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诊断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及PKLR基因新突变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3例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患儿临床症状及PKLR基因新突变类型分析,探讨PKD的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例PKD患儿的血液系统疾病相关基因进行测序,并预测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确定患儿的致病基因型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此基因型进行验证。

结果

在3例患儿中发现了5种PKLR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c.1529G>A(p.R510Q)和c.1031T>G(p.I344S)复合杂合突变、c.847G>T(p.V283F)纯合突变,c.979delC(p.L327fs)和c.604_617del(p.V202f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529G>A(p.R510Q)突变已有文献报道,其余4种突变为PKLR基因新的突变类型。c.1031T﹥G(p.I344S)、c.847G﹥T(p.V283F)为可能致病变异,该基因突变致病的可能性>90%;c.979delC(p.L327fs)和c.604_617del(p.V202fs)变异为致病变异。且这5种突变经预测对蛋白质功能影响较大,均为致病突变。

结论

对于临床诊断困难的PKD患儿,可通过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PKLR基因变异,并评价其致病性。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耳支刺激(AB-VNS)对成年犬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4只成年健康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AB-VNS组(n=7):结扎冠状动脉,间断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对照组(n=7):结扎冠状动脉,行假刺激。对比2组犬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左心室功能、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心室肌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分布及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①AB-VNS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中X线曝光情况。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入组43例PAF患者(RFA 21例,CBA 22例)。所有手术均在同一心血管造影机完成且参数设置相同。对比术中各主
目的研究无造影剂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安贞医院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经心电图分析符合心外膜起源的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患者52例,X线右前斜30°,选择心尖和心底中点的位置为进针点,静脉穿刺针经左肋膈角穿刺部位进针,145 cm长导管收于针尖内,左侧位下将穿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68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IRVOTA)患者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分析,探讨IRVOTA起源位置和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IRVOTA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468例。其中男185例,女283例。根据右心室流出道的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把IRVOTA的起源位置定义为间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诊治现况。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入院的晕厥待查患者共300例,采集临床人口学资料,临床物理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排查晕厥病因。分析出院诊断为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患者的分布及人口学特点、患者接受病因治疗的现况。结果共入选300例末次晕厥为入院前180 d内的患者,住院期间由3名以上心内科电生理专业医师制定诊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接受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257例,分为3组,A组(91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每日2次;B组(66例):给予利伐沙班20 mg,每日1次;C组(100例)利伐沙班20 mg,每晚1次,3组患者术后均抗凝至少2个月。观察围术期及术后2个月出血
期刊