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喜欢阅读,能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不但能获得各种知识、陶冶情操、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在一节课中,导入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生兴趣的关键。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的课堂导入直接有关,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挂图导入
挂图在小学阶段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好挂图,做好挂图的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挂图,看自己能想到哪些东西,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最想说的写下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与自己写的比一比,分析一下作者写的好在哪里?有哪些好词好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2.利用音乐导入
音乐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然后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曲子里蕴藏的含义?”学生高兴地说:“想。”接下来,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二、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使他们读出自己的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书要多读几遍,才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带来的美的享受。教师不要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要让他们反复读、自由读。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喜欢上阅读了。只要喜欢上阅读,语文能力就提高了。
三、教师做好榜样,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表演课本剧,让阅读变成艺术
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仔细推敲课文里面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和人物说话的语言及语气。学生在表演时,如果能从自己的内心体会、理解到这些,就充分说明在阅读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每个人都喜欢展示自己,如果课本剧演得好,不仅能激励个人的兴趣,也能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五、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创设阅读氛围
教师可以在班级图书角摆放一些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书,如一些优美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美及语言魅力,从而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不能把阅读限制在课堂上,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随时读。这样,滴水成河,积硅步而成千里,注重平时细小的聚集而成大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和积累册、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去阅读,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课外阅读。
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问题,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引导,最终使学生喜欢上读书。
一、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在一节课中,导入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生兴趣的关键。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的课堂导入直接有关,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挂图导入
挂图在小学阶段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好挂图,做好挂图的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挂图,看自己能想到哪些东西,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最想说的写下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与自己写的比一比,分析一下作者写的好在哪里?有哪些好词好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2.利用音乐导入
音乐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然后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首曲子里蕴藏的含义?”学生高兴地说:“想。”接下来,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二、给学生自由朗读的空间,使他们读出自己的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书要多读几遍,才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带来的美的享受。教师不要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要让他们反复读、自由读。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喜欢上阅读了。只要喜欢上阅读,语文能力就提高了。
三、教师做好榜样,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表演课本剧,让阅读变成艺术
表演是情感的舞台,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仔细推敲课文里面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和人物说话的语言及语气。学生在表演时,如果能从自己的内心体会、理解到这些,就充分说明在阅读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每个人都喜欢展示自己,如果课本剧演得好,不仅能激励个人的兴趣,也能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五、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创设阅读氛围
教师可以在班级图书角摆放一些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书,如一些优美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美及语言魅力,从而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不能把阅读限制在课堂上,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随时读。这样,滴水成河,积硅步而成千里,注重平时细小的聚集而成大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如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和积累册、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去阅读,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课外阅读。
七、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教师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要解决学生的内部动力问题,那就是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象去读。经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加以引导,最终使学生喜欢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