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小议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19日,我在“上剧场”观看了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
  作为音乐爱好者,不会不知道这个名字;不是剧名,而是一个“天才音乐家”的名字。
  据闻这是一部韩国人创作的音乐剧。节目单上没有标明,只在“原版制作”下列出作者的名字,如:编剧、作词Yoo Hyeon, Kim,作曲Jin Wook, Li / Bo Ram, Kim等。另一页“制作出品”下,则是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及主创团队、技术团队的名单。前面那个Kim变成了中文:金猷贤,作曲Li和Kim变成了李镇旭、金宝兰。据此看来,如今音乐剧中的一类剧目已无须国籍的依托,可以向国际的范围自由地走去,也可以在完成“引进”的交易后,自由地在国内各地演出。
  剧情:讲述天才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失落的三年”(节目单语)里在达利的帮助下,治愈心理痼疾、重拾自信的故事,表现的是内心的冲撞。
  两个角色:拉赫玛尼诺夫和心理治疗师尼古拉·达利。
  现场乐队:一架三角钢琴和弦乐(小、中、大、低均有)组合,都在舞台后区。另一架立式琴,一把中提琴,是两个角色的道具,偶尔被角色奏(拉)出声音。
  前区左右两个表演区,各是两个角色的房间,中间的斜坡(目测在30度上下),是可以自由转换地点、可以共用或自用的表演区。
  不换景。灯光的作用随之加大加重,在此明彼暗和此暗彼明的转换中,提示了场景的转换。
  小制作,达到了形式上的小巧精致。
  尽管有的台词把我逗乐,全剧也基本能顺畅地看下来,但我仍有一些不满足的感觉。可能毫不相干,我想到的一个词,是“幼稚”(打字时极有可能错选为“优质”)。



  历史人物剧看得多了,我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戏剧观,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我都希望的是:真实;或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其实我也知道,无论哪部历史人物剧,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举个例子:剧中的拉赫玛尼诺夫获得毕业作品奖时,他的钢琴教师兹维列夫亲自给他颁发了一枚奖牌,而史上更接近真实的是颁给他一块金表。作为道具的奖牌,在剧中的作用转瞬即逝,而如果是金表,显然可以在后面的戏中再次发挥作用吧。
  节目单上,“导演寄语”曰:走进剧院,忘掉你心中传奇一般的拉赫玛尼诺夫,忘掉你无比崇拜的柴可夫斯基,忘掉严格的兹维列夫,这里只有平凡的心声,和流淌的音乐。
  我是看过戏后才看到节目单,相对熟悉的和相对不太熟悉的人物,我都念念未忘。幼稚啊!幼稚的是我。
  作曲的“音乐理念”也印在节目单上:选择更接近音乐剧曲目的做法,設定感性动线之后再进行创作。全剧含18个曲目,类同《巴黎圣母院》的写法,从交响到饶舌说唱都有,颇具代入意识,却难产生代入作用。这也与我的惯性思维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以音乐家(尤其是作曲家)为主要角色的戏剧作品,其音乐创作一定要尊重、遵循原型人物的作品和风格,绝不能可有可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类作品,从歌剧到音乐剧,已然出现了若干部,几乎没有成功之作,原因就是犯了这个大忌:作曲者大都不肯把自己放到次要的位置去,不肯把自己降于编配和制作。这一点,如果说也是我幼稚的话,我倒宁愿继续幼稚下去。
  倒数第二首曲目的曲名叫《再见,拉赫》。从节目单上可以看到,角色之一的名字就叫拉赫。艺术监制“写在前面”的文字中,也直称拉赫,不过在这个名字上加了书名号。我疑惑:这是简称,昵称(如称柴可夫斯基为“老柴”),还是原版剧目的名称呢?俄语中的拉赫玛尼诺夫一词,可以提取出“拉赫玛尼”,本意是亲切、慷慨,也有挥霍的意思。然未见过只提取两个字的用法,不知这个专利属于中、韩哪方。艺术监制说:《拉赫玛尼诺夫》的名字,并不算好卖。依我看来,若只叫《拉赫》,大概就更不好卖了。但如真那样吆喝,倒不致招得我犯“幼稚病”了。



  我看的这场是周可人主演(饰拉赫)。据节目单介绍,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准确讲是上音的指挥系。主要表演作品: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两个人的谋杀》《宇宙大明星》。在这部戏中,两个角色他都演,当然,不是“一赶二”。印象中,指挥系的学生毕业后登台演戏,周可人似乎是第一个。我看过《两个人的谋杀》,其实这次该再看一场他饰演的达利。另一位饰拉赫/达利的刘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艺术学院。依稀记得,十年前,为编辑《中国歌剧论坛文集》一书,在北大歌剧研究院,刘阳与我曾有短暂的工作衔接,他是那本书的责任编辑之一,书上印的名字是刘洋。不久就听说他到上海演音乐剧来了,一直没机会看他的戏。19日之后的三天五场演出里,有两场是周可人、刘阳的对台戏,周甲刘乙和周乙刘甲,如果都看下来,想必很有意思。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携手“艺术惠民”“文化扶贫”“乡村治理”等策略在展现新型乡村民俗景观的同时,为新时代背景下新型乡村建设提供了多元的内生资源,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造性转变。盛行于湖北大悟县的“钢镰大鼓”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曲艺文化,钢镰大鼓在继存原有地方性审美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新时代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功能,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化
