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文的兴趣教学模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s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教师在教学古文的时候,都使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更加不愿意学习古文。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让学生能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并且自觉地学习它,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课题,我在此就自己的实际经验谈一点感受。我总结出了一条古文的兴趣教学模式:“寻找——引入——释疑——读悟——移用”的教学过程。
  
  一.寻找
  
  “寻找”就是在讲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相关的资料。这一个环节是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不会对诗文茫然无知,对诗文有一定的了解。
  
  二.引入
  
  “引入”这个环节就是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教师则对学生所讲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引入主旨,让学生对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态有所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这是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的第一步,所以教师介绍背景时要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把一些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就自然而然提高了,他们就能够克服心理的畏惧,认真地学习古文。例如讲《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时应先讲解当时社会上的一种制度——“宫市”,让学生能够对这种制度有所了解,从而明白为什么文中的使者可以如此嚣张大胆地抢夺百姓财物,而不由自主地形成对宫中使者的憎恨之情和对百姓的同情之心,从中更好地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释疑
  
  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文中的重点字、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用幻灯片投射出来,让学生在粗略看文章的同时,把这些词找出来并且标上着重号。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先解释然后再统一分析。只有理解了词义,才能理解句子理解段落推而进之理解篇章,所以分析词汇是古文的重中之重。如《师说》一文中的“或”、“句读”、“……孰能……”、“……者,……也”等等。但要注意不能一字一词地或者一句一句地拆开来翻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白话,把白话翻成另外一种白话的……”这就说明简单地翻译诗文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完重点词语后,就要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诗文。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明。其中简单的句式或者段落要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而重点段落则要进行详细的解析。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则整理出关键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这一互动环节,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来,也会对学习课文有了很大的兴趣。
  
  四.读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既可以领略古代诗文的风采,明白学习古文的好处,又可以通过想象来领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如《滕王阁序》里有一句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讲这一段落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景象,给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然后把现在滕王阁的图片放映给学生观看,并且告诉学生以前的滕王阁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比现在的景色有过之而无不及,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可再次播放原文录音,让学生小声地跟着朗读,让整个教室回荡着诗文朗诵的声音,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使师生都融入到文章的优美意境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朗读,从中品味并鉴赏古文的独特优美之处,让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同时把优秀的诗文背诵出来。
  
  五.移用
  
  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而古文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会鉴赏古文的好词好句,而有些名句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可运用在什么场合,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灵活运用这些诗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用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熏陶感染中自己也能够创造出优美的诗文来。
  总之,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同化或影响学生思维的模式,适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开发潜能,激励兴趣,找到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蓝爱婕,教师,现居广东梅县。
其他文献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学习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新颖别致的活动主题,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审视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状况,不难发现,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匮乏,教师课程资源挖掘意识的淡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一化:进行阅读或作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是立文之本。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钟嵘在看来,使人“形诸舞咏”的前提条件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且还要“感荡心灵”,“摇荡性情”。感物起情,因情而作,写诗为文古今皆然。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动情,激发写作冲动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因此它在我们的教学中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加上近年高考的学科计分的变化,语文占总分比重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教师、家长和学生自然很重视这门学科,但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大家重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的分数。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功利性也就变得更强了,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也就无暇去享受了,本来可以上得很生动有趣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了,本来可以展示学生更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文言文基础差,于是设计了连篇累牍的练习;而学生呢,在大量无休止的练习中,晕头转向。殊不知,学生文言基础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朗读训练。因此,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一.指导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文有所异同。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字音方面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对其表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如: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自古以来,历代名家对广泛阅读一贯予以高度重视。南朝梁代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说要“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的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既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走窑汉》开始,刘庆邦已经写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其中《梅妞放羊》《鞋》等文章被广为传阅,为他赢得了“短篇王”的称号。刘庆邦以农民的身份在河南沈丘的农村生活了19年,然后进煤矿成为一名普通矿工。由于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写作的题材也相对集中在乡土和矿区两个类型。他把目光聚焦在农民和矿工这些底层人身上,冷静地描绘城镇化进程中他们平淡生活的苦乐酸甜,挖掘他们的内在灵魂。刘庆邦说:“好的小
从无数个课堂走过来,也曾为这无数个课堂做过无数次努力,课堂早已成为我们播种希望的地方,然而,这土壤是否真正适合生命的成长呢?我们似乎很少认真去思考。笔者已经听过无数节示范课、教研课以及很多专家的讲座,从他们那里也汲取了不少宝贵的东西,现就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调动主体参与兴趣,给课堂确定预期的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意识,
高考阅卷,一般要求阅卷老师在90秒钟之内阅完一篇作文。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文如果构思千篇一律,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视觉疲劳,作文分数一定不会高。如果在千篇一律的作文中有那么几篇构架巧妙,令人眼睛一亮的作文,作文分数就会相对高多了。下面就是我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巧妙构思,打造亮点的方法。  一.拟分论点:巧构议论文框架  写议论文拟分论点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紧扣分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语文学习中联系生活。    一、语文试题解答过程中存在
现在,考试越来越频繁了,章节考、单元考、周考、半月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专项竞赛考、全市统考,不一而足,不厌其烦,既耽误了师生时间,影响了教学工作,又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学生心态,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许多伤害,给正在振兴的中华民族造成巨大的伤痛。  这让我想到了看病。一个正在发育的小孩跟着大人去看医生。医生说,这孩子太瘦了,需要补一补。于是望子成龙的大人给孩子恶补,不但加餐,而且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