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诗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112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杨柳为体裁的诗歌举不胜举。这些诗歌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柳进行直接描写,表达诗人对柳的思想感情;一是通过写柳,托物言志,寄托诗人对其它事物的思想感情。
  一.诗人对柳进行描写,表达对柳的赞美之情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大意是说,一株柳树像碧玉一样,装扮成美女的样子,无数柳条,像美女身上垂下的绿丝带。不知道纤细的绿叶是谁裁出来的,也许是二月像剪刀一样的春风吧。这首咏物诗描写柳树的美丽,流露出诗人对柳的赞美之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首诗前两句写柳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形象;第三句描绘了柳絮洁白无瑕,轻盈优雅,洒满大地的景象;第四句写柳丝的弱不胜莺,表现柳丝的柔弱。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杨柳的怜爱之情,连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意。
  唐代诗人方干的《柳》:“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这首诗写出柳枝的柔软如丝,弱不禁风,它在春风中像挥袖起舞,它的绿叶像女子妆成的黛眉,人们常折下柳枝,表达留别之意,或者在柳叶上题诗。全诗从不同角度对柳进行惟妙惟肖地描写,表达对柳的喜爱之情。
  二.借攀折柳枝送别亲友,表达离别的伤情
  据《三辅黄图·桥》的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古代西安灞桥两岸有十里长堤,一步一柳,因“柳”与“留”同音,古人在送别亲友时,欲留住远行之人,总是折下柳枝,表示不忍相别之意。
  唐朝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没有折下柳枝,赠别情人,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表达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歌一二两句写青青的杨柳枝低垂到地面,杨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三四两句写要将柳条折尽,让杨花飞完,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心愿。
  宋代词人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写到柳枝,江南江北到处是柳枝,分别时眼睛看到柳枝,借酒浇愁时见到柳枝,流眼泪时见到柳枝,甚至想象丈夫归来也见到柳枝,通过多次提及柳枝,把离情别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明朝徐文长有一首咏柳诗:“东边一棵杨柳树,西边一棵杨柳树,南边一棵杨柳树,北边一棵杨柳树,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绾得行人住。”这首诗很别致,前四句铺排出东西南北到处是杨柳树的景象,为下文蓄势,末两句抒情,抒发了留不住行人的惆怅情怀。
  三.借助对柳的描写,表达光阴流逝,世事沧桑的哀伤情绪
  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首诗用春柳反衬秋柳。用春日之柳的无限风光,反衬秋日之柳的凋敝衰败;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失意憔悴。全诗表现了诗人长期沉沦幕僚生活憔悴不堪的现实。
  四.借助对柳的描写,批判向权贵弯腰的小人
  宋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前两句写凌乱柳枝刚刚吐出新芽的时候,便凭借东风疯狂地飘舞;三四句写飘飞的柳絮把日月都笼罩住了,却不知道秋天到来,会将它化为乌有。这首诗借咏柳而讽世,讽刺了那些一旦得志便猖狂的势利之徒。
  五.借助对柳树处于不好的生存环境,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水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的意思是,春风吹拂柳树,千万缕柳枝随风飘舞,它有嫩黄的颜色,比丝缕还要柔软。这么美好的垂柳,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只是处于荒凉冷落的境地,却没有人来光顾。诗人通过对柳居不得地的痛惜,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无人赏识,不受统治者重视的不平之气。
  六.借助柳树比喻妓女,表达妓女的不幸
  无名氏的《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词以柳喻人,借一个妓把自己比作柳,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她看来,一个沦落于风尘中的女子,根本没有爱的权利。她毅然拒绝爱她的人,表现了她无法享有真正爱情的悲伤,当然也含有无奈和怨愤的情绪。
  王庆洲,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其他文献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课堂是关键,应该让40分钟落到实处,如果你的课堂学生易于接受,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就轻松,他们所学的知识就能很快得到消化和巩固,因此,我认为创新思维在提升教学质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  第一.换一种上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悦纳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语文学科,使学生从喜
《太史公自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课本译文为“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这作为解释可以,但作为译文欠妥,因为本文是司马迁的自序,而非他人所作,所以翻译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这句话可译为:“先父去世后三年,我做了太史令。”  《夏本纪》  “乃殛鲧于羽山”的“殛”,文注和课本译文都当“流放,放逐”理解的,而几乎所有古汉语字典都解释为“诛杀”,基本也都以这句为例。  “声为律,身为度
毫无疑问,“作文之源在生活”,而现实中,学生囿于学校小圈子,功课繁多,浸泡于题海,向生活直接索求写作素材的时机甚少,也无太多时间阅读课外书,就忽视了“作文之源在阅读”的道理。其实,教材是一重要素材来源。那么对于教材,我们该如何发掘并有效地加以提炼储备再运用呢?  一.挖掘积累课文精妙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一)确立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或直接收集  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教材意识,引导学生做写作的有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中语文试题中名句的背诵、诗歌赏析每年都有,而且分值逐年增加。赏析题的形式由以前的单纯的选择题变为了近几年的简答题,如诗歌赏析《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可以出这样两个题目是:(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其难度比以前单纯的选择题要大得多,而且从长远来看,现在的高考中的诗歌赏析题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那么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成功地运用评价机制的对教学反馈功能,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领域,教学评价环节长期以来概念混淆不清,很多人认为教学评价就等同于纸笔方式的考试,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习结果,片面强调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只重视以纸笔测验形式的考试成绩为主要
当前语文课堂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老师问及“这个词语用得好吗”之类简单的问题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好”;老师继续追问“好在哪里”,学生开始沉默;老师点兵点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或幽默或纯真回答“书本上的”。  这种积极听课、被动学习、消极思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迷信课本,不敢思考;担心说错,不愿思考;习惯传教,不能思考。教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很困难的,教好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难于上青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在课堂背景中的师生关系构成三要素:真实、接受和理解。真实,是指学生是在尽情地表露他瞬间的感情和体悟、认知和思考;接受,是指只有当老师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无条件积极尊重”,学生才会真实地表露他自己;理解,是要求教师要移情地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表达你对他的内心世界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衷地表达出他自己的看法。三个要素相互促成,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
文言文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文言作品都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书面语言典范,它们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潜能,其中所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思想和意趣,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和思想源泉。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弱化、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  一是教学模式陈旧,以串讲为主,强调重点字词句的积累。整堂课以串讲式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字字
语文教师应当是睿智的思想者,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当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唯有思想者才能在“传播学识、信仰、道德和人生理想追求”中立言育人,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则误人子弟矣。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了语文。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几年。但是缺少深度的语文课堂,常常让自己觉得对不起学生。“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探索和领悟”,这是一位专家做讲座时说的一句话。所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