期刊
[摘 要]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根和魂,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当下,乡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传承和发展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课题,通过对北海市海城区赤西村为例深入分析,以期为类似村落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对策建议     
期刊
[摘 要]文创大赛在推出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品,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起到催化剂、加速器的作用,有必要提升文化创意项目的孵化、转化、产业化及创意人才培育等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大赛品牌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分析广西2018—2020年期间举办的两届文创大赛参赛作品特征,探析广西文创产业研发动态,探讨广西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广西;文创大赛;参赛作品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经济繁荣,间接带动了小众电影的发展。如今国内电影市场竞争环境异常激烈,一向在我国遇冷的小众电影市场却出现以《一出好戏》为代表的兼具商业性质和带有反思意味的片子,获得观众好评。那么小众电影在如今的商业经济的环境下到底该如何发展,本文将重点对《一出好戏》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国外一些引起热议的影片加以阐述,主要通过影片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影片主旨等来探讨小众电影的审美特
期刊
人物表  黄文秀 女,30岁,壮族姑娘,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  韦晴晴 女,31岁,壮族歌手,黄文秀老乡。  黄邦旋 男,41岁,百坭村低保户。  韦乃情 男,58岁,百坭村贫困户。  韦美留 女,18岁,韦乃情女儿。  韦 母 女,55岁,韦美留母亲。  周昌战 男,45岁,百坭村支书。  班智华 男,42岁,百坭村村委主任。  黄忠杰 男,62岁,黄文秀父亲。  黄 母 女,60岁,黄文
期刊
“何谓信仰,那是历久弥坚;何谓誓言,那是永不背叛;何谓理想,那是矢志不渝;何谓先锋,那是奋勇向前……”激昂的歌声感染着每一个人。这是9月24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初心讲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品牌发布仪式暨首讲活动中的动人一幕。于此,“初心讲堂”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品牌正式揭牌。  “初心讲堂”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是依托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为核心阵
期刊
同样诞生于1813年,歌剧巨擘威尔第与瓦格纳凭借可观的歌剧杰作及各自明确而伟大的歌剧理念,将意大利歌剧和德语歌剧分别推向辉煌的巅峰。百多年来,他们的经典作品不断被演绎,给世界观众带去感动。作为上海歌剧院酝酿筹备多时、歌剧迷们期待已久的一台演出,“歌剧双雄会·威尔第&瓦格纳歌剧集萃音乐会”,11月13日将重磅登陆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这场音乐会中,上半场将由特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与青年女高音歌唱家
期刊
团伊玖磨(Ikuma Dan,1924~2001),日本著名作曲家,1924年出生于东京,1942年考入东京音乐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本科。1945年毕业后专门从事音乐创作活动,并经常指挥乐队演奏自己的作品。团伊玖磨的创作范围极广,从歌剧、戏剧、交响乐、管弦乐、室内乐,到电影音乐、合唱曲、儿童歌曲,几乎涉及每一个音乐领域。其中团伊玖磨在歌剧创作方面的光辉业绩是众所周知的,《荒山狐乐》便是他的
期刊
次女高音玛达莱娜·科泽娜(Magdalena Ko?ená)1973年5月26日出生于捷克南部摩拉维亚的首府布尔诺市,父亲是数学家,母亲是物理学家。儿时便参加儿童合唱团的她,原想成为一名钢琴家,但在14岁参加布尔诺音乐学院入学考试前,她在学校体育活动时伤到了手,只好改为参加声乐考试,并一举被录取。  在布尔诺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她原是女低音,唱过许多巴赫和早期的声乐作品,主科导师是伊娃·布拉霍娃(E
期刊
小瓊:刚刚过去的9月30日,成为全美歌剧迷的哀悼日。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去世,享年95岁。他的名字叫卡莱尔·弗洛伊德。  小薇:我记得他最著名的一部歌剧《苏珊娜》(Susannah)写于1955年,但直到1999年才在大都会歌剧院上演,蕾内·弗莱明(Renée Fleming)担纲主角,与塞缪尔·拉米(Samuel Ramey)演对手戏。  小琼:也许我应该再补充一些。《苏珊娜》是弗洛伊德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