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之我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有言:“德行”,即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它是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学生常常出现品德心理障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情绪障碍
  有的学生当遇到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或有较大的困难不能克服时,在心理上出现一种焦虑不安、自卑、暴躁等情绪的异常反应。还有的学生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产生一种过敏性的恐惧情绪。出现这样情况,一方面与他本身的气质有关,还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关。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真诚的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热情,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克服情绪障碍。同时,教师要给自卑、怯懦的学生以鼓励、表扬、暗示。使儿童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能力。对于焦虑不安者,教师要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的陶冶,使学生情绪稳定。对于对某种事物恐惧的学生,教师要从多方面观察,寻找学生的长处,并为学生的长处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见自己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位置,增强自信心,用爱心浇灌他们心灵的花朵,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学会与人交往,养成开朗、乐观、勇敢、坚强的性格。
  二、品行障碍
  1.攻击行为
  有些学生在受到欺负或对一些事情不满意时,常出现打架等行为。其中有一种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为尖叫、怒斥、摔东西等。还有一种是恶意的报复行为,如故意去伤害侵犯过他的人。前者属于情绪性的攻击行为,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后者属于品德不良的攻击行为。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采取“冷处理”,设法缓解学生异常的情绪冲动,然后深入细致地分析产生问題的原因,进行耐心热情的说服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同时,采取集体教育,在学习、劳动、生活以及文明行为等方面都要逐步提出严格要求,对于进步的行为及时表扬。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攻击行为就能得到纠正。
  2.说谎
  这是学生编造谎言,掩盖自己错误真相,并且趋向于成为习惯。教师如果遇到这种现象,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想法,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改造的契机,千万不可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想法,学生的灵魂是具有可塑性的。另外,要尽量与家长配合,找到错误的真正原因,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
  3.逃学、离家出走
  发生这种现象的学生,除了儿童自身的心理原因外,也往往有外部的社会诱因。有的受错误思想的支配,现在社会上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读书无用”,于是一些学生开始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但无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情况,对这样的学生施以师爱,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由此唤起师生之间的心灵共鸣,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同,甘愿听从教师的教导。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青春期是不合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经历“七大混乱”,即:权威混乱,时间混乱,两性混乱,自我混乱,学习混乱,角色混乱,观念混乱。所以他们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心理上的具体辅导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作为接触学生时间最多的班主任无疑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因此,班主任必须全面掌握心理学知识,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等各方面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和症状,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在做学生心理疏导中接触的问题有:学习中遇到的挫折,情绪表现的矛盾性和人际交往的不顺心。通过班主任的耐心工作,这些学生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疏导,他们都恢复到了心理发展比较健康的状态,能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多年班主任工作谈谈这一问题。
  (1)重视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能使人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并形成健全人格;相反,心理不健康有碍才能的发挥、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心理辅导与咨询既必要又重要。近年来,由于某种心理障碍所导致的中学生杀父母、杀老师和自杀案件有上升趋势,造成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如果事先能够有所发现并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许多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一个个血的案例警示我们,重视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重视要做的工作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
  (2)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是重视心理辅导与咨询而不热爱学生是做不好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的。对于中学生来说,随着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轻易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别人。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如果再时时处处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即使有心理困惑,也不会讲给老师听的。因此,要想做好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班主任必须要热爱学生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向班主任敞开心扉,班主任也才有可能搞清学生存在什么心理障碍并对“症”下药。
  (3)关于学习方面的心理疏导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成绩是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便成为班主任作心理疏导工作中的重头戏。处理学生品德心理障碍,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所以教师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全校师生在共同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就会在全校形成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团体士气。这种心理氛围和士气,又会反过来成为一种优化环境的条件,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案例观摩》的学习,结合我园的环境创设现状以及农村特有的大环境,我深刻的感受到环境对孩子教育潜移默化的力量。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孩子们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当教育渗透到环境中,渗透到孩子的“家”里,那么孩子的情操自然有了提高,行为自然有了进步。在这里结合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根据我园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創设寓教于乐的“农家乐园”。  首先
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进而对数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的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这种方式甚至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让学生对数学生厌和畏惧。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当学生处于快乐的心境中时,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度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教学
之前总认为自己平时对学生嘘寒问暖、为他们上好课、能够与他们和睦相处就是对他们负起了责任,从没想过在“批改作业”这一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细微处却能折射出我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  记得是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下午的自习课,我在教室里批改着同学们刚上交的语文作业,坐在讲台对面第一桌的是蓝浪勇同学。当我批改到他的作业时,我发现他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红笔在他的作业本上比比划划。说真的,这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绝不是个别教师在某个学科在较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又深感困惑,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性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数学
摘要:一、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二、在写字方面,我把写字当作美的鉴赏对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工具,强调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规范、漂亮;三、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理解和感悟结合;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关键词:课程理念;教育教学;阅读教学;教学方法;理解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本学期,我一改代数学的惯例,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全国英语高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查的内容越来越“重文轻法”,越来越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对语言理解的能力。在这个大前提下,高考英语试题中的阅读理解也随之华丽转生,在题材和体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纵观近十年的英语高考试题中的阅读理解不难发现,新课改之前的题材多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但课改之后题材不断丰满,夹叙夹议的小故事替代了单纯的记叙文体,除此之外又增添了议论文体,应
提起作文,孩子们怕写,教师怕教。往往都是教师指导得有棱有角,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甚至细化到了遣词造句,可每到批阅时总会发现,学生的作文依然是矫饰与编造、抄袭与套作,不得不让教师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一点朝气蓬勃的影子都找不到。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就是教师的写作要求整齐划一,指导方法千人一面,指导形式千篇一式,学生的习作自然远离了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应该“表现自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从主观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