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li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满堂灌式的讲”而剥夺了学生参与主动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并未和教师进行平等的“互动合作”,也就没有了教与学思维的主动发展。多元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老师课堂控制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张扬个性,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相长的基本途径。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互动,必须把握互动的内涵和要求,紧密结合数字教学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体作用,把增强互动效果和提高数量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下面我就“四步探究”中的“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在课堂中的运用强调以下几点:
  一、为了一切的学生,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互动合作关系
  一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互信的课堂教学关系是实现学生与教师互动合作的前提。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一步一步的牵引着学生跟着走,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互动对话只是一种“留声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浪花,没有活力,没有互动的激情。二是关注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探究结果。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自己仅是平等的一员,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自愿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三是关注学生的实际,不按循规蹈矩。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四是关注学困的学生,引导人人参与。课堂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的。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学习中来。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更能激发同学们的互动交流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自学,让自己主动的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
  中学语文教材负载着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互动交流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应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而且,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初步领会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们的聪明智慧,虽然学生的领会深浅不一,但都能注入个人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和困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体验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依据文本进行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习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我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一定的数量明确学习兴趣小组可进行多人讨论交流,每人的机会要相同,都要说一说他们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组之间的对话,让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四、对所获的知识进行相互的交流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众所周知,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同是两个人,若每个人有一个知识,两人互换并碰撞后,则每个人至少有两个知识。“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碰撞”却能激活源泉。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對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课堂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形式便于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文本的知识,并对所获的知识能够有一定的拓展与延伸。这种知识的延伸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总之,多元互动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民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
  
其他文献
沟通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功。师生间的沟通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是每时每刻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的,班主任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进行着不知不覺的沟通。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深知如果不能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自己不但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且很难把一个班管理好。学生的内心是非常丰富的,有人说每3年就有一个代沟,这虽然有点夸张,却有一定的道理。有人说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聊天,这是一个很容易和学生
[摘 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加强 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后续动力培养与加强    新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 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
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是我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但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造成的产业结构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等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对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
[摘要]近几年来,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努力探索重构课堂品质的教学改革实践,诸如“高效课堂”、“个性课堂”、“儒雅课堂”、“经典课堂”、“特色课堂”、“素质课堂”等新型课堂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还有“导学案”、“孟氏OPPE模式”、“先学后教”等模式也基本成型。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辩证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辩证关系、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面向全体和分层要求的辩证关系、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