族先民生活的地方,
“歌理文谣,与世推移”。一切都在随着时间而变化。作为身处当代的陶瓷艺术家们,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感受时代的脉膊,把握住当代陶瓷艺术的新精神、新品质,是其创作当代陶瓷艺术的不二要义。二十一世纪是祟尚美创造美的世纪,新世纪赋予有创造力有新思维的当代陶艺家以神圣的使命,促使他们努力在传统陶艺语言推陈出新的剧烈震荡中,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和在世界艺术多维空间的氛围中,努力脱颖而出,并在劳作的手与思考的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